揣著寫有“葆春蜂王槳商店”字樣的執照走在大街上,朱其瓊不勝感慨:在中國辦事,沒有熟人關係,真是寸步難行。”為了辦好這個執照,他前前後後折騰了差不多三個月。那段時間,全中國正一派沸騰,武漢也鬧哄哄的,滿街都是打著標語喊口號的學生。朱其瓊本來沒有心思去關注這些,每次相遇,總是緊走幾步,趕著去忙乎自己的事情。現在他不禁也想:這個國家的問題還真不少,確實需要下大氣力改革。”
1989年6月20日,朱其瓊創辦的葆春蜂王槳商店正式開張了。一塊白底木牌上寫著七個大大的紅字:葆春蜂王槳商店。牌子掛在店門旁邊,陽光照射上去,新塗的油漆熠熠閃光。本來,朱其瓊想做一塊新店招,可是一打聽,要花200元錢,他就放棄了。到開業的那一天,身上現金總共也就230多塊錢,這塊招牌還是柳平的愛人袁漢華主動幫忙,把他們街道一塊無用的舊招牌送了過來。朱其瓊讓朱黎買來一罐白油漆,把木牌重新刷過一遍,看上去煥然一新。他又花十元錢買了一包紅塔山香煙,拿著去找街道辦事處一位懂書法的杜師傅寫了店名。這塊簡陋的招牌上,鐫刻著朱其瓊創業的曆史,現在是“葆春”的“文物”了。
店子裏擺著兩節舊櫃台,擦拭得錚亮錚亮的。櫃台後豎著一個貨架,上麵整整齊齊擺放著一些瓶子。瓶子上貼著白紙紅字印著的蜂王槳、洋槐蜜等字樣。開張的時候,由於資金短缺,朱其瓊一共隻進了200公斤蜂蜜和兩公斤蜂王槳。除了一點點蜂王槳和蜂蜜混合的樣品,其他的蜂王槳都存放在店子後麵的冰箱裏。店子裏最引人注目的是兩樣東西:一樣是放在櫃台上的一疊油印說明書,另一樣是貼在牆壁上的《葆春廣告詞》:看得見,聞得著,嚐得到。先嚐後買,隻嚐不買,都歡迎。先問後買,問問不買,也谘詢。包退包換,一樣笑臉,不改變。短斤少兩,差一補十,先道歉。無金獎,無銀獎,全靠顧客口碑獎;你金牌,他銀牌,我憑葆春鐵招牌。”這七句話是朱其瓊親筆擬寫的,後來一直為葆春公司沿用,懸掛在各個專賣店裏。
當時誰也沒有想到,就在他們身邊這條破破爛爛的小街上,竟然誕生了一個日後享譽武漢三鎮的著名品牌一葆春蜂王槳。
3.新聞發布會上,新鮮橘子與橘子罐頭的比喻一下子抓住了問題的本質,吸引了與會所有記者。他們說:“‘葆春’真可謂一個‘鮮’字定天下!”僅僅三個月時間,“葆春”成功打開了武漢市場。
“葆春”選擇開張的時機太不好了,從天時、地利、人和來說,當時開業至少有三個不利因素:一是天時不見,武漢人有“夏不進補”的習俗,夏天是營養保健品銷售的淡季。那時正值三伏天,武漢最熱的季節,人們盡量不出門,自然沒有什麼人逛商店。二是人和沒有,時機選擇不當,大環境惡劣。蜂王槳製品市場一片混亂,假冒偽劣口服劑充斥街頭,消費者普遍對蜂王槳失去了信任感,在短時間內,大家還分不清鮮王槳與王槳製品的區別。三是地利不當,門店選擇的地址在城鄉結合的部位,菜農居住的地方。老武漢人說:“這個地方白天鬼都可以打死人,商店怎麼開到這裏來?”
開業之初那段時間是朱其瓊一生中非常難熬的日子。四個人坐在店子裏,眼巴巴等著顧客上門,一天難得有一筆生意。二十多年過去了,朱其瓊還記得第一個登門的顧客是一位中年婦女。她在櫃台前看了看,又望了望貨架,說了一句”哦,是賣蜂王槳啊!”最後,她看見牆上貼的廣告語,笑了笑就轉身走了。望著她遠去的背影,店內的幾個人頗感失望。
朱其瓊買來1700多個信封,給各科研院所寄白紙紅字的宣傳單,介紹葆春蜂王槳商店的產品,可是信發出去如石沉大海,毫無效果。他又讓朱黎晚上帶著兩個店員提著麵糊桶上街去貼小廣告。沿著解放大道黃浦路到寶豐路的每個汽車站附近的電線杆上,都貼著介紹葆春蜂王槳的小紙片,可仍然沒有人上門。後來,他們把這些小紙片貼到了中山公園、青少年宮、解放公園,終於有一個人循著廣告上寫的地址找上門來了,買了五塊四角錢的蜂王漿。辛苦努力終於換來一個顧客上門,朱其瓊略略感到一點欣慰。隨著時間的推移,商店裏斷斷續續地有了一點生意。但是,來客詢問的居多,購買的很少。一天下來,雖然賣不出去一瓶蜂蜜和王槳,但好歹能賣出去幾瓶高橙了。在籌備開業時,房屋租金、人員工資、其他生活開支都必須按時支付,臨到開業時,朱其瓊身上的錢已經所剩無幾了。他找表弟黃仁嶽借錢。黃仁嶽說沒有現金,答應提供十噸飲料給他賣了作本錢。那十噸飲料中高橙和可樂各一半,哪知武漢人認為黑乎乎的可樂跟中藥一樣,不喜歡喝,可樂根本賣不出去。無奈之下他們隻好把可樂拿來衝廁所……三年之後,朱黎如數將一萬三千餘元的飲料款還給了表叔黃仁嶽。黃仁嶽大吃一驚,根本不敢相信朱其瓊能把飲料錢還給他。
武漢的夏天像蒸籠一樣,又潮濕又悶熱。電風扇呼呼地吹著,吹到人身上的風都是熱烘烘的。汗像流水一樣不停地往外漫著,浸透了衣裳,坐在那裏一動不動,背心上、褲腰處很快就會浸出一片濕黑。皮膚上總是黏糊糊的,用毛巾擦過之後,更像裹了一層盔甲。兩個幫工坐在櫃台後麵昏昏欲睡。朱其瓊不停地擦著汗,感覺心就像被大門外熾熱的太陽炙烤著。他臉色雖然鎮定,心裏卻不住盤算著:兜裏隻剩下兩百來塊錢了,照這樣下去,支撐不了多久……
開業不久,朱黎的一個同學到武漢出差,順便來看望他。來之前,他以為朱黎在漢口做大買賣。沒想到,朱黎上街買了一斤五花肉,在店裏自己動手做飯:一盤青椒肉絲,一盤蘿卜絲,再加一碗肉片湯招待了老同學。臨走時,那老同學說:“我還以為你發大財了……你現在這樣子混得像個要飯的,我看你還是回廠裏去吧。”這話讓朱黎陡生壓力。但是,他沒有聽老同學的話,而是默默在心裏說:我一定要混出個模樣來!
葆春蜂王槳商店開張之後,柳平來過一次。他一看生意冷清,門可羅雀,就說:“老朱啊,酒好也怕巷子深。我幫你找個記者,宣傳宣傳。”
沒過幾天,《武漢晚報》的記者楊萍找上門來了。朱其瓊喜不自禁,給她介紹了葆春蜂王槳的四個特點:一是純天然,保持了原始性狀與活性成分,不像人參蜂王槳、口服蜂乳之類的經曆過工業加工;二是新鮮,”葆春”的蜂王槳通過冷凍保鮮,好比蔬菜一樣,越新鮮營養價值越高;三是純淨,沒有任何食品添加劑;四是便宜,鮮王槳的價格隻有人參蜂王槳、口服蜂乳的八分之一。
楊萍本是因為柳平推薦,順便過來看看,聽朱其瓊這麼一介紹,馬上捕捉到了其中的新聞價值,拿出采訪本記錄起來。恰在這時,一個叫項偉的小男孩被父親領著走了進來。一個月前,項偉的爸爸偶然走進商店,發愁地對朱其瓊說,他兒子的頭頂天門處是軟的,一直愈合不好,看了幾次醫生也沒效果。朱其瓊知道這是發育不良,就推薦他吃點鮮王槳試試。一個月過去,小項偉的頭頂囪會穴不僅長好了,而且皮膚也變得又白又嫩。本來,楊萍聽了朱其瓊的介紹還半信半疑,現在親眼看到鮮王槳在項偉身上的療效,也不禁嘖嘖讚歎起來。
回到報社,楊萍撰寫了一則報道《健體強身佳釀勝似玉液瓊槳我市開始經銷純天然鮮蜂王槳》,刊發在1989年9月13日的《武漢晚報》要聞版。消息稱,葆春蜂王漿商店的開業,使武漢成為全國繼廣州、北京之後第三個經銷純天然蜂王槳的城市。文章介紹鮮王槳可以治療便秘、肝病、腸胃病和慢性疲勞,特別舉了治愈小項偉的例子。短短兩百來字的新聞中,點出了商店的詳細地址。《武漢晚報》是當時武漢地區發行量最大的報紙,頗受市民讀者歡迎,這則消息很快就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隨後幾天,葆春商店裏每天都有三四十個顧客光顧,全是看了報道過來的。有時,櫃台前擠滿了人。朱其瓊忙著回答谘詢,推薦產品,連吃午飯的時間都沒有。
其實在此之前,由於石青的幫助,江漢電視台的記者在開張第一天來做過12分鍾的專題采訪報道。遺憾的是當時擁有電視機的人太少,這個新聞在普通市民中並沒有產生太大反響。但是,省畜牧局和揚子江蜂業公司的不少人看到了新聞,都知道朱其瓊不僅創辦了一個叫“葆春”的蜂王槳專賣店,還提出了“鮮蜂王槳”的概念。石青是朱其瓊在揚子江蜂業公司工作時的徒弟。當時,石青的父親是農業廳畜牧局的一位高級工程師,他十分看重朱其瓊的人品和能力,希望朱其瓊能收自己的兒子當徒弟。在朱其瓊的影響下,石青的路走得很正,考取了北京廣播學院,畢業後在湖北人民廣播電台當播音員,後來成為楚天廣播電台的副台長。
隨著《武漢晚報》和江漢電視台的報道,葆春專賣店的銷售有了起色。朱其瓊不斷走訪顧客,收集了很多顧客服用鮮王槳後有效的資料。此時,朱黎還通過鹹寧輪胎廠廠長吳新成介紹,認識了《經濟信息報》的記者劉軍。他把收集到的顧客服用葆春鮮王槳有效的信息向劉軍一一做了介紹,劉軍很感興趣。通過劉軍的關係,“葆春”邀請了武漢相關媒體打算召開新聞發布會。
新聞發布會召開那天,武漢的主流媒體幾乎全部到場一《長江日報》《武漢晚報》《經濟信息報》《老年文彙報》《文化報》及湖北廣播電台、武漢廣播電台、楚天廣播電台的記者集體進行采訪。朱其瓊養蜂專家的身份讓記者們一下子感興趣起來,精神也集中了。他侃侃而談,首先分別介紹了鮮王槳、人參蜂王槳、口服蜂乳以及它們的區別,接著概括了”葆春蜂王槳”的四大特點一天然、新鮮、純淨、價廉。為了說明“葆春鮮王槳”與蜂王槳製品的不同,朱其瓊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新鮮蜂王槳與蜂王槳製品的關係,就好比新鮮橘子與橘子罐頭、橘子汁、橘子汽水的關係。”這個通俗易懂的比喻一下子抓住了問題的本質。在新聞發布會上,”葆春”還邀請了幾位受益的顧客現身說法,向記者介紹服用鮮王槳的感受。整個新聞發布會主題鮮明,重點突出,用一個記者的話說”‘葆春’真可謂一個‘鮮’字定天下!”
在隨後的幾天裏,各家媒體都先後報道了”葆春”的新聞,從不同角度介紹“葆春蜂王槳”。報紙分別報道了《武漢能買到鮮蜂王槳了》《武漢能買到鮮蜂乳了》《武漢也有鮮王槳了》《妙不可言的“鮮王槳”》《漫話鮮王槳》,無一例外突出了”鮮”的概念,使“葆春”的產品一下子與王槳口服液拉開了距離,吸引了讀者的眼球。由於新聞媒體的強力宣傳,武漢三鎮掀起了一股“葆春”旋風。這個毫不起眼的藏在小街上的商店,一夜之間成了“明星”。
新聞宣傳可謂立竿見影。此後,”葆春”商店每天顧客盈門,四個人忙得不亦樂乎。起初,許多顧客都是抱著好奇心而來,隻是想吃點蜂王槳試試看。隨著時間的推移,蜂王槳的效果充分體現了,回頭客越來越多。朱其瓊自信地對朱黎說道:在這個世界上,隻要找到了路,就不怕路遠;隻要走對了路,路就不會遠!”短短三個月,“葆春”成功打開了武漢市場。
隨著經營走上正軌,朱其瓊又作出了一個重大決定。在開業之初,因為資金不足,朱其瓊從銀行貸了5000元錢。當時能貸這5000塊錢太不容易了,貸款的期限為一年。可是貸款三個月之後,他對朱黎說:你要做好還貸的準備,到期必須按時歸還貸款。”朱其瓊的觀念是:有借有還,再借不難,一定要講誠信,貸款沒有到期就該連本帶利還得幹幹淨淨。這件事給時任中國農業銀行武漢勝利街辦事處主任助理胡煒留下了深刻印象。2013年的一天,胡煒在葆春公司見到朱黎,了解了“葆春”0多年的發展史,驚訝道:“當年和你一樣找我辦貸款的有幾十個人,後來都不見人影了,隻有你把事業做得這麼發達!”朱黎淡淡一笑道:你還記不記得,當年我們要貸兩萬塊錢,楊行長不同意。”胡煒大笑起來:“當時楊行長看到你們父子為人太老實,不怕你們騙銀行不還貸款,而怕你們的錢一下被別人騙光了,所以最後隻給你們貸了5000元。”
隨著“葆春”不斷發展壯大,銀行授予了它500萬元的貸款信用額度,但是,朱黎從來不輕易使用。銀行貸款一般以年為周期,對於經營良好的企業,希望它能循環貸下去。而“葆春”一般隻在蜂蜜收購的季節時略感資金緊張,需要的是短期貸款,顯然與銀行的政策存在矛盾。既然如此,朱黎幹脆就放棄了貸款,這也迫使他不得不開動腦筋,科學安排資金,養成了自力更生的習慣。“不欠別人的錢”,這也成了“葆春”的企業文化之一。
創業之初,朱其瓊就確立了“葆春”隻經營天然成熟蜜的原則,同時決定在沒有定價權之前,“葆春”絕不開展蜂王槳出口業務。當時,國家製定的蜂蜜標準很低,市場上根本沒有“天然成熟蜜”,朱其瓊出於一種社會責任感,認為隻有天然成熟蜜和天然鮮王槳才能增進消費者的健康。為了實現這個誓言,朱其瓊和朱黎一起奮鬥了24年:開業之時,國家的蜂蜜標準的起點是36波美度,“葆春鮮蜂蜜”達到了39波美度;到了1995年,“葆春”與湖北應山縣黎新朝蜂場建立聯合養蜂場,通過執行優質優價和技術培訓,將蜂蜜提高到了40波美度;1999年,”葆春”在緬甸建立了聯合養蜂場,將蜂蜜提高到了41波美度;2001年,”葆春”召開首屆全國聯合養蜂場蜂友聯誼會暨技術培訓班,通過執行優質優價和技術培訓,將“葆春鮮蜂蜜”提高到了41.5波美度,終於達到國際天然成熟蜜的標準。又經過了十多年努力,當2012年“葆春”《白皮書》發布之時,”葆春”國產天然成熟蜂蜜達到了42波美度,才算完全實現了這一目標。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麼每提高1波美度需要花費那麼長時間?由於天然成熟蜜的自然釀造過程比較長,如果優質不優價,蜂農生產36波美度花蜜的效益最好,那麼他們就不願意提供天然成熟蜜。
如今,”葆春”仍然是國內唯一一家隻經營天然成熟蜜的企業。
4.“葆春”創辦伊始,朱其瓊就提出了“親情式服務”理念,要求員工把每位顧客當成自己的親人對待。這也成為“葆春”的企業文化之一。
開業之初,有三位顧客給朱其瓊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除了前麵提到的小男孩項偉,還有一位高級知識分子和一位高級幹部。起初,朱其瓊都是憑借著精深的專業知識和誠實守信的態度獲得了他們的信任。在他們堅持服用了一段時間王槳蜜之後,長期困擾身體的疾病都被治愈了,他們也就成了“葆春”的鐵杆顧客。
一位是武漢冶煉廠的女工程師李秉霞。她四十多歲,懂中醫。因為患了更年期綜合症,總是感覺頭暈、心慌、疲憊,而且常常失眠。到許多醫院看過,西藥中藥輪著吃,可是毫無效果。那天,李秉霞偶然路經葆春蜂王槳商店。她記得報紙上介紹過蜂王槳可以改善睡眠,就進來想了解一下情況。朱其瓊正好在店內,一看她無精打米的樣子,就知道她身體狀況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