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一位中年女聽眾打入電話問:“我的頭發最近變稀、變黃了,請問服用蜂王槳有效果嗎?”
“服用王槳後,白發變黑、脫發生出新發,這在武漢的用戶中屢見不鮮,如華農92歲的李振綱教授、二十中的陳老師等等。”朱其瓊頓了頓說,”但是,將王槳外用美發生發見效更快,方法是:先用王槳水溶液洗頭,然後趁頭發尚未幹時,將王槳置於雙手中,加少許溫水,搽到頭發或頭皮上,可收去汙、去屑、止癢、潤發、烏發之效。”
電話一個接一個打進來,聽眾提問踴躍,一派熱火朝天景象。江小姐作為主持人,也見縫插針提了個問題:“朱老師,女士都愛美,你能不能給大家介紹一下王槳美容的具體方法呢?”
“用水將王槳調勻至適中,直接搽到麵部、頸部、胸部即可。王漿未幹燥之前,用手掌輕拍皮膚,此時有粘著感,不斷輕拍,直至皮膚幹爽為止。輕拍能促進皮膚毛細血管充血,血流加快,可以加速人體吸收。”朱其瓊有條不紊地解說著。
江小姐又問道:“你介紹的這個方法有什麼科學依據嗎?”
朱其瓊侃侃而談:“王槳幹爽後,皮膚立即產生張力,皺紋消失。此時,薄膜隔絕了皮膚與空氣的接觸,汗水無法蒸發,短時間內皮膚表麵溫度升高,血液循環加快,這樣皮膚細胞體能從血細胞中獲取更多的氨基酸、氧氣和水分,進而,由於膜體蘊含的水分軟化角質層,王槳中的全部活性營養物質便輕易地透過已經消弱的起保護作用的表層滲至底層細胞,直達毛細血管密布的真皮並擴散開來,經充分的滲透吸收,皮膚就獲得了王槳中的全部營養物質一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癸烯酸和微量元素等,當然能收到全麵營養皮膚的功效。”
《王槳與美容係列》播出期間,《楚天夜話》的熱線電話幾乎被觀眾打爆了,而“葆春”專賣店的女顧客也顯著增加,營業額直線上升。不少人進入店中就問“那位在電台講課的朱老師在嗎?我想見見他……”後來,營業員見了朱其瓊就開玩笑,稱他為“大明星”。
除了在電台做節目,朱其瓊還撰寫了大量科普文章。從1997年3月至2005年11月的9年時間裏,他一共在《長江日報》《武漢晚報》《楚天都市報》發表文章95篇,其中80%是有關蜂王漿的。當時,國內很少有人發表此類科普文章,沒有範本可以參考。朱其瓊邊寫邊悟,終於找到竅門,漸入佳境。不僅讀者喜歡看,就連《長江日報》的專刊主編郭主任也對他稱讚有加。這些文章不僅傳播了蜂王槳知識,倡導吃出健康的理念,而且還起到了潤物無聲的廣告效果。有人說,朱其瓊是蜂王槳保健功能科普宣傳第一人,此言不謬。
除了通過廣播、報紙、電視持之以恒地進行軟性宣傳,”葆春”還大力推行顧客體驗活動。這個想法源於朱其瓊曾經看過的一篇小文章。那篇文章說的是,在戴爾公司總部每間辦公室的留言板上都寫著一句口號:“顧客體驗:把握它”。所謂顧客體驗,“它是顧客跟企業產品、人員和流程互動的總和”。也就是讓顧客置身於生產製造的全過程,或者讓顧客切身享受消費的樂趣,從而形成“以自己希望的價格,在自己希望的時間,以自己希望的方式,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的強烈消費欲望。朱其瓊非常讚同戴爾公司提出的“顧客體驗是競爭的下一個戰場”的觀點,決定也在“葆春”開展顧客體驗活動一每年舉辦數次“蜂場參觀”、”工廠參觀”和“顧客谘詢會”活動。
“蜂場參觀”就是帶領顧客到聯合蜂場去考察,讓他們了解“葆春”的蜂蜜、花粉、王槳是綠色、環保、無汙染的;親身體驗到蜂產品是真正的健康食品、美容食品、長壽食品,更加熱愛大自然的好朋友一蜜蜂。“工廠參觀”則是讓顧客觀看公司的檢驗、分裝、存儲全過程,了解公司的先進生產設備和科學管理製度。顧客自然會得出自己的結論:“葆春”的蜂產品是真是假、是優是劣?品嚐的樣品與自己使用的產品的口感、滋味與風味是否一致?”顧客谘詢會”則是互動與交流,由公司領導現場為顧客答疑解惑。公司高層虛心聽取消費者的批評和建議,通過批評一改進一提高,再批評一再改進一再提高,直到消費者滿意為止。朱其瓊提出了”三心”目標:要讓消費者購買“葆春”的產品時放心,用時安心,用後舒心。
這些活動被朱其瓊形象地概括為“‘葆春’三斧頭,打遍天下無敵手”。從2002年開始,每年開展兩次這樣的活動。在蜂產品行業乃至食品行業,至今還沒有哪一家企業敢效仿。
中國有句老話,叫“眼不見為淨”,意思是說有些食品,你沒見到它的生產場所會覺得它很衛生,一旦看過了現場,就會反胃。朱其瓊對“葆春”的衛生狀況和質量自然充滿信心。他和朱黎商量,邀請顧客到“葆春”的生產廠區和車間參觀,進行“開腸破肚式的監督”。“葆春”敞開蜂蜜原料倉庫,敞開王槳、花粉的凍庫,敞開相當於醫院手術室的10萬級潔淨度GMP工廠和無菌車間,讓大家參觀、品嚐,然後自己作結論:葆春蜂產品是真是假、是優是劣?是不是純天然?有沒有添加其他物質……這種“顧客體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位消費者在參觀工廠後這樣寫道:
“來到了生產倉儲部,了解‘葆春’蜂產品的儲存、分裝過程。廠區不大,環境整潔,從原材料倉庫再到成品庫,物品堆碼有序,標識清楚。來到蜂蜜灌裝車間,一股蜂蜜的清香撲鼻而來,全副武裝的工人正在生產,我趕緊戴上口罩。流水線上我發現每個備用的蜂蜜瓶上都有一個數字,心下好奇,便問生產部部長:‘這個數字有什麼含義?’李部長告訴我:‘裝蜂蜜的玻璃瓶有輕有重,起初‘葆春’對玻璃瓶的重量,隻取了一個平均值,後來在複查的過程中發現,玻璃瓶厚薄不一,重量差別很大,生產每一批蜂蜜的損耗很大不說,每瓶蜂蜜有重有輕,使得有的顧客討好,有的顧客吃虧,這對顧客而言就是不公平,對企業來說增加了成本。因此我們改變瓶子重量的確定方法,灌裝前先稱出每隻空瓶的重量並在瓶身上注明。李部長的一席話,讓筆者恍然大悟。‘葆春’在‘質’和‘量’上,小問題都當成大事抓。葆春人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由此可見一斑。”
朱其瓊看到這位消費者的觀感後,曾欣慰地發表過幾句感慨:朱黎抓公司管理確實做到了細致入微,他不僅繼承了自己嚴謹的工作作風,還發揚了“葆春”的“親情”原則一絕不讓消費者吃虧。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顧客親身體驗、“眼見為實”之後,不僅增強了對“葆春”的信任感,還將自己的感受講述給親戚、朋友、同事聽,慢慢就形成了一種“口碑”宣傳。朱其瓊認為,在商業活動中,隻有透明才能獲得公眾的了解與信任,這也是“葆春”後來經受八大商戰考驗而立於不敗之地的重要原因之一。
“現身說法”的效果的確比其他廣告方式要好得多。在創辦葆春商店的第二年,朱其瓊就秉持“顧客參與、分享”的理念,編印了一個類似於宣傳單的《葆春鮮王槳保健養顏指南》。隻是當時限於條件,宣傳單是黑白印刷,不過薄薄2頁紙,一共印了1000份,列舉了幾例顧客服用“葆春鮮王槳”的信息反饋,全部用的真名真姓和真實地址。到了1990年第2版時仍然為2頁紙,刊登了9個病類,印數為3000份。從1991年至1994年,一直是2頁紙的篇幅,用戶反饋增加到11類,印數達到5000份。1995年第6版時,篇幅增至5頁,病類增加到20個,印數增至1萬份。到了19%年,朱其瓊對《葆春鮮王槳保健養顏指南》進行了第一次升級,將折頁單改為31頁的白皮小冊子,病類增至24個,印數為2萬冊。1997年篇幅增至56頁,印數增至2.5萬冊。1998年,朱其瓊決定對《葆春鮮王槳保健養顏指南》進行再次升級,四封改為膠版紙彩色印刷,頁碼增加到90頁,病類增至26個,印數為3萬冊。1999年,頁數增至142頁,病類35個,印數為10萬冊。到了2002年,朱其瓊第三次對《葆春鮮王漿保健養顏指南》進行升級與《蜜蜂雜誌》合作出版了一期專刊,厚達158頁,收錄用戶病類66個,印數10萬冊。這時,由於新《廣告法》的頒布和出於對消費者隱私的尊重,“葆春”不再公布病友的真實身份了。在專刊的後記中,朱其瓊還誠懇地就過去曾公開病友的真實身份而表示歉意。2009年,“葆春”再次與《蜜蜂雜誌》合作出版了專刊,收錄用戶病類90個,印數十餘萬冊。《葆春鮮王槳保健養顏指南》的主打內容是《葆春鮮王漿療法紀實》,記錄了顧客服用王槳的真實體驗。如:
“我曾是一名企業中層女幹部,正當我事業順利之時,卻不幸突患急性粒細胞白血病,於1998年4月18日住進協和醫院血液科,先後進行了兩年半的治療(以化療為主)。為治病我已傾家蕩產,能變賣的都變賣了,連住的公房也轉讓給別人了。我的精神已經完全崩潰,欲哭無淚,感到生命即將走到盡頭。一次偶然機會,我走進了葆春鮮王漿漢陽專賣店……自出院後,在沒有用任何藥物治療的情況下,這幾年通過堅持服用鮮王漿(一比一的比例,開始一日三次,以後每日兩次),加上合理的飲食調養和適當的身體鍛煉,我明顯感覺身體一天比一天舒服。現在,我的各項體能特征及血常規指數都為正常。按醫學上的說法,白血病五年不複發即為臨床治愈,而到2004年4月18日,我已經6年未複發了。”顧客張女士:《化療並用鮮王漿治愈我的白血病》)
“我今年75歲,是紡織企業的一名退休管理人員,由於長期在生產一線勞累,患上了胃潰瘍和膽結石病,先後做過兩次手術,到2003年又突然患上肺大泡(氣胸)病,送到醫院搶救並做了引流手術,致使身體更加虛弱。出院不久,聽老同事介紹,‘葆春鮮王漿’能強壯身體,提高免疫力。我抱著試試看的想法來到太平洋專賣店,一進店門,就被工作人員的熱情接待吸引住了。她不僅詳細詢問我的症狀和病史,而且精心為我調配好鮮王漿,還反複告訴我服用和保存的方法。大約服用兩個月左右,奇跡出現了:不僅食欲明顯增強,體質有所改善,精神狀況良好,而且折磨我多年的失眠多夢、腿抽筋、便秘、寒胃等老毛病也有了明顯改善,睡覺時間長,感冒次數少了。我一直堅持服用了五年,現在我的肺大泡(氣胸)病已經穩定,未再複發,心慌、呼吸困難等症狀也逐步減輕。”(顧客李先生:《葆春鮮王漿“治”好了我的“一大堆”病》)
“由於年紀大了,各種慢性疾病也就悄然纏身,例如:脂肪肝、淺表性胃炎、失眠、還有更讓人頭痛的痔瘡,體質也越來越差。1996年服用市場上其他的王漿蜜,一直沒有什麼效果,逐漸失去了對蜂產品保健的信心。2001年在同事的建議下,嚐試服用‘葆春鮮王漿’。服用了兩個月後,睡眠質量就明顯提高了,大便有規律,臉色紅潤。後用鮮王漿擦痔瘡患處,竟然沒再複發。堅持服用至今,到醫院檢查脂肪肝、淺表性胃炎,也都好了。”(退休教師胡女士《《“葆春鮮王漿”讓我晚年生活更幸福》》)
……
除了這些真實生動的病例,《葆春鮮王槳保健養顏指南》還收錄了朱其瓊在各類報刊上發表的有關蜂產品知識的科普文章、媒體關於“葆春”的新聞報道以及國內外專家、學者關於蜂產品科研與臨床應用的信息。這個冊子集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內容豐富,實用性強,深受顧客喜愛。通過這個小冊子,顧客不僅可以分享其他人服用蜂王槳受益的經驗,還可以學習許多科普、健康知識。時間長了,老顧客來購買蜂王槳時,都會問營業員:“新的《保健養顏指南》什麼時候出來?”日複一日,年複一年,這個不起眼的《保健養顏指南》的印量越來越大,傳播麵越來越廣,終於成了“葆春”品牌塑造的重要手段之一。
為了進一步打造企業文化,宣傳“葆春”的經營理念,同時也為了建構一個企業與顧客、企業內部員工之間交流溝通的平台,朱其瓊於2001年6月1日創辦了企業內刊《追求》報,並且親自擔任主編多年。
朱其瓊在創刊詞《永恒的追求》中這樣寫道:“追求,是人和企業與生倶來的欲望。人和企業終身與追求相伴……如果一個企業家隻謀求利潤而不回報社會,隻能稱為商業投機者,而不能稱為企業家。所以,企業的靈魂是它的經營理念和價值觀……‘以誠為本,信用第一’的經營理念,是‘葆春’的靈魂,也是‘葆春人’的追求。”他還闡明了創辦《追求》的目的:“就是要將‘葆春’的追求置於廣大用戶的監督之下。切切實實說到做到,做得更好,更完美,讓廣大用戶滿意……《追求》首先是廣大用戶的,全麵反映用戶的意見與要求、批評與建議,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做一個開心的‘上帝’。《追求》其次是‘葆春’全體員工的,它充分反映員工的意見與要求、批評與建議,不斷地幫助改進公司的管理工作,使全體員工有奔頭,有幹頭,幹得舒心,幹得開心,把各項服務工作做得更好。同時,《追求》也是‘葆春’公司的,通過它與用戶和員工進行充分交流與溝通,按照大家的意見與要求、批評與建議做好公司的各項工作。”他最後還熱情洋溢地寫道:“因此,用戶滿意、員工滿意是‘葆春’公司永恒的追求。”
這份8開小報四色印刷,圖文並茂,欄目豐富多樣,內容生動活潑,既有公司重大活動的報道,也有新上市產品的推介,既有顧客的受益體會分享,也有員工的工作經驗交流。報紙開始是4版,後來擴容為8版,開設了《我談我病》《一家之言》《葆春風采》《專家論壇》《顧客心聲》《他山之石》《常青苑》等特色欄目。從創刊之初,朱其瓊就推行開門辦報的原則:一是邀請社會知名人士擔任編委和顧問,確保報紙的品質和品位;二是邀請富有責任心和文字功底好的顧客擔任執行主編和版麵責編,真正做到集思廣益、服務客戶。《追求》報還經常舉辦主題性征文,吸引了大量顧客和員工投稿。他在擔任主編期間,每期都親自為顧客和員工的投稿撰寫點評,或者答疑解惑,或者總結經驗,或者闡發思想。即便在退出管理工作的休息期間,他也是認真閱讀報紙,經常評報。譬如,針對2010年1月18日第四版發表的《團隊合作的重要性》的編輯點評文字,他就提出了尖銳批評:“‘點評’沒有正麵回答作者的意見,管理層既無反思、反省,也沒有作出如何改進的承諾,而是顧左右而言他。關鍵是要建立溝通機製!”
至今,《追求》已經出版了46期,被“葆春”的顧客和員工譽為共同的精神家園。
在這些形式多樣的宣傳中,朱其瓊始終把握著一條紅線,那就是根據市場的不斷變化,倡導不同的概念,以引導蜂產品的消費。在“葆春”創業之初,強化的是“鮮”的概念,慢慢洗去了“王槳口服液”留給消費者的心理陰影。當人們接受了“鮮王槳”之後,他又開始宣傳蜂王槳是“食品”的觀念。因為在許多人的心目中,”蜂王漿是藥品,得病了才服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藥食同源”的說法,蜂王槳主要還是一種保健食品。隻有當人們對蜂王槳的認識由“藥品”轉為“食品”了,才能堅持“有始有終地服用”,達到保健養生的效果。他還提出了“健康投資”的概念,通過與《長江日報》聯合舉辦“葆春蜂王槳健康投資”征文等活動,讓受益於蜂王槳的消費者親身講述鮮王槳祛病、健身、美容的體驗,提高人們的健康投資意識,引導健康投資新走向。
為了總結“葆春”的市場營銷經驗,朱黎撰寫了一篇題為《積極引導消費精心培育消費群體是打開蜂產品市場的金鑰匙》的論文。在文章中闡釋了兩個觀點,一是不斷地用新概念引導消費,二是用信譽和口碑培育消費群體。該文獲得1999年中國養蜂學會第五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研討會優秀論文獎,後來發表在《蜜蜂雜誌》2000年第一期上,在業內引起巨大反響。朱其瓊清醒地知道,、葆春”同時麵對著兩個市場,一個是消費者市場,一個是供貨商市場。尤其是後者,絲毫不能忽視,因為它是“葆春”發展的基礎。“葆春”的知名度和誠信度越高,供貨商就會越多;而供貨商越多,“葆春”的選擇麵就越大,產品質量就越有保證。為了擴大“葆春”在行業以及廣大蜂農中的影響,朱其瓊絞盡腦汁,想出了不少妙招。
1997年9月,、葆春”又出大手筆——在《蜜蜂雜誌》做了一個醒目的廣告《武漢市葆春蜂王槳商店求賢求言求圖啟事》:麵向全國招聘專業營銷人才,承諾月薪5000元;征求建議和廣告詞,承諾采用後獎勵5000元;征集店麵設計圖,承諾使用一次支付報酬1萬元。此廣告一刊出,馬上在全國養蜂業一石激起千層浪,大家紛紛稱讚“葆春”的大氣魄。更令人驚歎的是,兩年之後,、葆春”再次在《蜜蜂雜誌》刊登《關於求賢求言求圖情況的通報》,如實向讀者反饋應聘應征情況。這兩則啟事起到了一石二鳥的效果,不僅為推動“葆春”的發展收集到了不少“金點子”,而且展示了、葆春”的經濟實力和誠信形象,尤其在蜂農及蜂產品經銷商中起到了良好的宣傳作用。
1999年,針對市場上蜂王槳價格的無序競爭,朱其瓊又策劃由“葆春”與《蜜蜂雜誌》聯合舉辦關於“蜂產品價格競爭問題的有獎征文”。2001年,針對市場上經銷商熱衷炒作“概念”、誤導消費者的情況,他再次策劃“葆春”與《蜜蜂雜誌》聯合發起關於“反對蜂產品行業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有獎征文”。這兩次征文吸引了大量蜂農、經銷商及研究人員參與,對於引導蜂產業的健康有序競爭起到了積極作用。更重要的是,通過這兩次活動,“葆春”在行業中的知名度也越來越高。
至於從2001年起每年舉辦一次的全國蜂友聯誼會,不僅是供應商與蜂友交流的平台,更是“葆春”傳播企業文化的常規夕舞口。
就這樣,朱其瓊父子在江城掀起了一陣又一陣“葆春”旋風,不僅讓“葆春”在武漢三鎮的消費者心中紮下了根,還讓“葆春”在中國的蜜蜂行業中開出了花。業內的一些有識之士已經敏感地意識到,在這個爾虞我詐、惟利是圖的時代朱其瓊父子像一個“異類”,以不同尋常的方式經營著企業,更以異乎常人的思維和情感創造著一種全新的商業價值倫理,衝擊著人們的眼球和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