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你是不會幹,還是不願幹(1 / 2)

態度決定一切。一個有能力幹好工作卻不願付出努力,凡事消極怠工的人,必遭職場唾棄。

小時候讀古人的書,曾看過這樣一則故事:

有一天,孟子來到齊國,見到了齊宣王。孟子對齊宣王說:"有人說,我的力氣能夠舉起3000斤的東西,卻拿不動一根羽毛;我的眼睛能夠看清楚鳥羽末端新長出的絨毛,卻看不到一大車木柴。大王相信嗎?"

"不相信。"齊宣王說。

孟子說:"拿不動羽毛,是因為完全沒有用力;看不到一大車木柴,是因為閉上眼睛不去看。不是不能做,而是不去做。"

"不去做和不能做有什麼區別呢?"齊宣王問。

孟子回答:"抱起泰山,去跳躍北海,那是不能做;坡上遇到老人走路不便,不願折枝給他當拄杖,那就是不去做。"

這段故事向我們闡述的,就是能幹預願幹的區別和關係。我們的工作中常有這樣的博弈關係,麵對一項工作或者任務,能不能幹或許你決定不了,但願不願意幹卻是你首先要做的選擇。

由此想起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先生的精練概括:"想幹預不想幹,是有沒有責任感的問題,是德的問題;會幹預不會幹,是才的問題。"不會幹不要緊,隻要努力,就可以通過學習、鑽研,達到會幹;會幹,但不想幹,工作肯定做不好。

一個企業最希望擁有的優秀員工,或者人力資源部門一直在費盡心機尋找的員工,是能夠勝任這項工作的人。勝任所代表的不僅是能力,還有道德、責任感等職業素養。他們所從事的工作並不需要多麼高的職業技能,而是需要熱情、努力、朝氣蓬勃與盡職盡責。

我與業內的朋友談人力資源管理方麵的問題時,常聽到這樣的情況:很多學曆、技術和能力都很出色的員工,原本能有不錯的發展,卻因為粗心、懶惰、沒有激情、沒有做好分內之事而頻頻遭到解雇。有一位老板就曾經對一位"在公司混日子"的員工提出了嚴厲的批評:"你是不能幹,還是不願幹?"

老板們最不歡迎的就是有能力卻不願努力去幹的員工。職場中的確存在一些"會幹但不想幹"的人,對他們來說,每天的工作可能是一種負擔、一種逃避、一種苦役。他們在工作中遠離了"工作",不願意為此多付出一點,更沒有將工作看成是獲得成功的機會。

社會上眾多失業者常抱怨現行的法律、社會福利和老板對自己的不公,他們看不到自己的問題,不珍惜自己的工作,沒有用心把本職工作做好,當然也就不會從工作中得到好的回報。一個人即使沒有很強的能力,但隻要努力,同樣會獲得人們的尊重;即使能力無人比及,卻沒有基本的努力,也一定會遭到社會的遺棄。

職場中那種大事幹不了、小事不願幹的心理要不得。從小事開始,逐漸增長才幹,贏得認可、贏得幹大事的機會,日後才能幹大事。那些一心想做大事的人如果不改變"簡單工作不值得去做"的浮躁心態,是永遠幹不成大事的。

盛大的總裁陳天橋就曾有過這樣的經曆。

1993年,陳天橋以優異的成績從複旦大學提前畢業,並被分配到陸家嘴集團公司。與大部分剛走出高校的優秀畢業生一樣,他滿懷抱負地希望在新單位開創一番事業。但沒想到的是,他的工作竟然是在一個小房間裏放映有關集團情況介紹的錄像片,而且一放就放了10個月。

這10個月裏,陳天橋根本無法去跟別人談論自己的遠大理想,也沒辦法在簡單的放映工作中施展他的才華和抱負。這個時候,他第一次體驗到了理想與現實的巨大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