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琳國師向老修行告辭以後,又是閑雲野鶴一般地踏上孤僧萬裏遊的道路。他出家披剃的祖庭崇恩寺,是在兩年前師父天隱老和尚圓寂時回去看過一次,正覺山他常常掛念,千華庵也不能完全忘懷。玉嵐師兄、醒群尼師,時常在他腦海中映現。但這隻是思念而已,他並不急於去和他們見麵,已經得度了的人還要和他們在一起做什麼?世界上有的是孤苦無依需要安慰的人,所以,白須老人留言要他往千華庵一行,他並不打算要去。
離開了歸元寺,玉琳國師行腳到了金山江天寺,他又隱名進去掛單。在一次禪堂中坐養息香的時候,他開悟了,他坐在禪堂中好多天不語不行,因為禪堂裏常有禪者如此,所以大家也不以為怪。
這開悟一年,玉琳國師已經六十三歲,現在他已經在修持的路途上能夠獨立,他更把一切往事放下,從此更無罣無礙,隨緣在各地做著度化的工作。
他修建了很多道場,解救過不少苦難的人;他鼓勵僧眾要雲遊,參學問道;每逢水旱之災,他發動大家救濟;他到過南洋群島,作國際性的宣揚佛法,在南洋帶回的菩提樹幼苗,至今還蓊鬱婆娑地長在磬山的寺旁。
又是這許多年來,在玉琳國師大力做著救度眾生宣揚佛法的期中,聽說醒群的千華庵,住有尼眾數十人,經常有弘法講經盛會。尤以每年冬天,寒風凜冽、雪花飛舞的時候,醒群施米施粥的善舉,最為人稱道。正覺山已經完全是個大叢林,掛單接眾,經常總有住眾四五百人,就像一個真理研究院。
世事無常,春花秋月,玉琳國師美麗莊嚴的身相終於衰老,晚年的玉琳國師更像個老頭陀,一枝錫杖,一包衣單,周遊名山大川,沒有人認識他就是玉琳國師。
有一次他行腳到了江蘇的淮安,身體感到疲倦,舊了的東西一定要壞,他知道他病了。因此,他想在法王寺掛單,法王寺一片衰頹的樣子,他看了很傷感。他想就把最後的身體留給法王寺興隆這個道場,結個法緣吧!
“頂禮知客師父!大教常住掛一單!”玉琳國師向法王寺中的知客師父說。
“什麼地方來的?預備到什麼地方去?”知客師父這麼問。
“不來相而來,不去相而去!”
“不要講什麼禪語,”知客師說,“我們寺小,沒有禪堂掛單接眾。”
玉琳國師感歎禪門不振,機鋒話頭不易遇到對手,他隻得改變口氣道:
“因為病了,請讓我在貴寺休息幾天!”
知客師聽到他有病,表示非常同情,但他又很為難的樣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