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績是企業生存的底線,是企業賴以生存的根本。市場越來越成熟,市場的競爭也越來越白熱化,要想在弱肉強食的市場中生存下去,首先就要從業績抓起。
愛企業,就請為它創造業績
員工的業績支撐著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愛企業,就給企業創造業績,不停留在取得小小的成績上,而要努力創造更大的成績。
1999年深圳市場很太好,伊利在深圳沒幾天就失敗了。烏日娜對蒙牛董事長牛根生說,相信我吧,我一定幹好。
萬事開頭難,沒有促銷費,烏日娜自己做T恤衫,登報紙廣告,印DM單,穿蒙古袍促銷……
沃爾瑪當時就要1件小奶,1件大奶。第三次,要了3件。沒有送貨車,烏日娜就坐公共汽車送,騎自行車送。
剛開始做促銷時缺乏經驗,用低工資雇傭的促銷員,卷走了貨款,住宅小區內做促銷丟得更多。7、8月間,深圳下大雨,箱底都開始長毛,又損失了一批貨;又累又氣之間,烏日娜的身體也出了問題,做了直腸息肉的手術,不久,又查出了糖尿病;南方雨水多,在外跑業務,鞋裏常浸水,結果腳趾變了形,得了類風濕;9月份,烏日娜父親去世,她又被台風堵在機場……
但烏日娜沒有被困難打倒,她從失敗中做總結,找教訓,第一年下來,300萬的合同,她完成了600萬。第二年,合同一下就訂了3600萬。這可是個“天文數字”!聽了這樣的消息,一批銷售骨幹聽了這樣的合同,都走了,隻留下了一個人。
本來應該在呼市治療腳疾的烏日娜,當日就趕回了深圳。但這一年下來,烏日娜把“天書”做成了“地書”,3600萬的數字也不是什麼神話!
冬日娜想盡一切辦法、吃盡千辛萬苦為公司創造業績。正是有像冬日娜這樣的員工,蒙牛才能在牛奶市場取得較好的業績。
公司的每一個員工的業績之和就是一個企業的業績之和,員工的業績支撐一個企業的正常運轉。隻有員工創造了業績,企業才能始終保持持續、穩定、快速、健康地發展。
20世紀90年代,有一個代表團到韓國洽談商務。代表團車隊的先導車由於開得較快,為了等後邊的車輛,暫時停在了高速公路的臨時停車帶。不一會兒,一輛“現代”跑車靠了過來,駕車的是一對年輕的韓國夫婦,他們問代表團的同誌車輛出了什麼問題,是否需要幫忙。原來,這對夫婦是現代汽車集團的職員,而代表團的先導車剛好是現代汽車集團生產的。
這對韓國夫婦僅僅因為停靠的車輛是自己公司生產的就過來詢問,並主動提供幫助和服務。他們已經把與公司有關的任何問題都當成了自己的責任,他們熱愛自己的工作,並積極主動地為公司工作。
傑克是一家紡織公司的銷售代表,對自己的銷售紀錄引以為豪。有幾次,他向他的老板解釋說,他是如何賣力地工作,勸說一位服裝製造商向公司訂貨。可是,他的老板隻是點點頭,淡淡地表示讚同。
最後,傑克鼓起勇氣,說道:“我們的業務是銷售紡織品,不是嗎?”他又接著問道:“難道你不喜歡我的客戶?”
他的老板直視著他,答道:“傑克,你把精力放在一個小小的製造商身上,可他耗費了我們太多的精力,請把注意力盯在一次可訂3000碼(1碼=0.9144米)貨物的大客戶身上!”
傑克明白了老板的意圖,老板要的是為公司賺大錢,於是他把手中較小的客戶交給一位經紀人,自己努力去找主要客戶——為公司帶來巨大利潤的客戶。他做到了,為公司賺回比原來多幾十倍的利潤。
愛企業不是光嘴上說公司多麼多麼好,自己為公司賣了多少力,而是要切實為公司創造業績。傑克轉變觀念,落實了行動,也收獲了良好的業績。
現代社會,企業越來越注重結果,不再沉湎於員工口頭的忠心與苦勞,如果你愛企業,就必須為企業創造業績。
為企業創造業績,員工一方麵要以企業發展的角度而不是以個人發展的角度來考慮如何為企業創造價值,達到個人價值取向與企業發展相融合的境界。另一方麵,要樹立與企業共存亡的價值觀,隻有企業發展了,個人生存和發展的空間才會拓寬。
如果一個員工對自己的企業足夠喜歡,那麼他就會煥發出無與倫比的工作熱情,就會不自覺地為它創造業績。成功永遠屬於那些對企業充滿熱愛之情、富有奮鬥精神、勇於承擔責任的人。事實上,隻要我們盡職盡責、努力工作,工作同樣會回報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