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誰偷走了你的業績:損害業績的五種壞習慣(1)(3 / 3)

幾年後,李明考取了碩士研究生,張傑當上了科長。兩人見麵時,說起當年的約定,李明勸張傑繼續讀書,可是他說,等當上了處長再說吧!

又是幾年過去了,李明博士畢業後,去了美國。

又過了幾年,他從海外學成歸來,在一所知名的大學裏當上了博士生導師,成為這所大學的學術帶頭人。

可是張傑卻因涉嫌貪汙被檢察院審查。

李明非常痛心地說,張傑很聰明,如果是他們兩個人一起讀書的話,今天成為學科帶頭人的,一定是他,而不是自己。

拖延是對生命的揮霍。拖延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如果你將一天時間記錄下來,就會驚訝地發現,拖延正在不知不覺地消耗著我們的生命。拖延是因為人的惰性在作怪,每當自己要付出勞動時,或要作出抉擇時,我們總會為自己找出一些借口來安慰自己,總想讓自己輕鬆些、舒服些。有些人能在瞬間果斷地戰勝惰性,積極主動地麵對挑戰;有些人卻深陷於“激戰”泥潭,被主動和惰性拉來拉去,不知所措,無法定奪……時間就這樣一分一秒地浪費了。

人們都有這樣的經曆,清晨鬧鍾將你從睡夢中驚醒,想著自己所訂的計劃,同時卻感受著被窩裏的溫暖,一邊不斷地對自己說:該起床了,一邊又不斷地給自己尋找借口——再等一會兒。於是,在忐忑不安之中,又躺了5分鍾,甚至10分鍾……社會學家庫爾特·盧因曾經提出一個概念叫做“力量分析”。在這裏,他描述了兩種力量:阻力和動力。他說,有些人一生都踩著刹車前進,比如被拖延、害怕和消極的想法捆住手腳;有的人則是一路踩著油門呼嘯前進,比如始終保持積極和自信的心態。這一分析同樣適合於工作,我們希望公司的每一位經理在工作中都能從刹車踏板——拖延上挪開,始終保持良好的狀態,不斷進步。

在2004年4月《商業周刊》評出的50家標準普爾表現最佳公司中,美孚排名第23位,並在《財富》評出的全球500強中排名第二。

“絕不拖延”是這家公司員工行為的重要準則之一。這一準則的執行,使其所有的工作都可以說“沒有延誤,哪怕半秒鍾的時間”。

這家公司的前身(成立於1866年的美孚公司),曾經於1903年為懷特兄弟創造人類曆史的早期飛行提供過油料,而以上的效率“奇跡”更加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他們在“絕不拖延”的理念指導之下組建了效率速度部。這一創意來自於一級方程式車賽(Formula One,縮寫為F1),而這一世界頂級賽事幾近完美地詮釋了什麼叫做真正的高速,什麼叫做真正的“絕不拖延”。創意人約翰·丹尼斯先生在提出這個方案的時候曾經說過:每場F1比賽吸引10億多人次的觀眾,可以說是見證了高效率幾近無敵的魅力,也論證了推行“絕不拖延”觀念的現實必要性。

任何憧憬、理想和計劃,都會在拖延中落空。懶惰之人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拖遝,把前天該完成的事情拖延敷衍到後天,是一種很壞的工作習慣。對一位渴望成功的人來說,拖延最具破壞性,也是最危險的惡習,它會使人喪失進取心。

有許多方法可以克服拖延的惡習:

第一,每天從事一項明確的工作,而且不必等待別人的指示就能夠主動去完成。

第二,到處尋找,每天至少找出一件對其他人有價值的事情,而且不期望獲得報酬。

第三,每天要將養成這種主動工作習慣的價值告訴別人,至少要告訴一個人。

拖延讓我們失去了時間,在人生的旅程中,拖延讓求學、就業失去機會;在戰爭年代,拖延會貽誤戰機,失去生命。在職場,拖延會讓我們失去業績。

業績五害之“怨”:無謂抱怨,結果無處覓蹤

一個習慣將抱怨掛在嘴邊的人,隻會與成功漸行漸遠,滑向失敗的深淵。

蕭明是一家汽車修理廠的修理工,從進廠的第一天起,他就開始喋喋不休地抱怨,什麼“修理這活太髒了,瞧瞧我身上弄的”,什麼“真累呀,我簡直討厭死這份工作了”等。每天,蕭明都是在抱怨和不滿的情緒中度過。他認為自己在受煎熬,在像奴隸一樣賣苦力。因此,蕭明每時每刻都窺視著師傅的眼神與行動,稍有空隙,他便偷懶耍滑,應付手中的工作。

轉眼幾年過去了,當時與蕭明一同進廠的3個工友,各自憑著精湛的手藝,或另謀高就,或被公司送進大學進修,獨有蕭明,仍舊在抱怨聲中做著他討厭的修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