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家企業因為經營不善而破產,後來被日本一家財團收購。公司所有的人都在翹首盼望日本人能帶來什麼先進的管理辦法。出乎意料的是,日本隻派了幾個人來,製度沒變,人沒變,機器設備沒變。日方就一個要求:把先前製定的製度堅定不移地執行下去。
結果怎麼樣?不到一年,企業就扭虧為盈。
成功的秘訣就是把先前的製度很好地執行下去。很多時候,一道道命令下來,卻沒有得到具體的執行;有執行的時候隻對過程負責,而不對結果負責。很多企業有完善的管理製度,有先進的技術、高素質的員工和正確的戰略方針,但是為什麼效益就是不夠理想?這是因為,再好的東西如果不能執行下去,它就不可能轉化為經濟效益。
管理上切忌隻喊口號不做事,有的公司製度製定得比較完善,並把製度編製成冊,或經常把製度性的標語貼在外麵,可是在執行過程中往往就變了樣,不知道這樣做是給公司內部員工時時提醒以求深入人心,還是擺個樣子給外人看看而已。因此,製度製定後並不等於達到了管理的目的,關鍵是通過製度實現有序管理,使管理有法可依,並在管理過程中不斷完善相關的製度。在這樣的前提下,員工會以製度為準繩,保質、保量地完成工作指標。
想到了就做,做到結束為止。行動才有可能成功,隻會空想的人終將一事無成。
在一次行動力研習會上,主講師做了一個活動。他說:“現在我請各位一起來做一個遊戲,大家必須用心投入,並且采取行動。”他從錢包裏掏出一張麵值100元的人民幣,說:“現在有誰願意拿50元來換這張100元的人民幣?”他說了幾次,很久沒有人行動,最後終於有一個人跑向講台,但仍然用一種懷疑的眼光看著主講師和那一張人民幣,不敢行動。主講師提醒說:“要配合,要參與,要行動。”那個人才采取行動,換回了那100元。他頃刻便賺了50元。
最後,主講師說:“凡事馬上行動,立刻行動,你的人生才會不一樣。”
現實中“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不在少數。行動能使人走向成功,似乎人人都知道,但當人們麵對現實時,往往會猶豫不決,畏縮不前。
這種恐懼的心理會摧毀我們的自信,關閉我們的潛能,束縛我們的手腳。許多事情的難度,都由於我們的猶豫和搖擺加大了。事情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難,隻要我們馬上去做,就可能產生出乎意料的結果。
2004年夏天,傑克·韋爾奇在北京與中國工商界精英對話中寫下了一句經典名言。當時,有一位中國企業家問:“我們大家知道的都差不多,但為什麼我們與你們的差距卻那麼大?”傑克·韋爾奇一字一句地回答道:“你們知道了,但是我們做到了。”隻想不做,貽誤時機,與成功擦肩而過。所以,員工要想做出業績,一旦想到了立刻去做。
業績五害之“盲”:盲目行動,沒有計劃性
努力不等於成功,忙碌不等於效率,用時間來堆積利潤的時代早已經過時。隻有有計劃地忙,忙到點子上,才能忙出效率,忙出成績。
由於公司剛剛搬到新的辦公地點,林奇要在辦公室裏掛一幅字畫,便叫同事幫忙。同事來看了看說:“直接在牆上釘釘子不好,先釘兩個木塊,把字畫掛在上麵。”林奇聽從了同事的建議,就讓他去找鋸子鋸木塊。剛鋸了兩三下,同事說:“不行,這鋸子太鈍,得磨一下。”
於是同事丟下鋸子去找銼刀。銼刀拿來後,他又發現銼刀的柄壞了。為了給銼刀換一個木頭手柄,同事就拿起斧頭去樹林裏找小樹。就在要砍樹時,他發現那把生滿鐵鏽的斧頭實在不好用,必須得磨一下。同事將磨刀石找來後又發現,要磨快那把斧頭,必須得用木條把磨刀石固定起來。為此,他又出去找木匠,想從他那裏找一些木條。
然而,他這一走,林奇就再也沒見他回來。最後,那幅字畫還是直接釘在了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