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走出結果心態的誤區,用業績來複命(1)(1 / 3)

業績才是硬道理,強調的就是員工要具有結果心態與結果思維。但不少人在這方麵卻陷入誤區。隻有及時走出誤區,擺脫為了薪水而平庸工作,為了完成任務而被動工作的錯誤心態,才能創造良好的業績。

結果心態誤區之一:結果=薪水

一個以薪水為個人奮鬥目標的人是無法走出平庸的生活模式的,也從來不會有真正的成就感。雖然工資應該成為工作目的之一,但是從工作中能真正獲得的更多的東西卻不是裝在信封中的鈔票。

一個寒冷的冬日,一群鐵路工人正在鐵路的路基上工作。這時,一列緩緩開來的火車打斷了他們的工作。火車停了下來,一節特製的並且帶有空調的車廂的窗戶被人打開了,一個低沉的、友好的聲音傳出:“大衛,是你嗎?”

大衛·安德森——這群人的主管回答說:“是我,吉姆,見到你真高興。”於是,大衛·安德森和吉姆·墨菲——鐵路的總裁進行了愉快的交談,在長達一個多小時的愉快交談之後,兩人熱情地握手道別。

大衛·安德森的下屬立刻包圍了他,對於他是墨菲鐵路總裁的朋友這一點令他們感到非常震驚。大衛解釋說:20多年以前,他和吉姆·墨菲是同一天開始為這條鐵路工作的。

其中一個下屬半認真半開玩笑地問大衛,為什麼他現在仍在驕陽下工作,而吉姆·墨菲卻成了總裁。大衛非常惆悵地說:“23年前,我為一小時1.75美元的薪水而工作,而吉姆·墨菲卻是為這條鐵路而工作。”

23年前為那條鐵路而工作的人,現在成了公司的總裁;23年前為一小時1.75美元薪水而工作的人,現在仍然為薪水而工作,這就是持有不同結果心態的人的差距。

為了薪水而工作,它會讓你永遠目光短淺、胸無大誌;為了工作而工作,它會讓你永遠混世度日、逐日沉寂。

那些把結果等同於薪水而敷衍了事工作的人,隻想對得起自己掙的工資,從未想過是否對得起老板的期待。在他們看來,我為公司幹活,公司付我一份報酬,等價交換,僅此而已。

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原因在於人們對於薪水缺乏更深入的認識和理解。大多數人因為自己目前所得的薪水太微薄,而將比薪水更重要的東西也放棄了,實在太可惜。

不要為薪水而工作,因為薪水隻是工作的一種報償方式。

一個以薪水為個人奮鬥目標的人是無法走出平庸的生活模式的,也從來不會有真正的成就感。雖然工資應該成為工作目的之一,但是從工作中能真正獲得的更多的東西卻不是裝在信封中的鈔票。

一些心理學家發現,金錢在達到某種程度之後就不再誘人了,這在經濟學中稱為“邊際遞減效應”。即使你還沒有達到那種境界,但如果你忠於自我的話,就會發現金錢隻不過是許多種報酬中的一種。試著請教那些事業成功的人士,他們在沒有優厚的金錢回報下,是否還繼續從事自己的工作?大部分人的回答都是:“我不會有絲毫改變,因為我熱愛自己的工作。”

不要為薪水而工作。工作固然是為了生計,但是比生計更可貴的,就是在工作中充分發掘自己的潛能,發揮自己的才幹,為企業創造業績。

卡羅·道恩斯原來是一名普通的銀行職員,後來受聘於一家汽車公司。工作了6個月之後,他想試試是否有提升的機會,於是直接寫信向老板杜蘭特毛遂自薦。老板給他的答複是:“任命你負責監督新廠機器設備的安裝工作,但不保證加薪。”

道恩斯沒有受過任何工程方麵的訓練,根本看不懂圖紙。但是,他不願意放棄任何機會。於是,他發揮自己的領導才能,自己花錢找到一些專業技術人員完成了安裝工作,並且提前了一個星期。結果,他不僅獲得了提升,薪水也增加了10倍。

“我知道你看不懂圖紙,”老板後來說,“如果你隨便找一個理由推掉這項工作,我可能會讓你走。”

成為千萬富翁的道恩斯退休後擔任南方政府聯盟的顧問,年薪隻有象征性的1美元,但是他仍然不遺餘力,樂此不疲,因為“不為薪水而工作”已經成為他工作的一種習慣。

道恩斯工作的習慣是“不為薪水而工作”,正因為不計較薪水,他才能以一顆平常心投入工作中,為公司創造業績。出業績以後,薪水自然看漲。

為薪水而工作,看起來目的明確,但是我們往往會被短期利益蒙蔽了心智,看不清未來發展的道路,也會為企業帶來巨大的損失。

一個人如果總是為自己到底能拿多少工資而大傷腦筋,整天對薪水斤斤計較的話,又怎麼拿業績去複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