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如果把錯誤扼殺在各種疏忽大意的意識中,那麼我們能節約多少時間、多少精力、多少金錢,仔細算一算,可能數字驚人!
第一次沒把事情做對,忙著改錯,改錯中又很容易忙出新的錯誤,惡性循環的死結越纏越緊。這些錯誤往往不僅讓自己忙,還會讓很多人跟著你忙,造成巨大的人力和物資損失。
盲目的忙亂毫無價值,工作再忙,也要在必要的時候停下來思考一下,使巧勁解決問題,而不是盲目地拚體力交差。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把該做的工作做到位,這正是解決“忙症”的要訣。
往垃圾桶裏扔一個棉簽,想少走兩步,結果沒有命中,隻好彎腰撿起來再扔。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做好、做到位,是一個觀念,也是一個良好的習慣。它會節省很多的人力、物力、財力,讓人少走很多不必要的彎路,提高業績的速度。
在我們的工作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5%的人並不是在工作,而是在製造問題,無事必生非,他們是在破壞性地做。
——10%的人正在等待著什麼,他們永遠在等待、拖延,什麼都不想做。
——20%的人正在為增加庫存而工作,他們是在沒有目標地工作。
——10%的人沒有對公司作出貢獻,他們是“盲做”、“蠻做”,雖然也在工作,卻是在進行負效勞動。
——40%的人正在按照低效的標準或方法工作,他們雖然努力,卻沒有掌握正確有效的工作方法。
——隻有15%的人屬於正常範圍,但績效仍然不高,仍需要進一步提高工作質量。
我們在執行工作的過程中,“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是一個應該引起足夠重視的理念。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是一種最簡單、最高效的工作方法。許多員工做事隻求差不多,盡管從表現上看來,他們也很努力、很敬業,業績卻總是無法令人滿意。
如果你到華晨金杯汽車有限公司參觀,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懸在車間門口的條幅——“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是著名管理學家克勞士比“零缺陷”理論的精髓之一。“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的概念是提升中國企業管理水平的靈丹妙藥,同時也是每個員工應當信守的職業理念。企業中每個人的目標都應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完全做對”。至於如何才能做到在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著名的質量管理大師菲利浦·克勞士比給了我們正確的答案。
克勞士比先生很讚賞這樣一個故事:
一次工程施工中,師傅們正在緊張地工作著。這時一位師傅手頭需要一把扳手。他叫身邊的小徒弟:“去,拿一把扳手。”小徒弟飛奔而去。師傅等啊等,過了許久,小徒弟才氣喘籲籲地跑回來,拿著一把巨大的扳手,說:“扳手拿來了,真是不好找!”
可師傅發現這並不是他需要的扳手。他生氣地說:“誰讓你拿這麼大的扳手呀?”小徒弟沒有說話,但是顯得很委屈。這時師傅才發現,自己叫徒弟拿扳手的時候,並沒有告訴徒弟自己需要多大的扳手,也沒有告訴徒弟到哪裏去找這樣的扳手。自己以為徒弟應該知道這些,可實際上徒弟並不知道。師傅明白了:發生問題的根源在自己,因為自己並沒有明確告訴徒弟做這項事情的具體要求和途徑。
第二次,師傅明確地告訴徒弟,到某間庫房的某個位置,拿一個多大尺碼的扳手。這回,沒過多久,小徒弟就拿著他想要的扳手回來了。
克勞士比講這個故事的目的在於告訴人們,小徒弟在做事之前,要先知道師傅的標準是什麼,如何去做才是對的,爭取第一次就做對。在我們給出做某事的標準之前,我們沒有理由讓別人按照自己頭腦中所謂的“對”的標準去做。
當我們被要求“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時,許多人會反駁:“我很忙。”因為很忙,就可以馬馬虎虎地做事嗎?其實,返工的浪費最冤枉。第一次沒做好,再重新做時既不快,花費也不少。為業績而忙,忙要忙得有效率,而不是在忙中出錯。
一分鍾效率專家
優秀員工之所以業績優秀,就是因為他們能有效利用每一分鍾,珍惜每一分鍾,他們使得每一分鍾都極具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