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用業績打開常青職路(3)(1 / 3)

齊格勒說:“如果你能夠盡到自己的本分,盡力完成自己應該做的事情,那麼總有一天,你能夠隨心所欲地從事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有一次,希望集團總裁劉永行訪問韓國,被安排去一家麵粉企業參觀。然而就是這次普通的參觀,給了他很大的刺激,他回國後好幾個晚上都難以入眠。

這家麵粉廠屬於西傑集團,每天處理小麥的能力是1500噸,卻隻有66名雇員。一個隻有幾十名員工的小廠,其工作效率之高令劉永行驚歎不已。在中國,相同規模的企業一般日生產能力隻有幾百噸,但員工人數卻高達上百人。希望集團的效率相對高於國內同行業標準,250噸日處理能力的工廠也有七八十名員工,日生產能力卻僅有韓國工廠的1/6。

為了弄清楚其中的奧秘,劉永行與這家工廠的管理層進行了深入的交談,了解到他們也在中國投資辦過廠,地址在內蒙古的烏蘭浩特。當時的日處理能力為250噸,員工人數卻高達155人。同樣的投資人,設在中國的工廠與韓國本土生產效率居然相差10倍之遙,效益自然也不會太理想,磨合了一段時間,覺得沒有改善的可能性,就將工廠關閉了。

兩家工廠的效率為什麼有如此大的差距呢?是設備的先進程度不同?不是。相反,韓國本土工廠是20世紀80年代投入生產的,而內蒙古的合資廠卻是在20世紀90年代建起來的,設備比原來的先進。是管理方法的問題?也不是。工廠的主要管理層基本上是韓國人。恰好,劉永行遇到了那位曾在內蒙古負責的韓國廠長。

懷著極大的好奇心,劉永行特意請教這位廠長:“為什麼同樣的設備、同樣的管理,設在中國的工廠卻需要雇傭那麼多人呢?”那位廠長回答得很含蓄:“也許是中國人做事不到位吧。”而正是這麼一句輕描淡寫的話,卻讓劉永行回國後徹夜難眠。他知道,當著一群中國企業家的麵,那位廠長的話已經十分客氣了。

在這句平淡的話背後,一定藏有許多難言之隱,一定有許許多多不為人知的管理問題。同樣的設備,同樣的管理,同樣的人員配製,工作結果卻存在如此大的差距,其關鍵就在於責任心的差異。與韓國人相比,中國人做事,尤其是做小事的態度無疑存在很大的差距。韓國人做事總是手腳不停,無論是工人還是管理人員,手頭的工作做完了,就一定安排別的事做。他們是一專多能,比如說一個廠長,如果他覺得自己的崗位比較空閑,就會做其他一些事情,以節省人力。而在中國大部分企業中,還存在把自己的事情做得差不多就行了的想法,正是這種責任心上的差異造成了工作結果的差異。

每一位員工,在工作中,都應該主動負責地做事。這樣,才能夠不斷挖掘出自身的潛力,得到最好的結果。

在美國某個城市,有一位先生坐了一輛出租車要到某個地方去。這位乘客上了車,發現這輛車不隻是外觀光鮮亮麗而已,司機先生服裝整齊,車內的布置亦十分典雅。車子一發動,司機很熱心地問車內的溫度是否合適,又問他要不要聽音樂或是收音機。

車上還有早報及當期的雜誌,前麵是一個小冰箱,冰箱中的果汁及可樂如果有需要,也可以自行取用,如果想喝熱咖啡,保溫瓶內有熱咖啡。這些特殊的服務,讓這位上班族大吃一驚,他不禁望了一下這位司機,司機先生愉悅的表情就像車窗外和煦的陽光。不一會兒,司機先生對乘客說:“前麵路段可能會塞車,這個時候高速公路反而不會塞車,我們走高速公路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