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傑克·韋爾奇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走馬上任時,通用電氣看起來正是美國最強大的公司之一。它既沒有處於危機的劇痛之中,也沒有被不時折磨大公司的諸多弊病所困擾。
然而,韋爾奇一上任便指出:應該把通用電氣公司放在“全球性經濟環境”中來思考其未來,要為進入下一個世紀做好準備。這裏,所謂“全球性經濟環境”的一個重要部分指的就是以日本企業為主的競爭。以他當時的話來說,就是“2000年後能否與國外公司競爭,是我們從現在起,每一天都必須考慮的問題”。
韋爾奇進一步指出:“在這個越來越小的世界上,勝者和敗者的界線日趨分明,在這裏沒有‘還過得去’的企業的位置。”他覺察到他麵臨的是一個不確定的未來,考慮到這些,韋爾奇擔心通用電氣的競爭者將因此而變得強大起來。他希望這個公司變得更有競爭力。為了達到這個目標,韋爾奇感到他需要一個流暢的和進取的通用,這意味著當時的通用將被簡化為一個較小的卻反應靈活的公司。因此,韋爾奇采取了一係列行動,並取得了輝煌成就,從而成為當今全球經理人的偶像。
通用在傑克·韋爾奇上任的時候已經是一家很好的公司了,但韋爾奇沒有滿足,而是在前進中不斷找到通用存在的問題,處理一個又一個棘手的問題,正是韋爾奇的艱苦努力,通用才能良性發展下去。
惠普公司原董事長兼CEO盧·普拉特說:“過去的輝煌隻屬於過去,而非將來。”未來學家托夫勒也曾經指出:“生存的第一定律是:沒有什麼比昨天的成功更加危險了。”葛洛夫也有一句名言,即“唯有憂患意識,才能永遠長存”,並說英特爾公司一直戰戰兢兢,不敢有絲毫懈怠,“讓對手永遠跟著我們”。張瑞敏的“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危機意識,早已深入到海爾的每一個員工內心深處。這種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危機理念賦予這些企業一種創新的緊迫感和敏銳性,使企業始終保持著旺盛的創新能力。
麵對不斷變化的環境,一個人或企業如果不能及時改變自己,就不能夠在商場和職場中立足。在矽穀,每年都有近90%的創新公司破產。所以,企業和企業家信奉“世界屬於不滿足的人們”這句格言,很少陶醉在已有的成就之中,而是善於忘掉“過去”,麵向未來,勇於變革。
事實上,整個世界就像個競技場,每個人從出生那天起,就投入到比賽中了。比學習成績,比工作成果,比事業成就,比家庭幸福……成功的人,總是那些不安於現狀的人。
IT業界流傳著韓國三星集團前總裁李健熙的一句名言:“除了妻兒,一切都要變。”這句話,也正是當年李健熙下定決心帶領三星集團勵精圖治、發奮改革的真實寫照。
1987年,李健熙從父親李秉喆手中接過三星集團這個大攤子,1993年開始重塑三星,並且提出了這個“除了妻兒都要變”的口號。
當時,李健熙決心給“沉睡中的三星一劑猛藥,一個改革的信號彈”。於是,變革就從改變上下班時間開始,將原來的“朝九晚五”變成“朝七晚四”,20萬員工都將提前兩小時上班。進行這種大規模的變革會遇到很多方麵的阻力,但是李健熙相信,如果下不了這個決心,振興三星的日子就會遙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