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要剪成短發;女生則要將頭發盤到腦後。他們都要當場試穿那些灰白的製服,製服也是當場縫製的,這些軍校新生穿上它們,將便服裝進包裏,隻有等到夏天放假時再穿了。西點還發給他們黑色的皮鞋、白色的帽子和白色的手套。
他們被分配到各自的訓練連。整個下午,他們都在接受一個速成科目訓練,學習如何按照低音鼓的節奏列隊行進。
就這樣,半天不到,這些新學員便融為一體,甚至能為前來觀禮的師友們演奏“西點進行曲”!
到了二年級,他們還將被送往樹木蔥蘢的巴克納營地。巴克納營地是西點軍校的地產,與構成西點軍校中心區域的那些頗富盛名的花崗岩建築和閱兵場相距甚遠。二年級學員的訓練由高年級學員和許多正規陸軍軍官或軍士組成的教官團隊組織實施。訓練內容包括地圖判讀與方位確定、安排戰術以及輕武器的使用。新學員入學的那個夏天主要是學習如何成為一名軍校生,但二年級學員的這個夏天要學習的是如何成為一名軍官。
巴克納營地的生活條件相當艱苦。這個樹木叢生的偏僻場所人跡罕至、死氣沉沉,又十分潮濕。居住的營房是二戰時期建造的。這裏的蚊子非常多,而且“大得能把小動物搬走”。不過,訓練也有讓人振奮的時候,不管是低年級還是高年級,西點學員在夏季裏最感興趣的始終是能與真正的陸軍部隊一起訓練。
巴克納營地的受訓經曆能讓這些西點學員明白一個非常重要的道理:每個人都能貢獻與眾不同的才能,一旦融合到一起,便能很好地完成某些訓練任務。例如,每個班裏都有一個天生具有良好方位感的人,那麼將此人安排到帶領小組成員的“崗位”上,就能使這個班在日落西山之後避免迷失方向。每個班都有一個能說會道的演講者,專門負責鼓舞士氣與打探情報。總之,人盡其能,各守其職,而又緊密配合,共同為了實現某個目標而努力。
也許,展示這種協同性的最佳方式是障礙跑道,這是二年級學員進行班訓練時必須完成的課目。這一課目以班為單位,要麼全班順利通過,要麼全班都不及格。其中一個典型的障礙物是在一個場地內按不同高度、不同距離布置了數個固定的柱子,還有很多長度不同的木板。要想成功地通過這些柱子,就必須講究放置木板的方式:一旦所有人通過一兩個木板後,這些木板便可以用不同方式重新組合、使用,以順利通過下一組柱子。在這裏,策略顯得非常重要,因為沒有機會回頭再撿任何東西,有時為了前進,有必要將木板丟在身後。
此外,班成員必須想好誰在最前頭、誰能幫助其他人通過障礙,因為有時候體力是最關鍵的因素,而有時候體形較小的領頭者可以扭動著穿過某個障礙並安放某塊木板,以備體形較大的成員通過。這種練習體現得最鮮明的一點是:每個成員的大聲提醒、一致思想以及共同貢獻使全班順利地從地點A移到了地點B。即便最敏捷、最健壯的班成員也不能獨自跨越所有障礙。
西點人通過這樣的訓練迅速加深了認識與友誼,提高了協同作戰的能力。
有時候,為了讓大家更加團結,西點軍校還會創造出一個團隊“共同的敵人”,激勵眾人一起來打倒它。例如,西點新學員就常常以學長為“共同的敵人”,建立起團隊精神。
通過如此眾多的訓練,西點軍校讓每一位學員在訓練中體驗到團結的力量有多大。這種在實際行動中所親自體驗到的團隊力量,比長篇大論分析團隊合作如何增強個人的力量,要管用得多。具有團隊精神的集體,可以實現個人無法獨立取得的成就。
西點寄語:
團隊合作不是每一個成員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情,整個團隊就沒有問題了。真誠和尊重是合作的前提條件,沒有這種團隊精神作為前提,團隊隻是形同虛設。每個人都希望被真誠相待,都希望能夠得到別人的尊重。
西點風采:
2001年9月30日,在美國剛剛開始其全球反恐怖戰爭之時,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六十分鍾》,就少見地用讚揚的調子報道了西點軍校,重點采訪社會科學係的教官和軍校生,以鼓舞和振奮美國人民的土氣。到西點建校兩百周年的2002年,據不完全統計,美國全國性電視頻道至少播出了十多種不同的有關西點軍校的電視專題節目或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