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為心靈點起一盞燈(1 / 1)

童年和少年時代,我曾經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文字迷。在渴望讀書實際上又無書可讀的文革年代裏,鄰居家糊牆壁的報紙都能夠讓我獨自麵壁快樂許久。十七歲,我在上海的一家文學刊物上發表外女作《補考》。十八歲,我的第一篇兒童文學作品《他們又長大了》在《新華日報》副刊發表,這是我從事兒童文學寫作的開始。上個世紀的八零年前後,我曾經集中寫作了一大批兒童短篇和中篇作品,先後結集為《小船,小船》等四本小書。之後,我轉向了成人文學寫作,跟兒童文學界完全沒有了聯係,似乎已經是“揮揮手說再見”的狀態。然而,在伴隨自己孩子長大的過程中,許多的快樂許多的苦惱許多的焦慮積攢在心,忽然有一天爆發成了一個決定:我要為我的女兒寫一本書,記錄下她在小學六年級這一年中真實的生活。這樣,有了江蘇少兒社在九六年底出版的這本《我要做好孩子》。

短短一個月的快樂寫作,耗盡了我十多年中養在心口的一脈血氣,卻也重新勾起了我寫兒童作品的癮頭。休養生息兩年之後,我寫出了《今天我是升旗手》。二零零二年,再出新書《我飛了》。再之後,是今年剛剛推出的《中國童話》。

我承認我的一大半精力和時間還是花在成人文學的寫作上,兒童作品的數量不多,平均兩三年才寫一部。這是因為我對兒童作品的寫作慎之又慎,我不敢讓我的編者失望,更不敢讓我的小讀者失望。每年“六一”節為孩子們簽名售書,看著他們排在隊伍中的汗津津的小臉和嚴肅到神聖的眼睛,我心裏就想,我不能夠把書寫壞,不能夠糊弄他們,不能夠讓他們把垃圾當成聖餐。這樣,每寫出一部作品之後,我要留下時間用力呼吸,要沉澱,積累,蘊釀,一直到下一部作品的人物孕育成形,浮出黑暗,帶著熱騰騰的汗氣,耀眼地出現在我的眼前。一年寫作幾部作品的速度是我不敢期望的。排列成串、集束炸彈一樣打出來的係列作品也是我不敢期望的。

經常有媒體記者問我這句話:你知道當今孩子的閱讀口味嗎?我總是沉默良久,惶然回答:我不太知道。我真的是搞不大清楚。閱讀是個人化的事情,就好比吃菜一樣,鹹辣甜淡各有所愛。有喜歡《哈利·波特》的孩子,也有喜歡《紅樓夢》和《三國演義》的孩子;有喜歡星球大戰科幻作品的孩子,也有喜歡王子和灰姑娘故事的古典氣質的孩子。作為寫作者,我不能清楚地知道每個孩子都想讀什麼,但是我知道我想為孩子們寫什麼,我能夠為他們提供什麼,張揚什麼,闡釋什麼,確立什麼。我希望孩子們在讀過我的作品之後,不僅僅是說一聲“好玩”,還會感動,會流淚,會久久地沉浸在文字帶給他們的美好中,感受到靈魂飛升的快樂。

相對於在生活中備受摧殘的成年人,孩子的心靈是純真的,是潔淨如一張白紙的。塗上紅色,紙就紅了;塗上黑色,紙便黑了。以後的成長歲月中,顏色還可以一層層地加塗上去,直到斑駁雜蕪,但是底色改變不了,它已經絲絲入扣地滲透進白紙的每一個縫隙和毛孔中,成為一個人永恒的存在。

這就是兒童文學的作用。這也是我為什麼對兒童文學心存敬畏、不敢輕易下筆的原因。

但是我們又必須為孩子們寫作。在任何一個時代和社會中,孩子總是第一位的,因為在他們身上,集中著光明、美好、進步、未來、希望等等一切動人的詞彙。他們笑了,我們心裏才能有陽光;他們成長了,我們的睡夢才香甜。用文學為他們的心靈點起一盞燈吧,照耀他們成長的道路,讓他們在行程中不寂寞,不孤獨,不浮躁,不憂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