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開拓者的傳奇——《遠離芝加哥的地方》序(1 / 1)

這部小說才讀到一半的時候,“多德爾奶奶”的影子已經開始在我麵前晃蕩:肥碩、強悍、機警、自私卻又善良、有點兒狡黠又有點兒天真、表麵似冰內中如火、做事不喜歡按常理出牌、視尊嚴和權利如性命……及至讀到最後一頁,主人公伊喬長大成人,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奔赴戰場之前,乘火車最後一次路過奶奶的小鎮,奶奶徹夜不眠,開亮樓上樓下全部的燈,守望在門口,迎候和送別這輛軍車時,我的心裏有了深深的悵意,因為這麼快地就讀完了小說,就要告別我喜愛的人物和喜愛的故事,重新回到庸常的凡俗的生活當中。

好的小說就是這樣,讀完最後一頁的時候會有不舍,它營造出來的某種語境和氛圍令人迷醉,讀者願意暫時地活在那個世界中,貼心貼肺地感受那些崇高和神奇,卑微和無奈,幸福的和不幸的,快樂的和悲傷的。

《遠離芝加哥的地方》是一部兒童小說,實際上是用兒童的視角,寫了美國二十世紀經濟大蕭條時代的一段曆史。伊喬和妹妹瑪麗跟隨父母生活在大城市芝加哥,每年的夏天要被父母送到鄉村小鎮奶奶的家裏生活一個星期。這個遠離芝加哥的地方是當年許許多多美國小鎮的代表:偏僻、蠻荒、原始、生活自給自足、人和人之間的關係異常緊密。小說開篇時的多德爾奶奶並不是個令人喜愛的人物,她不光讓伊喬和瑪麗陌生,同樣也讓讀者陌生。她是個地道的美國鄉村婦人,外型粗俗,性格冷漠甚至孤僻,對所有的鄰居保持戒備,對孩子也沒有足夠的溫情和耐心。但是,跟隨著伊喬一年又一年對小鎮的拜訪,許許多多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小鎮單調清冷的生活表層下湧動著人們對於美好和富足的期望,湧動著美國人樂觀和自由的精神。奶奶身上的許多質樸品格逐漸被伊喬認識,她手持獵槍對付入侵者的形象甚至成了孩子心中的英雄,她的既傳統又反叛的個性很符合少年的口味,可以說,伊喬從奶奶的身上認識了芝加哥之外的另一個美國,認識了美國鄉村的曆史,美國的拓荒者精神,美國的製度、法律和宗教。在奶奶身邊生活的日子,伊喬不但學會了許多生活的技能,他的視野更有了拓展,精神變得豐富,直至達到靈魂的飛翔——他最終實現夢想,成為一名參加二戰的美國空軍戰士。

在小說的結構方麵,作者別具匠心,寫了從1929年到1935年的七個夏天,每年夏天裏的一個星期,每個星期裏發生的一個獨立成章的故事。伊喬九歲那年第一次來到小鎮,十五歲過完了小鎮的最後一個夏天,可以說,他人生的一段至關重要的歲月是在小鎮度過的,最初的世界觀和生活態度也是在小鎮形成的。如此重大的一個題材,因為作者用七個片斷輕鬆地連綴,便顯得舉重若輕,讀起來趣味橫生,但能夠把小讀者的好奇心牢牢抓住。

好的兒童小說,因為所針對的讀者對象的特別性,在塑造活靈活現的人物、講述生動有趣的故事的同時,應該還有一定的認識和教育作用。《遠離芝加哥的地方》就是這樣,作者從自己濃厚的生活底蘊出發,寫出了美國的時代精神,為我們展示了一段美國發展的曆史,涉及到許許多多當年政治和經濟生活中的大事:南北戰爭的餘韻、林肯總統、洛克菲勒、銀行、股票、大蕭條、芝加哥黑幫火拚、吸血鬼的故事、童星秀蘭鄧波兒、爵士樂、踢踏舞、鄉村選秀、汽車和飛機的發明推廣……我們讀這部小說的時候,眼前出現的是一幅色彩濃烈的美國小鎮風情畫,是畫麵上童話式的小木屋,水草搖曳的河流,噴著白汽的火車,餐桌上熱騰騰的玉米餅、炸薯條、蘋果醬,騎馬的牛仔,戴帽的婦人,塵土飛揚的集市,製造流言的咖啡館……這是三十年代的美國,純樸天真的美國,勤勞和樂觀向上的美國。讀完小說,我們記住了這個美國,記住了多德爾奶奶的小鎮,記住了身邊一切曾經發生過的、又隨時間流逝了的片斷,這就夠了,這就是作者期望得到的最好報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