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故事發生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如果按照現下流行的文學類別區分,它應該算是“成長小說”。
何為成長?我想給出一個最簡單的定義:由魚變人的撕裂的疼痛。醫學上有一個特定術語“生長痛”,恰如其分地表述了這種奇異的身體感覺。
本篇故事開始時,主人公小芽十五歲,初中生。到故事結束時,她已經十九歲。她讀完高中,在農場勞動兩年,一九七七年恢複高考時,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複旦中文係。短短四五年的時間裏,她的身體和靈魂一直在緩慢地裂變,人魚的尾巴消失,修長健美的雙腿日益成形,然後跳躍、起跑。她在不複雜的年齡段,卻經曆過了死亡、愛情、忠貞、背叛、仇殺、溫暖、友誼、糾纏等等人世間的複雜情愫。她睜著一雙澄明純淨的眼睛,目睹身邊的世事滄桑、人性沉浮,朦朧地明白,又朦朧地驚訝。她在這種時而明白時而驚訝的、肯定和否定交織的矛盾歲月裏,一天一天的發育,成長,清醒,最終達到一個生命的高度。
她完成了她對自己的期望,也完成了身邊很多善良的人們對她的期望。不能不提到那個特殊的年代——文革還沒有結束,愚昧和偏見統治著中國大地,人們在桎梏和夾縫裏小心翼翼伸展手腳,渴望尋找到一個相對自由的生存空間。我就是在那個年代裏成長起來的人,因此,小芽的故事就是我的故事,小芽成長的曆史,帶有非常鮮明的我的個人痕跡。我在揚子江邊的一個中學校園裏長大,而後去江心洲農場插隊,四年後考上北京大學。農場生活是我生命中至關重要的一段過程,我借“小芽”這個人物,寫出這段生活,是因為我不能忘記。物質極端貧困的年代,精神的需求沒有泯滅,文學、戲劇、音樂,依然是人們視為明燈的東西,高懸在大家的心中。因為各種原因來到江心小島的人群:純樸的農業工人、個性魅力十足的右派老師、自由散漫的下放知青、特立獨行的上海導演和醫生……他們在小芽的身邊呼吸著,痛苦著,快樂著,以自己的人格、學問、素養、追求,延展了小芽的成長軌跡,使她的生命日益豐富,目光日益透明。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農村女孩小芽,她是幸運的,她也是幸福的。
這個世紀的城市和農村的孩子,錦衣玉食中長大的孩子,家長和老師聲聲叮囑中長大的孩子,不會再有七十年代人的迷茫和追求,更不會有那個時代的思想的豐富性。不能責怪孩子,時代如此,環境如此。但是,讀一讀這本《遙遠的風鈴》,知道從前的花朵如何開放,從前的莊稼如何成熟,從前的風鈴如何搖響,是不是能為疲憊而貧血的孩子多多少少補充一點營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