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鼓勵孩子多交朋友

不善交際的孩子大多性格抑鬱,因為時時可能遭受孤獨的煎熬,享受不到友情的溫暖。不妨鼓勵孩子多交朋友,特別是同齡朋友。本身性格內向、抑鬱的孩子更適宜多交一些開朗樂觀的朋友。

6.物質生活避免奢華

物質生活的奢華會使得孩子產生一種貪得無厭心理,而對物質的追求往往又難以獲得自我滿足,這就是為何貪婪者大多並不快樂的根本原因。相反,那些過著簡單生活的孩子,往往隻要得到一件玩具,就會玩得十分高興。

7.引導孩子學會擺脫困境

即便是天性樂觀的人也不可能事事稱心如意,也不可能“永遠快樂”。父母最好在孩子很小時就著意培養他們應付困境、逆境的能力。要是孩子一時還無法擺脫困境,還可以教育孩子學會忍耐,或在逆境降臨之時尋求另外的精神寄托,如參加運動、遊戲、聊天等等。

8.創建快樂的家庭氣氛

家庭的氣氛,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孩子性格的形成。研究表明,孩子在牙牙學語之前就能感覺到周圍的情緒和氛圍,盡管當時他還不能用語言來表達。可以想見,一個充滿了敵意甚至暴力的家庭,絕對培養不出開朗樂觀的孩子。

密碼11:敢於嚐試,讓男孩具有冒險精神

缺乏冒險精神的人永遠也無法體會到追尋成功者的豪情壯誌,這就像灌木叢中跳躍覓食的鳥雀永遠也無法知道展翅翱翔的雄鷹為什麼會不畏艱險地搏擊長空一樣。站在孩子們的立場上,自主、自動、自由的運動才是更有趣的,創造潛能才會被挖掘,而過多的禁止,會抹殺孩子們的冒險精神。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被過度的保護著,缺的就是冒險精神。冒險精神是培養孩子創造力的絕好條件。敢於嚐試,敢於用所想的去實踐,也正是家長們都缺乏的精神。不可否認,冒險和安全是一對矛盾體。家長要處理得當,不能隻顧安全而放棄了所有的冒險精神。對孩子少一些挑剔,多一些寬容。在家長的監護下讓孩子做一些較為可行的冒險性質的活動,從而促進孩子敢想,敢做,敢創造。

否則,長期以“我不會”“我不敢”為由讓父母幫忙的孩子,比較缺乏再嚐試的勇氣。

要知道,孩子與成人對世界和社會的認知處於完全不同的兩個層次。許多在成人看來是熟悉的東西,但在孩子的眼裏卻是新奇的。許多在成人看來是正常的事情,但在孩子的心目中卻充滿了刺激。因此,父母在設置培養孩子冒險精神的通道時,應先琢磨清楚孩子的思維,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即來一個換位思考,並循序漸進。比如:孩子1歲左右剛學走路時,就要鼓勵他獨立前行,即使摔倒了,也要鼓勵他自己爬起來繼續獨立前行;孩子3歲左右上幼兒園時,就要鼓勵他識路,要幫助他懂得一些交通規則,並在交通情況不很複雜的情況下,采取尾隨的方式,讓他獨立上幼兒園或到一定的目的地。與此同時,在安全有保障的前提下,鼓勵孩子玩秋千、玩滑板。在孩子五六歲時,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鼓勵孩子學遊泳、學騎自行車,還可以鼓勵孩子去防空洞裏玩遊戲。當然,在家庭經濟條件、社會條件和環境條件以及孩子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不妨讓孩子坐坐過山車,參加滑雪、登山、高台跳水和漂流等活動,讓孩子玩玩“心跳”,讓孩子在這種“玩心跳”的過程中,品格更堅強、更勇敢、更富冒險和探索的精神。

父母如何培養孩子敢於嚐試的精神呢?

1.讓孩子向自己挑戰

卓有成就的人,更熱心於傾注精力擴大和完善自己取得的成果,而不是一定要打敗競爭者。實際上,擔心對手的實力以及可能具有的特殊優勢,往往使自己精神上先吃敗仗。卓有成就的人則能按自己的標準,滿腔熱情、全力以赴地去做力所能及的艱苦努力,他們自然而然地傾向於依靠自己的努力,集中優勢,在向自己挑戰的同時,也增強了適應環境的能力。父母要積極培養孩子勇於向自己挑戰的精神,這有助於孩子克服缺點、不斷取得新的進步。

2.讓孩子不要總是按計劃行事

缺乏自信的人相應地缺乏安全感,凡事希望穩妥保險。然而,人的生活有時候是根本無法定出所謂清晰的計劃的,其中有許多偶然的因素在發生作用。有條有理並不能完全給人帶來幸福,生活的火花往往是在偶然的機遇和奇特的直觀感覺中迸發出來的,隻有欣賞並努力捕捉這些轉瞬即逝的火花,生活才會變得生機勃勃,富有活力。所以父母要告訴孩子這些道理,要培養孩子具有適應變化環境的能力。

3.讓孩子積極嚐試新事物

在生活中,由無聊、重複、單調而產生的寂寞會逐漸腐蝕人的心靈。相反,消除一些單調的常規因素倒會使人避免精神崩潰。積極嚐試新事物,能使一蹶不振、灰心失望的人重新恢複生活的勇氣,重新把握主動權。對孩子也是一樣,父母多讓孩子積極嚐試新事物,會使孩子多一些新鮮感、好奇感,增強他對生活的熱愛。

4.要讓孩子試著去冒一些風險

冒險是人類生活的基本內容之一。沒有冒險精神,人就享受不到成功的樂趣,也就無法培養和提高人的自信心。因此,瞻前顧後、驚慌失措無疑會使人們的自信喪失殆盡,更不用指望幸福快樂會慷慨降臨。適當培養孩子的冒險精神,對他們以後的生活有很大的益處。

密碼12:戰勝自卑,用讚美使男孩走向自信

自卑是一種消極的自我評價或自我意識,自卑感是個體對自己能力和品質評價偏低的一種消極情感。自卑感的產生,往往並非認識上的不同,而是感覺上的差異。其根源就是人們不喜歡用現實的標準或尺度來衡量自己,而相信或假定自己應該達到某種標準或尺度。

在心理學上,自卑屬於性格的一種缺陷,表現為對自己的能力和品質評價過低。男孩子有了強烈的自卑心理就會造成很大的壓力,如何排解壓力就成了大問題,但生活中減壓的辦法很多,任何一種方式都比用血腥殘忍的手段來虐待動物要文明得多。

王柯是初一學生,母親帶他進行心理谘詢,主要因為他學習成績較差,性格內向,不善於和同學交往;還有一個大問題,就是做事動作慢,有些強迫性行為,例如,在家時經常無故吐口水,撕紙片等。隨著交談的深入,心理醫生了解到,正是由於爸爸媽媽工作繁忙無暇照顧他,王柯從小便孤單孤僻,學習成績不好,爸爸每次都是黑著臉逼問他的考試成績,他很害怕回家,在班上也從不發言,跟同學聊天,所以沒人理他。強烈的自卑感環繞著他,王柯感覺自己是這個世界上可有可無的人。

青春期是人的第二次誕生,也是培養男孩氣質的關鍵時期。自卑引起心理壓力和緊張,激起逃避或退縮反應,抑製自信,導致焦慮,形成內在阻礙力。隻有打破自卑的枷鎖,才能讓男孩健康正常的成長。

想起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媽媽帶她的兒子去動物園看大象,大象周圍有許多矮矮的木樁,兒子的腦子裏就產生了疑問:“媽媽,這麼大的象,一定很有力氣,可是它為什麼不掙斷這細細的鏈子逃跑呢?”他媽媽告訴他:“這頭象剛來到這裏的時候還很小很小,當時就用這小木樁、矮棚圈著它,它當時很想掙斷鏈子跑出去,可是由於力氣小,每次都失敗了。於是就失去了掙脫鏈子的信心。盡管它一天天長大,但不知道現在自己有很大的力量,用力掙一下,就能逃出來。它不敢這樣想,當然也就不會這樣去做,因而隻好永遠被鎖在這裏,老死在這裏了。”

自卑是危險的,它會迷茫你的雙眼,讓你看不清自己的能力,認識不到自己。克服自卑就應該是不要失去信心,不斷嚐試,也許改變就在下一次。

自信是消除自卑心理的最根本的動力。不要害怕失敗,因為失敗是難免的,要想到“失敗是成功之母”;“勝敗乃兵家常事”,應以積極的態度分析失敗的原因,讓你的兒子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毅力,去克服困難,向著成功努力,家長們可以考慮采用以下三個方法:

1.提高自信心

讓你的兒子正確認識自己,看到自己的長處,發現自身價值。發揮自己的特長,積極參加有利於發展特長的活動,利用優勢盡可能地多幹出點成績,這樣可以不斷鞏固和增強自信心。因為別人的譏笑、貶低往往是出於妒嫉或其他原因,要你得兒子記住:隻要你不承認自己有自卑感,誰也無法使你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