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僻是一種不能與人保持正常關係、經常離群索居的不正常的心理狀態。在中學生群體中約占5%—8%。

密碼15:走出孤僻,帶男孩到人多的地方

孤僻的人一般為內向型的性格,主要表現在不願與他人接觸,待人冷漠。對周圍的人常有厭煩、鄙視或戒備的心理。具有這種個性缺陷的人猜疑心較強,容易神經過敏,辦事喜歡獨來獨往,但也免不了為孤獨、寂寞和空虛所困擾。因此,孤僻對中學生的身心健康十分有害。孤僻的人缺乏同學、朋友之間的歡樂與友誼,交往需要得不到滿足,內心很苦悶、壓抑、沮喪,感受不到人世間的溫暖,看不到生活的美好,容易消沉、頹廢、不合群,缺乏群體的支持,整天提心吊膽地過日子,憂心忡忡,易出現恐怖心理。這種消極情緒長期困擾,也會損傷身體。

小帥是個剛上小學3年級的男孩,在學校裏,凡是集體活動,集體遊戲,他都沒有興趣,情願一個人獨自玩耍。班級中輪到值日,他總是借故請假,對於集體的工作不熱心,在學校的各類評比檢查中班級獲得了榮譽,同學們興奮不已,他卻顯得冷漠,同學之間相處時,小帥總是一個人獨來獨往,和同學難得講上一句話。

小帥是典型的孤僻不合群,這種性格並非天生,從客觀上講,可能是獨生子與周圍同齡人交流機會少,久而久之使他產生了某些社交心理障礙,主觀上,小帥可能存在著白大或自卑心理,不能正確認識自我和他人,以致他在心理上和同學產生隔閡。

當前,由於家居條件、家庭結構等原因,家長常常會把兒子關在家裏,久而久之,兒子就會變得孤僻。家長應讓兒子從“自我”的小圈子走出來,讓孩子多與鄰居的孩子一起玩耍、遊戲、生活。家長有必要利用節假日、業餘時間帶兒子到遊樂園、動物園、公園等場所玩,帶兒子去串門、走親戚,去人多的地方,減少他對不同人、不同情境的陌生感,增強其交往需要與興趣,形成活潑、開朗大方的性格。

近日班裏做了些許的調整,這對於剛入園不久,性格又有些“孤僻”的小明來說,無疑讓他感到不適。人數的增多,室內環境的重新調整,陌生的小朋友和老師……讓原本就不愛與人交談,甚至隻會重複別人話語,不能正常參與師生活動的小明更為不適應,他的情緒很不穩定,甚至有些暴躁,喜歡在各個區域中穿梭,把書籍“扔”在室內的各個角落,完全沒有秩序感;或者幹脆就一頭“紮”進電腦去玩遊戲不出來。

每當這些情況發生老師和同伴上前去勸阻時,他就會置之不理或者大聲喊:“不行!討厭!”妨礙了其他小朋友,也影響了老師正常地組織小朋友的活動。在戶外活動的時候,小明一下就衝上了草坪,就像剛出籠的小鳥一樣,興奮的在人群中跑來跑去。我們就在後麵追他,他反而跑得更快,我們擔心的事情終於發生了,就在這時他一下就撞在了一位老師的身上,但他根本沒有意識到,當我們追上他跟他講道理並帶他去道歉時,他小聲地說:“對不起!”並上前去給人家揉揉被撞的地方。

通過了解,我們發現由於家長平時工作較忙,從小小明就由老人代養,現在由保姆照料,缺乏父母對他的教育與關愛,缺少與外界事物和環境的接觸,久而久之,隨著他年齡的增長,他會缺乏安全感,隨之,性格就很孤僻,因為他不知如何去與他人交流和交往,隻是把自己封閉在電腦前和圖書上,導致他的思想和思維要比同齡的孩子顯得更加“單純”,人也就越發孤僻。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長的自我封閉,無良好的人際關係,會對你的兒子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你的兒子會因此而產生孤獨感,形成孤僻的性格。因此,作為孩子的第一位啟蒙教師,家長應以身作則,在言行、人際交往等各方麵都應給兒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兒子耳濡目染,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塑造一個良好的性格。

性格孤僻的男孩,會因為對周圍的人產生一種不信任感而向父母、老師及同學關閉心靈之窗。如果不及時加以引導而任其發展,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非常不利。那麼家長應該如何應對男孩的性格孤僻呢?請參考下麵的建議和方法:

1.增強兒子的體質

兒子的性格孤僻與體質弱有密切聯係。當兒子體質弱時,就會缺乏活動的耐性和持久性。這樣就容易被同伴奚落和蔑視,處於這種狀態的男孩會采取回避社會、回避人際交往,用孤僻來保護自己。所以,家長應多帶兒子投身到大自然去,去旅遊參觀、登山攀登、遊泳、鍛煉等。一來可以培養兒子勇敢、樂觀的精神和持久性,二者可以增強兒子體質,使他能夠參加各種集體活動、體育活動。

2.注意對待兒子的評價和態度

家長經常隨意批評、否定你的兒子,甚至指責訓斥他,他就會喪失自尊心和自信心,這種自我體驗幾經反複固定下來,就會使男孩形成自卑孤僻的性格,總認為自己什麼都不會、都不行,誰都不如,從而一個人縮在一旁不敢出聲、心情壓抑。家長不妨采用一些肯定的評價,注意評價和態度,多肯定,都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男孩自信、開朗起來。

3.為兒子創設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

如果父母不和,經常爭吵,兒子就得不到應有的關懷和培養,使他的心靈受到創傷,就會因此而沉默寡言、悶悶不樂,從而養成了孤僻。因此,家長應給兒子創造出一個和睦、融洽、民主的家庭,讓他真正感到自己是家庭中的重要一員,讓他感到家庭的溫暖、體驗到家庭的歡樂。

密碼16:改掉任性,培養男孩的服從意識

任性是獨生子女身上普遍存在的毛病。一般看來,任性屬於孩子的消極品質,應采取各種措施加以製止。但孩子的任性與成人的任性相比,還是有很大改進空間的。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認識範圍擴大,自我意識迅速發展,自尊心、獨立性逐漸增強,這時就會產生任性行為。這種任性行為是孩子身心正常發展的反映,表現為孩子在獨立完成某件事時,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態度;或為了維護自尊心而有較強的自我意識;或過高估計自己的力量而采取一些冒險行為等。盡管父母把這些情況看成是任性,而孩子自己卻並不以為然。同時,孩子也經常以自我為中心,隨意地放任自己,毫無約束。

任性是孩子的一種不正常的心理狀態,是孩子要挾父母、滿足自己願望的一種手段,它常常給父母帶來很多煩惱。

其實,孩子的任性絕大部分都是由於父母和長輩們過分地溺愛與妥協所造成的。隻要孩子一耍小脾氣,開始又哭又鬧,父母就為難了。答應吧,孩子的要求明明是不合理的;可如果不答應,又心疼孩子。麵對孩子的吵鬧,父母隻好敗下陣來,不得不放棄自己的教育原則,讓孩子如願以償,而且還自我安慰地把對孩子的教育放到下一次。

殊不知,父母的妥協隻會讓孩子的任性行為變本加厲。於是,下一次再有什麼要求時,孩子的哭鬧隻會更加嚴重,任性的程度隻會更加升級。

事實上,多數孩子隻是偶爾有點任性,真正習慣性任性的孩子還是少數。父母必須注意把孩子的任性同韌性區分開來。韌性是一種積極的個性心理品質,表現為有主見、有追求、有毅力、有耐心、有獨立性和反抗精神。如有的孩子家庭經濟困難,父母勸說其退學做工,但孩子在幫助家長幹活的同時仍堅持上學讀書,還取得了好成績,這就是有韌性的表現。

父母應當注意保護孩子的韌性品質,而幫助孩子改掉任性的毛病。

1.分析孩子任性的原因

有時候,孩子任性並非是有意對抗大人,而是有他自己的道理。要矯正孩子的任性行為,應該從分析孩子的任性心理人手,對症下藥。當孩子耍性子時,父母首先應冷靜地分析一下孩子這樣做的原因,然後再對孩子講明白有關的道理,承認孩子的有些要求是合理的,明確告訴孩子他的某些要求是家庭和社會條件所不容許的。要讓孩子明白,他的所有要求不是通過耍脾氣就能得到的。如此,就可以慢慢地對孩子的任性行為加以矯正了。

2.正確對待孩子的要求

豐富的物質條件容易使孩子挑三揀四。日常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況:家庭條件好的孩子往往不聽話,而家庭條件不好的孩子卻很懂事、聽話。因此,很多學者認為,對孩子的物質條件適當地剝奪,有利於改正孩子人性的壞習慣。比如,不該買的玩具家長就一定不給買,任孩子再怎麼鬧也堅決不改變態度。父母應意識到,孩子的各種心態與習慣都是從小培養起來的,在小事上也要正確對待孩子要求,堅持原則,不能妥協。

對孩子合理的要求,也可以適當地延遲滿足,不立即給予回應。當實現孩子要求的事情時,要對孩子講明這樣做的原因。讓孩子明白,隻有合理的要求和禮貌的態度才更有利於實現他的願望,從而幫助孩子逐漸克服任性的毛病。

3.對孩子的任性不要輕易讓步

要戒除孩子的任性行為,父母應該從根本抓起,讓孩子從小養成關心他人、理解他人、寬容他人的好品格。對已經出現任性行為的孩子,做父母的千萬不能心軟。無論是在外麵還是家裏,當孩子耍起性子時,父母都不要輕易讓步,要顯示出不怕他鬧的態度。堅持原則,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一概不允許。要讓孩子明白,父母不答應的事情,無論他怎樣鬧都是沒有用的。要讓孩子懂得,任性是沒有好處的,從而改變孩子對別人的態度,不再任性。

4.“冷處理”孩子的任性行為

孩子的任性一般發生在父母不滿足他的某種需要的情況下。所以盡管父母給孩子講了一大堆道理,但孩子根本就聽不進去。這時,在有安全保障的前提下,父母可以對孩子采取“冷處理”的方法。讓孩子盡情地哭鬧,一定不要妥協。當孩子感到自己這樣做根本解決不了問題的時候,他就會自己停止。然後,父母再指出他剛才為什麼不對,危害是什麼,並要求下不為例。隻要做父母的始終堅持這樣做,孩子就能逐漸改掉任性的壞毛病。

密碼17:杜絕依賴,讓男孩自己成長

性格是個性的核心,是人在對客觀事物表明態度時采用的行動方式。性格的發展有以下特點:隨年齡的發展逐步形成;性格一旦形成,具有相對穩定性;在強大的外來影響下,某些性格特征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人的性格非常複雜,由許多特征綜合反映,如:對現實的態度,即對人對己、對工作、對團體的態度;意誌方麵,如道德規範、行為控製能力、克服困難的毅力等;在情緒方麵,如不同情緒體驗、控製水平和自我調節能力等。性格有積極性和消極性之分,前者如機靈、大膽、獨立、善協作、善思考;後者如任性、頑固、被動、投機取巧等。各種性格特征可在一個人身上混合存在,形成幾種主體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