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家庭中獨生子女較多,家長對其投入精力和時間過多,但是由於教育方式不得當,使孩子存在很多的問題,當然不同類型的父母,對其孩子性格的形成也是不一樣的。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孩子之所以會存在依賴性格,很大程度上和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有關,在上學路上,常見到這樣一些情景:孩子上學,家長幫背書包;孩子的鞋帶鬆了,家長幫係好;……這些做法,無疑是父母在不知不覺中剝奪了孩子獨立成長的機會,使孩子處事能力低下,遇事易退縮,易對別人產生依賴感,更糟糕的是,這種“包辦代替”還有可能使孩子產生自己無能、愚蠢的觀念,導致孩子自信心不足,這對孩子更是一種無形的傷害。

8歲的小男生小亁自理能力很差,他的房間總是十分淩亂,從來沒有自己主動收拾過。每天晚上媽媽在小亁睡著後,便會過來幫他整理房間,並且把他第二天上學要帶的東西準備好。而每天早晨小亁也都依賴媽媽叫他起床上學。如果哪一天媽媽急著上班,小亁肯定就會因為睡過頭而遲到。小亁幾乎所有的事情都是由父母代為安排的,一旦父母不在,他就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小亁媽媽也總是無可奈何的抱怨:

“兒子一刻也不肯離開我,一走開就哭鬧”、“自己冷了熱了都不知道,什麼都得我幫他想著”……

男孩依賴性強缺乏主動性,覺得自己不用動手,大人就會把一切都做好,因此隻要跟著大人就行了。由於很少有機會做事,他會缺乏自信,不願承擔任何的責任,遇到事情就直接求助於父母、教師或能力強的同伴,把什麼問題都交給他們解決。

那麼我們就來看看男孩的依賴心理是如何形成的:

1.對兒子批評多,表揚少

作為父母生命的延續,兒子往往被寄予很高的期望。一旦兒子達不到父母的要求,做錯事,父母便會抑製不住自己的失望,指責兒子幼稚的舉動。兒子總得不到父母的表揚,就會覺得自己很無能,產生自卑心理,從而形成做事畏畏縮縮、不敢自己作決定的性格,而父母就更會覺得兒子不爭氣,如此形成惡性循環。

2.兒子的行為和話語完全聽父母指揮

中國的傳統文化強調長幼有序,兒子就該聽父母的。大人往往喜歡聽話的兒子,認為這樣的兒子才是乖兒子,父母覺得男孩年齡小,什麼都不懂,隻有聽自己的才不會出錯。兒子隻要聽話就可以受到父母的關愛和表揚,所以本該是充滿探索周圍世界的欲望時候,男孩自己的想法和探索行為被父母扼殺了。

3.兒子的事完全由父母包辦代替

我們常常聽到“父母的愛是無私的”、“父母願意為自己的兒子付出一切”這樣的話語。吃飯、穿衣、睡覺哪一樣父母都放心不下,兒子偶爾表現出來的獨立性也在父母的溫情和擔心中消散了。兒子的一切都是由父母來做,當然也就習慣了依賴他人了。

4.兒子無法適應變化的環境

一些男孩在進入幼兒園之前絕大部分時間是和父母在一起,很少有和其他人交往的機會,麵對陌生的人和環境,父母都會幫他們一一應付,他們隻要躲在父母的背後就行了。從跨入幼兒園的那一天起,父母必須離開,這時男孩失去了可以依靠的大樹,無所適從,隻能哭鬧或者尋找一個老師作為依賴的對象,以使自己感到安全。

隨著兒子一天天長大,他漸漸會嚐試自己去做自己的事情,可能剛開始他什麼都做不好,弄得亂七八糟,可這畢竟是兒子邁出獨立自主的第一步。父母可以鼓勵他、幫助他,和他一起做這些事情,教給兒子正確的方法,讓兒子感到快樂和成功,以後他就會樂於自己去嚐試各種各樣的事情了。

相信讓兒子能獨立而自信地生活,在社會上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是每一個父母所希望的。那麼如何在對男孩成長中培養他的獨立性,不讓他養成依賴父母的習慣呢?下麵幾個方法僅供父母參考:

1.父母不要過分地保護兒子

對孩子過分保護,往往會妨礙孩子身心的正常發展,使他們變得膽怯、依賴心重、神經質,不敢做任何嚐試,而且不易與人接近。所以,凡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都應放手給他自己去嚐試、去實踐。

2.讓兒子參與家庭生活,體驗到自己的重要性

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有一本書叫做《生命不能承受之輕》,人確實能在承擔責任時和他人重視自己時體會到自身的價值。其實男孩也一樣,當兒子為家裏擦桌子受到爸爸媽媽的表揚的時候,他會很有成就感,當父母鄭重地跟他商討雙休日如何安排時,兒子會體會到自己意見的重要性。

讓兒子參與家庭生活中的方方麵麵,不僅能培養兒子勤動手、勤動腦的習慣,還能讓他學習自主地分析問題。

3.對孩子的疑問不要急於給他完整的答案

孩子對問題疑惑時,正是孩子智能活躍、獨立思考的最佳機會,所以家長應好好利用。當孩子提出問題時,父母切忌輕易和盤托出答案,隻需給孩子一個“引子”,至於結論,讓孩子在大人的引導下去思考。

4.保持及增進身體健康

一個身體虛弱的孩子對自己的身體沒有信心,心情不好,必然怕這怕那,對人對事積極不起來,性格也就很難堅強起來。相反,孩子的身體體質好,有信心,有勇氣就容易培養自信堅強的性格。

密碼18:克服浮躁,讓男孩不再盲目

浮躁指輕浮,做事無恒心,見異思遷,急功近利,浮而不實,不循分守己,無所事事,脾氣大。浮躁心理表現為“想不到”、“坐不住”、“聽不進”、“管不牢”、“忙不停”、“寫不完”、“長不了”等。這種浮躁心理如不及時糾正克服,還會影響男孩的生理健康,造成生理功能紊亂、睡眠障礙、神經紊亂;急功近利會導致男孩心理緊張、煩惱、易怒,降低留意力和思維能力;浮而不實使男孩學習無法深入,僅局限於表麵,直接影響學習成績。

我們知道,男孩子一般都比較急躁,缺乏耐心,不循分,脾氣大,急於求成。在學習和生活中,他們輕浮急躁,行動盲目;心神不定,做事難以專心;沒有耐性,缺乏恒心和毅力;急於求成,見異思遷;急功近利,整天幻想“天上掉餡餅”;沒有腳踏實地的困難奮鬥精神,卻布滿著僥幸成功的奢望……如有的男孩看到歌星掙大錢,就想當歌星;看到企業家、老板神氣,又想當企業家、老板;但就是不情願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學習。還有的男孩愛好愛好轉換極快,做什麼事都是三分鍾熱度,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乍寒乍熱,這樣下去終將一事無成。

浮躁實在是一種病態的心理表現,它表現在孩子麵對各種變化和競爭時,不知所為,心裏沒底,恐慌不安,對前途沒有信心。情緒上表現為心態急躁,急功近利,與他人進行攀比時,更顯出一種焦慮不安的心情。由於激動不安,情緒代替理智,使得行動具有盲目性,行動之前缺乏思考,隻圖一時之快,將可能發生的惡果完全置於腦後。

一般來說,孩子浮躁心理產生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父母有時表現出的急躁心理對孩子個性就有很大的影響。處在如今這個變化多端的社會裏,麵對各種競爭和壓力,不少家長常常在孩子麵前表現出急功近利的急躁心態,而孩子對父母的行為加以模仿,就逐漸變得浮躁起來。

還有一些父母隻知道給孩子灌輸知識,卻不注重對孩子意誌品質的培養,因而使一些孩子意誌薄弱,學習怕苦怕累,做事急躁冒進,缺乏恒心。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孩子的浮躁心理除了有後天因素所致外,先天的遺傳也有一定的影響。一些神經係統不平衡的人,就容易出現急躁、沉不住氣等情緒,做事容易衝動、不踏實,注意力也容易分散。

浮躁對孩子的成長是沒有好處的。作為父母,一定要幫助孩子改變這種浮躁的心理。父母可以這樣做:

1.對孩子不要太縱容

一些父母舍不得讓孩子吃苦,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孩子今天說要學鋼琴,便送孩子去學鋼琴;孩子明天說想學書法,又趕緊讓孩子學書法……父母的這種態度縱容了孩子的浮躁心理。

2.指導孩子學會調控自己的浮躁情緒

在孩子做事時,可以教孩子使用一些語言來進行自我暗示:“不要急,急躁會把事情辦砸的。”隻要孩子堅持不斷地進行心理上的控製,浮躁的毛病就會慢慢改掉。

3.讓孩子樹立起長遠的誌向

俄國偉大作家托爾斯泰曾說過:“理想是指路的明燈,沒有理想,就沒有堅定的方向;沒有方向,就沒有生活。”父母隻有幫助孩子樹立遠大的理想,才能使孩子明確自己生活的目的和追求的目標,具有對生活和學習的高度責任感,這對防止孩子浮躁心理的滋生和蔓延十分有利。

父母在幫助孩子樹立理想時,一定要告訴孩子,立誌要揚長避短,要考慮自身的條件,不要一時心血來潮,或看到其他孩子這樣做了,自己也要這麼做。還要告訴孩子,立誌要專一,誌向不在於“多”,而在於“恒”。

4.注重孩子的日常行為習慣

孩子的浮躁心理不是一時就可以改正的,如果發現孩子有浮躁的苗頭,父母要及時采取措施。一般來說,對孩子的一些日常行為,父母若能夠正確加以引導,孩子的浮躁習性就可以慢慢地改掉。

如:要求孩子在做事情之前先思考,後行動。告訴孩子做事情要有始有終,不焦躁、不虛浮,踏踏實實做好每一件事,積少成多、積沙成塔,到最後即可達到目標。

密碼19:戰勝膽小,召喚男孩的勇氣

有個9歲的男孩,從小就特別愛哭,開始時大家都關心他,友好待他。日子長了,大家都對他的哭不以為然了。久而久之大家開始討厭他,甚至欺負他。漸漸地,這個小男孩從愛哭發展到膽怯、自卑、無心學習,以至於各科成績均不及格。現已小學三年級的他因怕受欺負,不管有理沒理,對別人的要求他都有求必應,甚至有人叫他用舌頭舔地,他也含淚照辦。就連和父母說話他也總是低看頭,垂著眼,膽怯得像受審判的罪犯。老師和父母都非常擔心,怕這愛哭的孩子是不是心理不健康。

其實,造成男孩膽小的原因很多,但大多數都跟生活經曆有關。有的家長和老師經常用一些刺激性語言嚇唬男孩,本來是想讓他聽話老實,沒想到卻造成男孩性格上的缺陷。還有的家長雖然意識到嚇唬男孩不對,卻又走到了另一個極端。當男孩表現出膽小或害怕時,過分地關心和愛護,把孩子緊緊地摟在懷裏千哄萬哄,想借此打消他的恐懼心理。殊不知這種對男孩膽怯的不正當處理方式卻害了孩子今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