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決定一個孩子的命運。我們知道,人一旦養成一個習慣,就會不自覺地在這個軌道上不斷發展。男孩正處於長身體、學知識的階段,讓男孩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定會讓他受益一生。
密碼31:珍惜時間、告訴男孩做事要講效率
在生活中,大多數家庭中都會上演這樣的情景劇:早晨一起床,你叫孩子刷牙,他會磨磨蹭蹭地說等會兒;你叫孩子趕緊吃早飯,他卻要先擺弄一會兒玩具;任憑你那兒叫破嗓子說要遲到了,可是孩子卻依然穩如泰山,根本不當一回事。許多家長為此傷透了腦筋,但常常束手無策……
其實,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慢性子”,他們的磨蹭是有一定原因的。
首先,孩子缺乏時間觀念。孩子做事愛磨蹭,通常是因為他們不像成人一樣具有時間緊迫感,他們的時間概念比較模糊。孩子並不知道如果他把一件事盡快做完之後會有什麼更好的結果,他也不認為自己慢有什麼不好。
其次,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旁邊有什麼好玩的事就會讓他忘記了初衷。
再者,如果孩子對所做的事情不感興趣、缺乏自信心,這往往也會影響他們的做事效率。
除此之外,有時候,孩子做事效率不高還往往是他情緒消極的一種表現。
磊磊是個很聰明的小男孩,會畫畫,還會拉小提琴,但就是做事太磨蹭。用他媽媽的話說:“這孩子不是個慢性子,但總覺得他做事慢半拍。每天晚上,本來洗澡半個小時就可以洗完。他非要拖上一個小時。拖來拖去,時間太晚了,還沒寫完作業就不得不催他快去睡覺了。”
後來,磊磊媽媽從他的好朋友那裏知道了磊磊每天做事磨蹭的秘密。原來,磊磊經常對好朋友說:“我最不喜歡晚上了,因為每天除了要做完老師留的作業外,還要做家庭作業。有時,做完家庭作業還要練畫畫。幸虧小提琴不能在晚上拉。不過,我告訴你個秘密,為了能不做那些做不完的作業,我洗澡的時候會故意多磨蹭一會,這樣時間太晚了,媽媽就會讓我去睡覺了。”
生活中,像磊磊媽媽這樣的父母很多。家長這種“望子成龍”的心情我們可以理解。但是,孩子還小,如此重的學習負擔壓過來,孩子不堪重負時隻能以消極的情緒對抗。如此下去,孩子做事效率低便也是自然的事情了。
麵對孩子磨磨蹭蹭的行為,媽媽千萬不能不聞不問、掉以輕心,但是,也不要表現出急躁情緒,急於求成。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運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你便會欣喜地看到:做事有效率的好習慣已經降臨到孩子身上。
1。讓孩子懂得計劃、目的的重要性
讓孩子懂得計劃、目的能使人做事有方向,就像人要去一個地方,如果事先沒有計劃,漫無目的地亂乘車,最後是無法到達終點的。孩子的活動也是如此,告訴孩子如果心中沒有想法,毫無計劃、盲目地去做,最後什麼都做不出來。
2.讓孩子嚐到磨蹭的後果
小猛從小就有做事磨蹭的毛病。現在,就是在早上時間最緊張的時刻,他也快不起來。媽媽對此很煩惱,但還是想到了一個好辦法。
這天早晨,小猛照樣是慢吞吞地起床、穿衣服。媽媽沒有像往常一樣催促他,而是由他不急不忙地整理書包、擦皮鞋,還“忙裏偷閑”地看幾眼“奧特曼”圖書……結果當然是遲到,被老師批評一通。
放學回到家後,小猛很難過。這時,媽媽才告訴他:“平時不遲到是因為有爸爸、媽媽在替你著急,催著你加油。現在,你長大了,要學會做事加快節奏,安排好時間,如果磨蹭習慣不改,不隻是挨老師的批評,還會造成更嚴重後果。”現在,無論做什麼事,媽媽都不會催促孩子了。果然,在吃了幾次苦頭之後,小猛的行動快多了。
讓孩子嚐幾次磨蹭的後果後,他會自然而然地加快自己的速度。
3。讓孩子學會合理地安排時間
如果孩子的做事效率不高,媽媽要有意識地讓孩子學會合理地安排時間。在日常生活中,媽媽要教會孩子利用統籌方法來安排做事的先後順序。進而節省時間、提高做事的效率。
小馬在媽媽的指導下就很會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時間。晚上放學回家後,她不是急著像以前一樣去看動畫片,而是先把老師留的作業做完,然後再吃飯。吃完飯後,再預習一下明天要學的內容。預習完功課,離睡覺還有很長一段時間,當然,這段時間她是看動畫片,還是看漫畫書,都憑她選了。
但是,在孩子效率提高的同時,父母也要告訴孩子,動作快不等於做事馬馬虎虎、敷衍了事,而是要把事情做得又好,又能節省很多時間。
密碼32:勤於思考,讓男孩的思維更敏捷
人們常說男孩比女孩聰明,其實除了特殊情況,男孩剛剛出生時,智商與女孩基本不會有太大區別。所不同的是,男孩的思維方式與女孩不同——他們更擅長邏輯思維,他們往往會通過分析、判斷、推理去思考問題,因此,他們看問題往往比女孩更深入。
一位行為學專家說:“思考能夠拯救一個人的命運。”事實正是如此,有思考力的人才會有創造力,才會掌握自己的命運。
大多數小男孩的思維方式、思考能力,在他們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了優勢。
有一個淘氣的小男孩,他的父親為了讓他保持安靜,就想出了一個辦法。
父親把他叫過來,拿出100元錢,對他說:
“隻要你能猜中我心裏在想什麼,我就把這100元給你。”
“真的嗎,爸爸?”小男孩高興地問。
“當然是真的,隻要你能猜中。”父親得意地說。
父親心想,這下孩子可以安靜一段時間了。果然,接下來的幾天裏,小男孩安靜地想著這個問題。
第三天,小男孩認真地對父親說:
“爸爸,我猜到你心裏在想什麼了!”
父親有點驚訝地問:“我在想什麼呀?”
男孩說:“你不想把這100元錢給我。”
他的推理是正確的,父親隻好把100元給了男孩。
多聰明的小男孩呀,他正是用了分析、判斷、推理的思維方式贏得了爸爸的100元錢。
有一句話是這樣講的:“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維。”其實,我們教育孩子的目的有兩個:一是掌握知識,二是發展思維技能。大多數父母往往隻注意前者而忽略了後者,因此出現了許多學習成績較好,但思維能力較差的“高分低能”的孩子。
可見,培養孩子廣闊、靈活、敏捷的思維能力,對開拓孩子的智慧極為重要。
1.引導男孩去獨立思考
獨立思考是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主要手段。
許多孩子在遇到疑難問題時,總希望家長給他答案。如果父母對孩子有問必答,雖然解決了孩子當時的問題,但從長遠來說,孩子會養成依賴父母的習慣,遇到問題時不會獨立思考、不會自己去尋找答案,這對發展孩子的思維能力是沒有好處的。
每一個父母都要鼓勵孩子獨立思考,啟發孩子去想、去分析、去運用自己學過的知識和經驗,並通過翻查參考資料等方法,讓孩子自己;去尋找答案。這樣,孩子的思維能力就會得到提高。
2.鼓勵男孩發表自己的意見
有些男孩在發表自己的意見時,常常會受到別人的影響——他們容易受家長和老師的暗示而改變主意,或者動搖於各種見解之間,或者盲從附和隨大流,這種沒有主見的做法往往會影響孩子思維獨立性的發展。
那做父母的應如何改變孩子的這種壞習慣呢?
首先要給孩子創造一個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中,孩子才會無所顧慮,暢所欲言。其次,家長要鼓勵和引導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在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時,哪怕是錯誤的,父母也應讓他說完,然後再給予恰當的指導。對於孩子的正確意見,父母應該肯定、表揚,讓孩子增強發表意見的信心。
3。多與男孩玩一些思維遊戲
思維遊戲能訓練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男孩往往很樂於玩這種遊戲,而且有時他們的接受能力和反應速度往往讓家長都吃驚。父母可以多與孩子玩一些思維遊戲。不用太長時間,這些聰明男孩的邏輯推理能力就會超過你。
4。培養男孩的判斷、推理能力
判斷、推理能力是思考能力中比較重要的方麵,它需要對事物的概念等有深刻的理解才能進行。因此,父母平常就要給孩子解釋一些概念性的事物。
要培養孩子的推理能力,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讓孩子多做一些有意思的推理題目。比如,父母告訴孩子,媽媽的年齡比我大,姥姥的年齡比媽媽大,讓孩子自己得出結論:姥姥的年齡比我大。又如,家長告訴孩子。我有一副太陽眼鏡,媽媽有一副太陽眼鏡,爸爸有一副太陽眼鏡,我家隻有爸爸、媽媽和我,讓孩子自己得出結論:我們家每人都有一副太陽眼鏡。
密碼33:獨立自主,讓男孩學會當家作主
獨立自主是健康人格的表現之一,它對孩子的生活、學習質量以及成年後事業的成功和家庭生活的美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力。
在生活中,孩子有沒有獨立的意識,關鍵看父母如何培養。任何孩子都不能永遠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他們遲早都要獨立的。如果父母不給孩子自主選擇的權利,那麼他們永遠不會有自己翱翔的一片藍天;相反給他們自主選擇的權利,他們則會撐起自己的一片天地。
在西方國家,孩子玩耍時,母親一般都不緊盯著。一旦孩子摔倒了,她們往往隻在遠處注視,叫孩子自己爬起來繼續玩,孩子也很少哭。而我們在國內常見的情況是,孩子玩時,父母親常常是死盯在孩子後麵,大聲地喊叫:“別跑!當心摔著!”“別摸!那兒髒!”“別走遠了,危險!”等等,喊個不停。當孩子不小心被絆倒時,趕快上去抱起來,又拍又哄。孩子本來並沒有哭,反倒大哭起來。
許多情況下,父母的過分照顧、擔心和保護,成了孩子的沉重負擔。因為怕摔著,孩子十多歲了,還不讓學騎自行車。特別是許多母親們,孩子一離開自己的視線,就會想像出各種危險可怕的情景:一會兒在路上讓汽車撞了,一會兒遊泳給水嗆了。總之,一百個不放心。古人說,世上不會有怕孩子摔跤而不讓孩子學走路的媽媽。然而,現在真有不少因噎廢食的父母。因為怕孩子碰著、撞著,怕車禍,怕走失,於是給孩子設置了許多禁區,不許摸電器,不讓碰爐灶,老大不小了,還不許單獨外出,已經上中學了不許單獨坐公交車,不許自己去公園等等。
這種寸步不離的看管與設置過多的限製,會阻礙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使其各方麵的能力,不能隨著年齡長大而得到相應提高,從而使他們產生自卑、抑鬱。在過度保護中長大的孩子,往往會優柔寡斷,膽小怕事,沒有勇敢麵對困難的精神,也缺乏處理實際事務的能力。父母為了讓自己安心,就做出種種不適當的限製,剝奪了孩子一切自由活動的機會。孩子隻好常常與收音機、電視機做伴,很少與外界接觸。長此以往,容易造成孩子孤僻、懦弱、不合群等不良性格。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需要機會來自己作決定,來鍛煉自己的決策能力,體會自主決策的感覺。所以,無論怎樣擔心,父母也應該給孩子多創造一些機會,讓孩子自己做出決定。父母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麵,來為孩子創造自己做主的機會:
1。給孩子一個獨立自主的好榜樣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如果父母就是處處依賴他人,對什麼事都拿不定主意、動不動就尋求幫助的人,那更不要指望你的孩子能夠獨立自主。父母的一舉一動,還有父母的品質,都是孩子模仿和學習的榜樣。獨立生活能力是人生存與發展的基本能力,這種能力不是天生的,要從小加以培養,首先就要培養他們逐步養成自己照顧自己的好習慣。
2。讓孩子自己決定穿什麼衣服
隻要孩子有了基本的冷暖概念,就可以讓他自己決定每天穿什麼衣服。並且決定衣服的搭配顏色,父母不要根據自己的好惡來強迫孩子。
有些孩子把自己打扮得不倫不類,隻要不是正式場合,父母大可不必太認真,也不必因此而責怪孩子,應該尊重孩子的選擇。父母可以適當地向孩子講一些衣服搭配的基本原則,孩子就會逐步明白在什麼場合穿什麼衣服。
3。讓孩子自己安排時間
從放學回家到上床睡覺之間,這段時間應該讓孩子自己安排,比如晚飯後,孩子喜歡先練習書畫再寫日記,不妨讓孩子自己決定好了。父母不宜強行命令孩子必須寫完日記再練書畫,隻需要適當地提醒孩子在睡覺前把當天該做的事情做完即可。
4。讓孩子布置自己的臥室
屬於孩子的空間盡量讓孩子自己動手布置。比如,有的男孩子喜歡姚明,就讓他在床頭貼上姚明的畫報好了,而不必強調要他貼上愛因斯坦或其他人的照片。總之,隻要孩子所貼的、所掛的是健康的東西,即使父母不喜歡,也要忍耐。
5。帶孩子去商場購物
商場裏的物品應有盡有,正好是讓孩子鍛煉決策能力的好地方。比如,方便麵有各種牌子和口味的,買哪種也許父母無所謂,但孩子卻有自己的喜好,就可以讓孩子自己來決定,父母可以在旁提醒孩子在滿足自己口味的同時,要適當照顧家裏其他人的嗜好即可。
密碼34:講究衛生,養成幹淨整潔的習慣
很多小男孩好像天生就不愛幹淨,他們常常是在媽媽再三要求下,才肯去洗澡;媽媽剛幫他收拾的房間,不到半天就被他搞成亂糟糟的“豬窩”;他們常常是打完籃球或踢完足球後,毫無感覺地穿著臭襪子滿屋亂竄:
有時,他們甚至懶得去刷牙、洗臉……
個人清潔衛生看起來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卻往往反映出一個人的精神麵貌。家長們都會有這樣的感受,不管男孩的相貌如何,如果他幹淨整潔地出現在大家麵前,父母會感到很驕傲;但如果男孩邋裏邋遢,身上還散發著異味,父母肯定會感覺特別沒麵子。
其實,家長關心更多的不是“麵子”問題,而是男孩的健康問題。每個家長都知道,不講衛生的孩子更容易生病,肚子疼、長蛀牙、易感冒……
此外,更重要的是,當男孩長大後,他往往需要擁有一個成功的個人形象。而當男孩習慣於不講衛生,那麼長大後的他,也勢必不會有一個好的形象,進而成為一個不受大家喜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