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淨整潔的儀表不僅能夠體現一個人的精神麵貌,還會讓人充滿自信。因此,家長一定要讓男孩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不講衛生、儀表不整潔,是沒有出息的表現。

如果男孩還是不為道理所動、不為批評所動、不為懲罰所動,家長就要放棄這些老套的方法,再根據男孩的特點,對症下藥了。

1.給男孩訂一個規則

如果你的男孩有不講衛生的壞毛病,媽媽可以找男孩心情好的一天。為他訂立一個規則,如不洗手就不能吃飯、不刷牙不能吃飯、不洗澡就不能上床睡覺等。

在訂立這個規則時,必須要征得男孩本人的同意。當然,在規則執行的前期,男孩肯定會擺出反對意見或進行反抗,家長這時一定要堅定立場。否則這個規則就很容易對這些不聽話的小家夥失去作用。

對於男孩自己同意的規則,當他“耍賴”故意進行反抗時,家長該怎麼辦呢?一位聰明的家長為我們提供了好辦法:

因為我們家俊波也不講衛生,我就為他製訂了規則,但這小家夥總是故意讓我為難。

“媽媽,我的手壞了,我不想洗手了。”俊波又在找理由。

“我們的規則怎麼說的了,不洗手就……俊波不記得嗎?”

“可是我真不想洗手。”

我和他爸爸都沒有理他,我們開始吃飯,小俊波也湊在餐桌前。但是,我們不給他拿餐具,也不給他盛飯。

小俊波眼睛裏開始有淚水,但是我們不為所動,不看他,繼續吃我們的飯。到最後,我們都吃飽了,該收拾桌子了,小俊波才可憐地對我說:“媽媽,我餓。”

“去洗手吧。洗完手,媽媽就給你把飯菜熱一熱。”我仍然不忘規則。

結果,那小家夥乖乖地去洗手了。從此,他便對我們訂立的規則深信不疑。

對待這些不聽話的小男孩,家長最重要的是堅持原則,當家長把男孩的“耍賴關”、“發脾氣關”、“哭鬧關”都闖過時,這些小家夥無“招”可使時,便會對訂立的那些規則深信不疑了。

2。借助醫生的手和口

在男孩的世界裏,每到一個新領域,他最關注的事情就是:誰是“頭兒”?在男孩心目中,醫生就是衛生領域的“頭”。因此,對於男孩的衛生教育,醫生的話往往會比家長的話管用千倍、萬倍。

小剛不講衛生,拉肚子是常事。當爸爸帶他從醫生那裏回來,竟然發現他飯前主動去洗手了。於是爸爸問他:“兒子,今天怎麼不用提醒就去洗手了?”

“醫生說了,飯前不洗手就愛拉肚子,我不想拉肚子了,打針好痛呀!”兒子認真地對爸爸說。

壞習慣的改掉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對待男孩不講衛生的壞習慣,家長必須要拿出足夠的耐心。

3。請一個愛幹淨的小女孩來幫忙

小男孩很愛麵子,尤其在小夥伴、同學、老師麵前不願丟麵子。家長要想幫小男孩改掉不愛幹淨的壞毛病,最好的辦法是找個愛幹淨的小女孩來給他上一堂“課”。

小誌很不愛幹淨,每天放學回來,脫了鞋也不知道放到陽台上去;結果弄得整個客廳的氣味都很難聞。媽媽讓他去洗澡,他總是找各種理由推托。氣憤的媽媽不知道教育了小誌多少次,但他就是不肯聽話。

小誌媽媽一轉念,孩子不聽家長的話,但也許他會很在乎同學對他的看法。

於是,媽媽便邀請隔壁與小誌同班的小美來家裏做客。小誌媽媽請小美去參觀小誌的臥室,小美剛走進去,便馬上跑出來,並小聲對小誌媽媽說:“阿姨,我還是在客廳裏吧,小誌房間裏太臭了。”

小美剛說完,就發現自己說錯了,但又不知道怎麼辦好,也不敢看小誌,隻是低著頭。這時,聰明的小誌媽媽說:“沒有關係,小美。你的房間裏一定很幹淨,你願不願意讓小誌去參觀一下你的房間,並把你收拾房間的秘訣告訴小誌呀?”

“當然願意了,小誌,走,去我家玩吧!”說著,拉起小誌就跑。

小誌從小美家回來後,就像變了一個人一樣,不但把自己收拾得很幹淨,房間也整潔多了。

密碼35:做事有計劃,把事做得井井有條

做事有計劃對於一個人來說,不僅是一種做事的習慣,更重要的是反映了這個人的做事態度,也是一個人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對於孩子來說,做事有計劃同樣是非常重要的。

父母可能會見過孩子這樣:早晨該去上學了,孩子卻還在找他的襪子;起來刷牙,卻發現牙刷不見了;想要梳頭發,卻四處找不到梳子…“這些都是由於做事缺乏計劃性和條理性而養成的壞習慣。做事情缺乏條理、沒有計劃是兒童時期的一種自然現象,但是,如果父母不注意引導,孩子往往會養成不良的習慣,從而影響一生。

對於孩子來說。做事有計劃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幫助孩子有條不紊地處理事情。並且不會手忙腳亂。如果一個人做事沒有條理,他又怎麼能夠很好地料理自己的生活呢?一個連自己的生活都不能料理的人又怎麼能夠很好地進行學習和工作呢?而且,一個做事沒有條理、沒有計劃的孩子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將會比其他人更辛苦。

父母應該讓孩子養成有計劃地做事的習慣,那麼。怎樣培養孩子做事有計劃的好習慣呢?

1.讓孩子做事有條理

在日常生活中,不管做什麼,父母都要讓孩子做得有條有理。例如,房間擺設井然有序,用過的東西放回原處,以免需要的時候找不到;晚上睡覺之前。整理好書包,準備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等。這些都可以幫助孩子養成做事有條理的好習慣。當然,讓孩子養成做事有條理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家長的耐心和恒心,還需要善於抓住教育的契機對孩子進行適時引導。

2。幫助孩子製定做事計劃

要讓孩子做事有計劃,父母可以向孩子示範自己的計劃,即把自己的計劃告訴孩子,並且征求孩子的意見,讓孩子幫著計劃。比如,在一個星期天,你打算帶孩子出去玩,你可以向孩子展示自己這一天的計劃,並且征詢一下孩子的意見。讓孩子知道計劃的重要性。慢慢地,孩子就會學著去安排自己的事情了。

3。讓孩子按計劃辦事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向孩子強調計劃的重要性,並給孩子的各項行為製訂一些計劃。當然,這些計劃的製訂應該讓孩子參與進來。製訂了計劃以後,孩子必須按計劃辦事,不能半途而廢。對於年齡小的孩子來講,父母應該要求他們在玩的時候自己把玩具拿出來,玩完以後自己收好;對於上學的孩子來說,就應要求他們看書做作業的時候要認真,寫完作業才能去玩。

4。引導孩子向做事有條理的人學習

許多孩子做事沒有條理,當父母跟他強調需要有條理地做事時,他往往無法接受父母的意見。事實上,孩子需要身邊的榜樣來引導。比如,孩子做事沒有條理,父母可以讓其向一些小朋友學習。有了榜樣,孩子往往可以做得很好。

密碼36:勤儉節約,培養男孩節約的意識

印度作家泰戈爾說過:“鳥翼係上了黃金,這鳥永遠不再在天上翱翔。”同樣的道理,用金錢來刺激自己的兒子,隻會使他滋生金錢至上、金錢萬能的錯誤觀念。處理得不好,他就會一切向錢看;就會隻知索取,不知奉獻;就會隻想享有權利,不想盡點義務,甚至走上邪路。

那麼父母到底應該怎樣教孩子勤儉節約?我們先看看歐美國家的情況。他們的家庭收入普遍比我們高出許多,而且在教育孩子怎樣節儉方麵似乎比我們高明一些。

翻開比利時孩子們的德育課本,你很難在裏麵找到專門教育孩子要節儉的話語或經典故事,因為學校和家長們更注重從生活道理上對孩子言傳身教。比利時的孩子們,從八九歲起就懂得了如何“精打細算”地支配自己有限的零花錢。總是聽到孩子們說“我還沒有攢夠錢,不能買自己喜歡的東西”、“我的錢要等到商品降價時才能用”之類的話,因為他們知道,父母在給零花錢方麵是絕不會遷就他們的。在比利時家長眼中,零花錢是孩子們初學理財的工具,而不是提供單純的物質享受條件。

美國一些百萬富翁的兒子,常在校園裏拾垃圾,把草坪和人行道上的破紙、冷飲罐收集起來,學校便給他們一些報酬。他們一點兒也不覺得難為情,反而為自己能掙錢而感到自豪。有的家庭經濟並不困難,但要讓八、九歲的孩子去打工送報掙零花錢,目的是培養孩子自力更生、勤儉節約的習慣。

美國著名喜劇演員戴維?布瑞納中學畢業時,父親送給他一枚硬幣作為禮物,並囑咐他:“用這枚硬幣買一張報紙,一字不漏地讀一遍,然後翻到廣告欄,自己找一份工作,到世界上闖一闖。”“有錢難買幼時貧”、“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後來取得很大成功的戴維在回首往事時,認為那枚硬幣是父親送他的最好禮物,它使戴維懂得了生活的艱辛,衣食的來之不易。

新加坡的青少年在被培養理財投資方麵的教育可謂首屈一指。“節儉和儲蓄是美德”這種傳統的價值觀在人們生活中始終牢固不變。由於社會、學校合力引導孩子學會花錢、學會節儉,他們都很會存錢。教育部和郵政儲蓄銀行每年都開展全國性儲蓄運動。

就我國來講,目前許多家庭不太重視對兒子在經濟以及節約方麵的教育,造成了不少男孩沒有節約金錢的觀念,養成大手大腳消費的習慣。和歐美國家的男孩從小就學習理財相比,中國男孩子對經濟的認識相對滯後,不少中國家長普遍認為,兒子隻要管好自己的學習就可以了,導致了男孩子們對金錢觀念的模糊以及對經濟大環境的不敏感。

在具體培養方法上,建議家長可以從下麵幾點著手:

1.父母自身要勤儉節約

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生活儉樸,反對奢侈。一次,他見女兒穿了一件用翠羽裝飾的短襖,就命令她脫去,以後不許再穿。在他影響下,一時節儉風氣舉國盛行。封建時代尚且如此,更何況現在。

2.指導如何用零花錢,給兒子講勤儉持家的故事和道理

首先家長給你的兒子零花錢要有計劃,要限止數額,不要有求必應。應根據兒子年齡大小、實際用途和支配能力,定時定量給予。讓孩子懂得一粒米。一滴水、一度電來之不易,都是人們辛勤勞動換來的。曆史上的陶侃(東晉時大官)由於受他母親良好的教導,一生勤勉儉樸,連造木船剩下的碎塊木屑都收藏好,備以後用,這一美談流傳至今。

3.從小養成節約的好習慣,培養兒子理財投資意識

使用學習用品要節約,一張紙寫錯了字,擦掉還可以用;生活上也要講節約,衣服破了個洞,補好了還可以穿,人離去燈要熄滅,等等。不妨給兒子辦個零存整取,不但有儲蓄效果,還能得到一筆利息。有沒有投資意識,具不具備理財本領,對跨入新世紀的人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密碼37:熱愛勞動,打造勤奮的好少年

熱愛勞動是人最重要有品性之一。世界上的成功人士大都有熱愛勞動的好習慣。對於孩子來說,父母培養他們們熱愛勞動,既能增強其自立自強的精神,又可以使其在勞動中學會生活技能,對今後的生存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因此家長千萬不要把眼光隻盯在孩子的學習上,而應當從小就重視對孩子進行勞動觀念的教育和勞動能力的培養。

勞動實踐是學習知識、了解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通過和父母一起承擔家務勞動,還可以讓孩子知道:隻有通過自己的勞動,才能享受真正的人生,享受真正的生活,才能體驗到創造的快樂。

根據有關調查,在現在的中小學生中,有將近三分之二的學生不愛勞動或不太愛勞動。缺乏勞動意識的孩子會養成依賴成人的習慣,而且,由於很多孩子沒有經過勞動的磨煉,當他們長大之後,也會難以勝任社會上的工作。

其實,從小使孩子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有助於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3歲的孩子進幼兒園後,他就慢慢懂得了怎樣講衛生、愛清潔、怎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怎樣幫助小朋友和從事一些掃掃地、擦桌椅等公益勞動等等。這些自小養成的勞動習慣,對孩子來說,是會受用終身的。從小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對培養孩子的優良人格是不無好處的。

從孩子自身的特點來說,由於他們好動,往往都很樂意自己動手幹點什麼。如果因勢利導,讓孩子參加些力所能及的輕微勞動,看來猶如在進行一場特別有趣的遊戲,久而久之能使孩子懂得勞動對人生的重要作用,懂得生活的艱辛,得到意誌的磨煉,使他們從小萌發靠自己的勞動自立的思想,並逐步提高獨立生活的能力。孩子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他們必須熱愛勞動、善於勞動,所以要培養孩子從小熱愛勞動、勤勞肯幹的品質。

培養孩子愛勞動的習慣主要應從以下幾方麵著手:

l.讓孩子了解勞動的意義和價值

父母可以引導孩子觀察周圍人們勞動的情景,城市街道的變化,科學技術的發展,讓他們知道這一切都與勞動分不開。父母還可以在節假日的時候,帶著孩子觀察工人早早地來到工廠生產,農民在田野裏勞作,讓孩子體驗勞動的光榮、美好。

2.及時進行鼓勵

許多家長曾說,孩子剛會走路,就想拿著掃把掃地,就要洗菜,就要幫奶奶洗衣服。這說明孩子具有極強的模仿能力,應正確引導,培養他的興趣。對孩子做的家務活,要及時肯定,並給予表揚。人都有一種要獲得別人肯定和讚許的心理。及時鼓勵孩子,並對他們的能力進行肯定,這對他們的成長有一定的好處。比如你得知孩子洗了碗後,可稱讚說:哇,這碗誰洗的呀,這麼幹淨。孩子聽了,比獎給他一塊蛋糕還要甜得多。

3.讓孩子做一些簡單的家務

可以讓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例如,可讓他們幫助提東西,拿肥皂、掃帚、挎包、拖鞋、小板凳等;開飯時可讓他們幫著搬凳子、擺碗筷,飯後讓他們幫收拾碗筷;可讓他們和家長一起打掃居室衛生,如掃地、擦桌椅櫃櫥;可以讓他們幫家長一起刮土豆皮、擇菜、洗菜;還可以讓他們到不遠的副食店去買醋、買醬油等。這些事情可以使孩子感到十分快樂,覺得自己長大了,能幫助爸爸、媽媽幹事情了。

4.教給孩子一些勞動的方法

孩子有著超強的模仿能力,因此,父母可以讓孩子在遊戲中仿效成人勞動,學習一些實際的勞動方法。比如,父母可以讓孩子給布娃娃洗澡、洗衣服、鋪床、收拾自己的玩具等。這樣既符合孩子的興趣,又讓孩子從中學到了東西。對於一些難以掌握的勞動技能,父母要耐心地講清方法並給以示範,比如稍大一些的孩子想學著自己炒菜,縫布口袋;或者是小一些的孩子係鞋帶隻會打死結,這個時候,父母需要用正確的方法對孩子進行指導和示範,並創造條件讓孩子反複練習。另外,在教孩子做一些事情的時候,父母不要急於示範,更不要代勞,而是讓孩子先動腦筋,看他能否獨立地想出辦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