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增強勞動的趣味性

增強勞動的趣味性,是調動孩子勞動積極性的一大法寶。比如采取競賽的形式,既可以滿足孩子爭強好勝的心理,又可以使勞動富有情趣。父母還要通過勞動來發展孩子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表現力和思維能力,因為孩子的勞動離不開這幾種能力。正確地組織孩子參加勞動的過程,也就是發展其智力的過程。例如,孩子試著洗衣服,就可以讓他觀察肥皂在水中會溶解、起泡,能夠洗淨東西等,以此來發展孩子的觀察力。

6.帶孩子多參加公益勞動

帶孩子或讓孩子隨集體參加公益勞動也是培養孩子勞動習慣的一條途徑。家長可以帶孩子參加居民區組織的一些公益勞動,例如,參加春天的植樹,夏天的滅蚊蠅,秋天的除草,冬天的掃雪等;也可以帶孩子照顧附近的孤寡老人、軍烈屬;讓他們為鄰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分發報紙、取牛奶、照顧小朋友等。

總之,一個人有無勞動的興趣和習慣,將影響他的一生。大量事實表明,不論知識水平、家庭背景、經濟收入、種族膚色如何,凡是從小愛做家務、熱愛勞動的孩子長大以後往往特別能幹,工作成就大,生活也很美滿。凡是從小就好吃懶做、不愛勞動的人,長大了多不能吃苦,獨立謀生能力差,工作成績平平。

密碼38:善於觀察,給男孩一雙敏銳的眼睛

任何人學習知識的過程都是從觀察開始的。而許多人之所以能在相同的生活環境下、接受相同的教育後,卻取得比別人更輝煌的成就,就是因為他們比那些平庸者有更強的觀察力。

曹衝就是個善於觀察的孩子:

東漢末年,孫權為了討好曹操,特意送給他一頭大象。

曹操生在北方,從未見過大象,接受此禮非常高興。於是他就帶了好多大臣同去看大象。看過大象後,曹操一時興起,就讓大臣想辦法來稱大象的重量。

大臣們想了好多辦法,都不能令曹操滿意,反而使曹操惱怒起來。正在這時,曹操聽到人群中有個童音大喊道:“我有辦法,我有辦法!”

曹操和他的大臣們一看,原來是曹操六七歲的小兒子曹衝,曹操失望地喊道:“你過來搗什麼亂,快到一邊玩你的吧。”受到委屈的曹衝不但不走,反而認真地說:“父親,我真的有辦法。”

“把大象趕到河中的大船上去,水在船幫上淹到哪裏就刻個標記,然後把象牽走,抬石頭到船上,壓到剛才刻的標記,再將石頭一塊一塊過秤,不就可以稱出大象的重量了嗎?”曹衝說。

曹操聽後,連連點頭稱是,按兒子的辦法果然稱出了大象的重量。一個六七歲的小孩,能夠輕而易舉地解決一個滿朝文武都不能解決的問題,並不是因為他比大臣們的學問高深,而是他善於觀察和分析的結果。

其實,古今中外許多深奧的科學原理都是科學家們在一些人們早已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發現的。阿基米德在洗澡時發現了浮力原理;蘋果砸在牛頓頭上,牛頓便發現了萬有引力原理。這一切都有力地說明:隻有善於觀察的人,才能從平常中見出不平常。

達爾文從小熱衷於觀察動植物,他長期飼養小動物,並觀察它們的生活習性;他在野外觀察不同種類的植物;在船上考察海洋裏的生物……在觀察的同時,達爾文還堅持記觀察日記,最終完成了《物種起源》。在有人向他討教成功的經驗時,達爾文說:“我既沒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沒有過人的機警,隻是在覺察那些稍縱即逝的事物並對其進行精細觀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眾人之上。”

蘇聯教育家讚可夫曾經明確指出,學生學習成績落後的原因縱然是複雜的,但普遍的特點之一是觀察力差。所以,要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發展他的智商,就必須提高他的觀察力。

觀察力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或現象的基本能力,觀察力是智力的基礎。觀察力強,就能使孩子有能力獲得豐富的素材,獲得真實的感受和正確認識。如果有素材,孩子說話就有根據,空話、假話、廢話就少,判斷問題的正確性也相應提高。反之,觀察力弱,盡管瞪大眼睛去看,所見到的東西卻不一定多,有時還出現錯誤。所以,人們常說:“善觀察者,可見常人所未見;不善觀察者,入寶山空手而回。”所以,培養孩子的觀察力是非常重要的。

觀察能力是人認識客觀事物或現象的能力。通過觀察,孩子可以獲得對事物的感性認識,促進智力發展。那麼如何培養孩子善於觀察的習慣呢?

1.引導孩子觀察周圍的事物

生活中處處都有觀察的對象。在家裏,可以找些色彩鮮豔的東西,教孩子區分,辨別各種顏色;在街上可以教孩子區別各種類型和品牌的輛;在公園,可以指導孩子觀察花草樹木和各種有趣的動物;在商場,可以讓孩子觀察櫃台裏琳琅滿目的商品。並幫孩子識別一些簡單商品的形狀、特點。

2.擴展孩子的見識

觀察力的高低與孩子視野是否開闊有關。孤陋寡聞的孩子,缺少實踐的機會,觀察力必然受到影響。看到同一種現象,有的孩子能說出許多,有的孩子卻說不上一句,這是什麼道理呢?這與孩子學習的情況有關。知識學的紮實,道理融會貫通,觀察問題比較深刻。可以說,觀察力基於知識與經驗,而知識與經驗的豐富與提高又會反過來促進孩子觀察力的發展。

3.培養多角度觀察事物的能力

人們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問題,效果是不同的。觀察要努力做到客觀、全麵,不要以偏概全,更不能以孤立靜止的觀點去看變化和發展的事物。培養孩子的觀察力也應該如此。

4.培養並保護孩子的觀察興趣

要想更好培養孩子的觀察興趣,開始選擇觀察對象時,最好是色彩鮮豔或活動的物體。孩子觀察起來有興趣,注意力比較集中,獲得的印象深,觀察的效果比較好。另外家長應保護孩子的觀察興趣。大人在洗衣、做飯的時候,孩子會感興趣的在一旁看問這問那,這時家長千萬不要不耐煩,要有意識的給孩子講一些有關的知識。時間長了,孩子的眼睛會敏銳起來,不僅能提高觀察能力,同時也會使孩子心靈手巧,越來越聰明。

密碼39,做事細心,讓男孩杜絕馬虎

男孩表現得粗心馬虎,經常把課本忘在家裏、忘記戴紅領巾、忘記帶鑰匙等對於他們來說已是“家常便飯”。這不,小男孩小波因為粗心又在挨爸爸的訓了:

星期天,媽媽去外地出差了,爸爸要帶小波去遊樂場玩。臨出門前。爸爸知道兒子粗心,便故意提醒小波:“兒子,一定別忘帶鑰匙,媽媽不在家,鑰匙再忘帶了,咱爺倆可就慘了。”小波向爸爸保證:“爸,你放心吧,我一定不會忘。”為了防止自己真的忘了,小波還找了根繩子把鑰匙掛在脖子上。

東西都收拾好了,父子倆開始出發了,但到了樓下,爸爸發現天有點陰,便讓小波去樓上拿把傘。傘拿回來了,爸爸卻發現小波脖子上的鑰匙不見了,便問他:“鑰匙呢?”這時,小波一拍腦袋,說:“剛才一進門我就把鑰匙放到鞋櫃上了,出門時忘拿了。”

就一把鑰匙,還被男孩鎖到了屋裏,也難怪爸爸要訓斥他。

其實,讓家長更為擔心的並不是男孩在生活中表現出來的粗心,而是他們在學習中表現出來的粗心。很多男孩的家長常常會說這樣的話:“我家孩子粗心的毛病就是改不了,要不是因為粗心,這次考試就能考100分了。”

“我家那孩子不也是嗎?要不是因為粗心,這次就能考全班第二名。”

“你說粗心這毛病可怎麼改呢?”

粗心成了讓男孩家長們著急的“老大難”。麵對孩子的粗心,有的家長埋怨、批評,甚至責打孩子,但這樣的方法有效嗎?無數事情證明,效果甚微。

事實上,能夠完全做到不粗心的人是不存在的。成人還有丟三落四的時候,孩子馬虎一點,並不值得大驚小怪。麵對孩子看錯題目、落掉小數點等問題。家長們沒有必要把問題看得那麼嚴重。

根據研究,男孩粗心,在大多數情況下,隻靠“提高覺悟”、“增強警惕性”往往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如果仔細觀察,我們還會發現這樣一種奇怪的現象,很少有男孩所有的功課都粗心。他們很可能會把語文中的形近字看錯,但他們卻能把英文的字母表倒背如流;他們可能會把數學題中的算術題算錯,但應用題的解題步驟卻解答得特別詳細。

觀察多了,我們就會發現,每一個男孩都會有自己的“粗心點”。因此。他們要麼語文經常出錯,要麼數學成績很差,要麼英語總是在80分左右徘徊。

其實,人的情緒、興趣、自製力等都直接影響感知的完整性和準確性。男孩如果對某門功課缺少興趣,學習情緒不高,就很容易粗心;而有些孩子容易興奮,不能控製自己的情緒,往往被學習以外的事情吸引,這時候更是粗心“出沒”的高發期。所以,家長要根據自己男孩的具體情況,采取恰當的方法改正他粗心的壞毛病。

麵對男孩的粗心,父母要拿出更多的耐心和寬容,慢慢想辦法,千萬不要瞎指揮、亂批評,更不要期望一蹴而就。男孩細心的好習慣是在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養成的。

1.幫助男孩找到“粗心點”

在學習方麵,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粗心點”。為了讓男孩盡快改掉學習上馬虎、粗心的壞毛病,家長最好的辦法就是幫他們找到“粗心點”。一位家長對此很有經驗:

我家兒子數學成績不好,經過我和孩子的仔細分析,我們得出一致的結論:不是題不會做,而是每次都會把題目看錯。由此,我得知,容易看錯題目就是兒子的“粗心點”。

於是,我便告訴兒子:“你粗心的原因是每到審題時,你的思維就滑過去了。怎麼辦呢?以後你每次再做這樣的題時,先停一下,閉上眼睛數三個數,然後再睜開眼睛往下寫,這樣就不容易錯了。因為你沒讓思維滑過去。而是有意識地給它設了一個障礙。這就像警察叔叔在交通事故多發地段設置提示牌一樣。”

兒子用我教他的方法去做,效果真很明顯,每次做作業時,因為粗心出現的錯誤少多了。

麵對男孩的粗心,家長與其批評他、給他上“政治課”,不如具體地幫助他找到問題的症結所在,采用正確的方法幫助他解決問題。

2.圍繞細心做文章

遇到男孩粗心的問題,一般的家長要麼抱怨、要麼批評,但這樣做往往效果不是很明顯。其實,家長如果轉換一下思維,圍繞細心做文章也是一個不錯的辦法。

一位家長曾多次批評兒子粗心的壞毛病,但是仍不見兒子變得仔細。有一次,他為了讓兒子養成細心的習慣,把一張地圖撕得很碎,讓略懂地理知識的兒子把他拚好。沒想到兒子兩分鍾就把他拚好了,這位家長很納悶地問兒子:“你是怎樣做到的?”

“地圖的後麵是個人頭像。我把這個人頭像拚好了,地圖不就也好了。”兒子驕傲地回答。

“能夠發現地圖後麵的人頭像,這說明你很細心呀。兒子,爸爸對你有信心,相信你學習中的那些粗心一定會改掉。”爸爸故意鼓勵兒子。

正如這位家長所料。在他的不斷鼓勵下,這個小男孩粗心的毛病一點點改掉了。

家長們一定要注意,當你的男孩出現粗心的毛病時,千萬不要給他貼上負麵標簽。“你真是屢教不改”、“你就是一個‘小馬虎蟲’,我看你這粗心的毛病是真改不了了”……當家長說出這樣的話時,男孩就會認為自己的缺點真的改不掉了。

人往往是有求證心理的,男孩更是如此。如果家長努力去尋找他的細心點,並不失時機地肯定他、鼓勵他,男孩便會感覺自己真的很細心。當他的細心點越來越多時,細心便成為了一種習慣。

密碼40:讓男孩克服拖拉的壞習慣

現實生活中,孩子行事常有拖拉現象,作業拖到快交時才開始趕著寫,早上起床慢慢騰騰,快要遲到了才知道著急。

行事拖拉確實是一種惰性,人的精力如果被惰性所抑製,久而久之就會使人懶散成性,以致失去良機,從而一事無成。

辦事拖拉是不少孩子身上常見的毛病。“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父母要想孩子不荒廢歲月,得到好的成績,就要幫助孩子克服拖拉的習慣,養成立即行動的習慣。

有的孩子做事情拖拉或者磨蹭,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外來因素的影響。比如孩子貪玩、受到不應有的幹擾、因問題難以解決而犯愁猶豫,這都可能造成孩子拖拉、磨蹭的習慣。動氣不如動心,花心思幫助孩子找出原因,對症下藥,這才是合格家長的做法。

那麼,父母該如何幫助孩子克服拖拉的壞習慣呢?

1.讓孩子不要避重就輕

避重就輕也許是人的天性,但到頭來會積重難返,難上加難。父母應該鼓勵孩子試著不讓自己回避棘手的事。如果他原來的習慣是先做容易的事,而後再做困難的事,那這次不妨讓他倒過來試試。也許他會從中發現自己在解決了難題之後受到鼓舞,剩餘的任務就迎刃而解了。

2.讓孩子學會把任務化大為小

善於化大為小,難題就好解決了。出成績的人大都懂得這種方法的價值。例如:一個人想寫一本200頁的書稿,每天寫一頁,不到七個月他就可完成。想一下做完,他隻能被目標本身嚇倒。有了艱巨的任務,第一步要分解它,把它化成一係列小任務,再一個一個地完成。

3.從小事培養孩子戰勝惰性的習慣

父母平時教育孩子起居、走路、吃飯、整理內務都要快速完成,絕不磨蹭。在這方麵,可讓孩子借鑒我國著名京劇演員郝壽臣的一套克服惰性的方法:郝先生在床頭貼了一個條幅:“睜眼就起。”每天一早,無論多困,隻要一睜眼,他便一骨碌爬起來,匆匆洗漱。待坐到桌邊,又一個條幅映入眼簾:“趕快吊嗓。”於是他又抓緊練功,開始一天緊張的生活。父母可以用類似激勵法來訓練孩子做事不拖拉,讓孩子立即行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