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孩子能否學習的好,關鍵在於他否具有學習能力,即學習潛能。在學習和日常生活上父母要注意培養男孩主動學習的能力,因為這種能力是一種“潛在學習”的能力,它能夠促進孩子不斷地學習進步、創造奇跡。

密碼41:引導男孩把學習當樂趣

對於大多數男孩來講,學習是件苦差事。小男孩們常常這樣表達他們對學習的反感態度:“我寧願去幹力氣活,也不願呆坐在這裏一動不動地學習。”其實,我們不能完全怪男孩不愛學習,有時,學習所需要的狀態的確有悖於男孩的某些天性。

學習需要長時間久坐,而男孩卻天性好動;學習需要注意力十分集中,而男孩的注意力卻非常容易分散;學習需要耐性,而男孩卻恰恰最容易失去耐心;學習是一件很煩瑣的工作,而男孩卻天生怕麻煩……

那麼,是不是因為男孩的這些天性,就注定他們學習不好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雖然男孩有這些學習的弱項,但他們也有學習的強項:大多數男孩的邏輯性思維都要比女孩強,所以數學、生物、物理、化學等理科學科,對於他們來說往往是小菜一碟;男孩喜好競爭,而恰當的競爭心理會使男孩的學習成績快速進步;男孩天性喜歡探索,而探索恰恰是最科學的學習態度……

所以,聰明的家長會提前預防男孩的學習弱項,恰當地引導男孩的學習強項,把學習也變成男孩樂趣的一種。

那些不喜歡學習的男孩,成績往往很差;而那些把學習當作樂趣的孩子,則會很輕易地考出理想的成績。所以,家長一定讓男孩愛上學習,他才會學習好。

1.家長要做愛學習的榜樣

如何激發男孩的學習興趣?這要求做父母的首先要言傳身教。父母的學習興趣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那些書香門第、音樂世家等就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

所謂“言傳”,就是盡可能早地讓孩子了解學習的好處。一位全國“三好學生”的媽媽這樣向別人介紹了自己的教子經驗:

兒子剛剛懂事時,我就經常向他灌輸這樣的思想:“世界上誰的力量最大?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是無法戰勝的。那智慧從哪裏來呢?是從學習中得到的。”

“將來我們都會變老,無論長得美的醜的,老了大家都差不多,不同的是什麼呢?用一生積累財富的人,也就是一生都在學習的人,即使老了,也是美的。”

就這樣,兒子一上小學就對學習特感興趣,每天放學後,從不用我們提醒,就主動把作業做完再去做別的事情。

俗話說,身教重於言教,如果男孩都不曾見過父母學習的身影,父母再讓他學習時,他就會很有理由地說:“你都不學習,憑什麼讓我學習呀?”如果父母是個酷愛學習的人,男孩經常看到父母在伏案苦讀,那他自然會主動向父母學習、以父母為榜樣。

2.幫孩子找到學習的黃金時間

在一天當中,任何一個人都有自己狀態最佳、精力最好的那段時間,對於孩子來說更是如此。在孩子狀態最好的那段時間讓他學習,不僅能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還會讓他愛上學習。因此這段時間往往是孩子學習的黃金時間。

那麼,如何尋找男孩學習的黃金時間呢?家長可以讓男孩把每天做每件事開始和結束的時間都記下來,一周後,再和他一起研究這份紀錄表,每天效率最高的那段時間便是他學習的黃金時間。

3.幫男孩采用最科學的學習方法

既然知道男孩坐不住、注意力容易分散,家長不妨避開這個區域,采用最科學的方法教男孩學習。

小濤小的時候,爸爸經常會給他看一些圖片以增加他的知識麵。一次,爸爸教小濤認識昆蟲……看了一會兒後,爸爸把話題一轉,說:“我們去公園捉剛剛看到的這些昆蟲吧!”

爸爸的建議立刻得到了小濤的讚同,於是父子倆高高興興地去了公園。雖然捉昆蟲很辛苦,但經過兩個人的共同努力,還真捉到了一個小濤剛剛在圖片書上看到的“七星蟲”。

那一天,小濤不僅學到了很多知識,還收獲了動手實踐的樂趣。

4.將學習變成好玩兒的事情

任何男孩都會對遊戲充滿興趣,因為他們覺得遊戲好玩。同樣的道理,如果學習變成“好玩”的事情,他們也會像熱衷於打遊戲一樣,每天主動拿出固定的時間來學習。

一位上小學三年級的小男孩特別不喜歡學習,然而,在他聰明家長的引導下,他成了班上的“突飛猛進者”。讓我們一起來聽聽這位家長的原話:

我家孩子的語文成績很差,但他就是不愛學語文。對此,我哄過他、罵過他,還打過他,可他就是不愛學。有一天,我看報紙時,指著一處錯誤說:“這麼簡單的問題都會犯錯誤。”

兒子立刻跑過來,很感興趣地問道:“媽媽,哪兒呢?我看看。”

這時,我意識到,讓孩子主動學習的機會到了,於是我就告訴他:“這篇報道裏有兩處錯誤,相信憑我聰明兒子的水平一定能找出來。”

就這樣,兒子讀完了那篇文章,並指出了一處錯誤。

後來,我就經常拿著給兒子買的課外讀物對他說:“兒子,你讀讀這本書,看看它的水平怎麼樣,有錯別字嗎?”諸如此類的事情,漸漸成為了我和孩子間經常做的一種遊戲。每當此時,兒子都會很樂意地去讀書。

由於孩子的閱讀量增加了,語文成績自然也就提高了。不僅如此,由於孩子學習的興趣被調動起來了,該學習的時候他從來不用我們再催促了。

讓男孩愛上學習並不是很困難的事情,關鍵要看家長怎樣去引導。愛玩是每個男孩的天性,家長可以巧妙地利用這一點,將“遊戲”導入學習,去激發他學習的興趣。

密碼42:這樣培養出超強記憶的男孩

記憶,是大腦的重要功能,更是人們獲取知識的必要手段。對於幾歲到十幾歲的孩子來說,好的記憶力尤其重要。他們需要依靠記憶來吸取知識和運用知識,並且這個階段的孩子所學的知識是係統的、逐步漸進的,如果沒有對前麵學過的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其未來的學習就會陷入困境。

一般來說,人的記憶能力是非常強的。一個正常人腦的記憶容量相當於五億本書的知識總量,一個人的一生能儲存一千萬億個信息單位。這種能力,再好的計算機也比不過。一個孩子學習需要記憶的東西,隻是使用了大腦倉庫中極小的一部分而已。

每位父母都望子成龍,都希望孩子聰明,有一個好的記憶力。對於孩子而言,學習的最大障礙也莫過於記憶力差。其實,記憶力是可以培養的。正如人們常說的“天才=l%的天賦+99%的後天努力與培養”,孩子的記憶力也是如此。雖然他們在出生時記憶力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一些個體上的差異,但後天的記憶力培養與訓練卻更為重要。

據史書記載,我國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小時候記憶能力不強,念書時,背誦的作業總不能順利完成。老師檢查時,他往往丟三落四。當他認識到自己的缺點之後,加強訓練,抓緊一切時間進行背誦練習。經過一段時間的刻苦努力,他終於成為記憶力較強的人。為他以後成為大學問家創造了條件。

做父母的應該如何培養和訓練孩子的記憶力呢?

其實,記憶的方法有很多種,父母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將孩子引入記憶方法之門,讓他們知道用有效的記憶方法可以提高記憶力,促使他們去探索、交流、創造適合自己的記憶方法,以達到提高記憶力的目的。

1.提高孩子記憶的自信心

美國心理學家胡德華說:“凡是記憶力強的人。都必須對自己的記憶充滿信心。”然而。有很多孩子在背課文、記公式、記英語單詞之前,先有畏難情緒,擔心記不住,對自己沒有信心。這樣,孩子就在心理上產生了抵禦記憶力的因素,造成精神不集中,總會記不住。

這時,媽媽切忌打擊孩子記憶的信心。如有的家長罵孩子“你什麼都記不住,一點記性也沒有,對你說了也是白說”等,是很不妥當的。在孩子遇到記憶難題時。媽媽一定要耐心幫助孩子,要多給予鼓勵,從小培養孩子對自己記憶力的信心。

上小學四年級的樂樂經常向媽媽抱怨:“媽媽,我的《社會》總也背不過。因此老挨老師的批評。又要考試了,看來這一科又要給我拉分了。”

媽媽看了看愁眉苦臉的樂樂,笑著對他說:“別灰心。慢慢來。你在沒上學的時候就能背很多唐詩,我敢為你的記憶能力打保票。隻要你用心記憶。把那些需要記憶的東西全部記住是絕對沒問題的。”

樂樂仔細想了想:“自己小時候的記憶力就很棒。因此還經常被幼兒園老師表揚呢,現在的記憶力也應當是絕對沒問題的。”

用這樣的心態去對付那些需要記憶的科目,效率不但高了很多,樂樂還發現,他的記憶力確實很棒。

當孩子對自己的記憶力產生懷疑時,媽媽要時常給孩子積極的暗示。“你一定能記住的”、“你小時候在背誦詩歌大賽上還得過獎呢”、“媽媽像你這樣大時還不如你呢”……當孩子對自己的記憶力充滿信心時,再讓他們背課文、記公式等,就不是困難的事情了。

2.運用重複鞏固孩子的記憶力

重複是記憶的基本方法,對幼兒尤其適用。我們知道,重複可以使大腦中淡漠的印象變得深刻,模糊的印象變得清晰。家長不厭其煩地反複做某些事,不斷讓孩子看、聽、摸、聞,可以鞏固孩子的記憶。況且,孩子往往也喜歡重複,他們能反複要求家長多次重複同一個故事,直到能記熟為止。在采用重複的方法培養孩子的記憶時,也應該講究方法。遺忘的規律是先快後慢,即短時間內一下子遺忘很多,往後則越來越少,因此,平時要采取先密後疏的原則。根據這個原則,就是在孩子剛學了新的知識之後,要抓住記憶還比較清晰的時候,及時加以鞏固,不能等遺忘了再鞏固。而且重複的間隔時間也要由近逐漸拉長,例如;培養孩子的複述能力,最好第二次與第一次的時間間隔為1-2天,第三次間隔2-3天,經過多次重複,間隔的時間可以更長些,每次重複的時間可以少一些。這樣的重複訓練對孩子的記憶效果好,又不浪費時間。

3.讓孩子理解後再記

昊昊的記憶力很好,才上小學一年級便能把《論語》中的某些篇章背得隻字不差。一次。在放學的路上,昊昊一口氣背了很多《論語》上的內容,晨晨的媽媽很驚訝,便向吳吳的媽媽請教:“你是怎樣讓孩子記住這麼多內容的呢?”

“平時我經常給他講孔子與他的學生的故事,講得多了,他理解了,也就記住了。”昊昊的媽媽笑了笑說。

“這麼小的孩子能理解得了嗎?來,昊昊,阿姨考考你,你背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什麼意思呀?”那位媽媽顯然有點不相信昊昊媽媽說的話。

“知道的你就說知道,不知道的。你就說不知道,不要不懂裝懂。”昊昊很有興趣地講解道。

“你還真是理解後再去記憶的呀,真厲害!我回家也教我們家晨晨這樣背書。”晨晨媽媽終於心服口服了。

理解是記憶的基礎。隻有理解的東西才能記得牢記得久。僅靠死記硬背,不但記憶不會牢固。孩子記起來也會相當困難。因此。當孩子在背文言文、記物理或數學公式等有很強邏輯性的東西時,媽媽要教孩子做到理解後再記憶,這樣比死記硬背、不求甚解地機械記憶,效果要好得多。

4.指導孩子用腦的藝術

腦子越用越靈。但必須講究科學用腦。因此,媽媽一定要告訴孩子,學習要的是勞逸結合:不開“早車”、“夜車”,保證睡眠;在學習過程中,合理安排休息;不同的功課,可以采取交替學習的方法。

另外,人的左右腦功能不一樣,記憶需要左右腦協調配合。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使用左腦比較多,右腦用得比較少。因此,為了提高右腦的活力。媽媽可以告訴孩子,要有意識增加左手、左腿、左腳的運動機會,刺激右腦,使之得到鍛煉。

5.教孩子利用直觀形象進行記憶

根據心理學家的統計和研究,小學生擅長於具體形象的記憶。直觀、形象的東西,尤其是視覺映像,容易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當孩子記憶一些抽象的東西時,媽媽可以指導孩子,使抽象的東西盡可能與具體、形象的東西結合起來,在形象的基礎上,概括出具有普遍性的結論。

一個孩子自豪地對媽媽說:“我很快就記住了一個朋友的電話號碼:33329916。”

“你是怎樣記的呢?”媽媽問。

“這組號碼表麵看毫無意義,但是,把它分解成幾個部分後就很容易記了。3332是我所居住區域的郵政編碼,99又恰恰是朋友所居住那幢樓的號碼,而16是朋友家門牌號。這幾組數字連起來正好是33329916。”這個孩子驕傲地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