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於交往的人,猶如入海的蛟龍,是海的弄潮兒;善於交往的人,就如夜空中的月亮,是眾星的魁首。可以說,交往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一個人的命運。在培養兒子的時候,父母就應該讓他走出自我的世界,踏上交往的航船,在人與人的海洋中遨遊。

密碼53:培養男孩與人合作的技能

現在的孩子多是獨生子,在家備受父母的寵愛,因此也很容易養成任性、脾氣大、與人合作能力差的缺點。所以,培養孩子與人合作的能力是父母刻不容緩的工作。

合作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人際交往,而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結成的互助互利的雙贏關係。因此,培養孩子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尤其重要。父母應該從孩子懂事起,就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與他人的合作精神。

從前,有兩個饑餓的人得到了一位長者的恩賜:一根魚竿和一簍鮮活碩大的魚。其中,一個人要了一簍魚,另一個人要了那根魚竿,於是他們分道揚鑣了。

得到魚的人原地就用幹柴搭起灶火煮起了魚,他狼吞虎咽,還沒有品出鮮魚的肉香,就吃了個精光,不久,他便餓死在空空的魚簍旁。

另一個人則捏著魚竿繼續忍饑挨餓,一步步艱難地向海邊走去,可當他看到那片蔚藍色的海洋時,他已經沒有一點力氣了,他也隻能帶著無盡的遺憾撒手人間了。

又有兩個饑餓的人。他們同樣得到了長者恩賜的一根魚竿和一簍魚。

隻是他們並沒有各奔東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尋大海。他倆每次隻煮一條魚,經過遙遠的跋涉,他們終於到了海邊,從此,兩人開始了以捕魚為生的日子。

幾年後,他們蓋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也有了自己建造的漁船,過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雖然實際生活中的事情並沒有寓言故事中那麼誇張,但人是生活在社會中的,人不能沒有合作和交往。有位哲人曾經說過:“如何讓一滴水不幹涸,把它放到大海中去!”人就像大海中的一滴水,如果這滴水不想幹涸,那麼就得融人到由人構成的社會大海中去。同樣的道理,要想使孩子在將來能夠融入到社會中去,那麼就得讓孩子學會與人合作。

父母可以這樣來培養孩子與人合作的精神:

1.讓孩子明確與人合作的重要性

對於孩子來說,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有許多事情靠他一個人的力量是無法做到的,這時他所需要的就是與別人合作。父母可以尋找並發現這樣的事情,然後利用這種機會讓孩子體驗一下個人無法完成的挫折感,從而使其懂得與人合作的重要性。

2.讓孩子多與同伴交往

給孩子足夠的時間讓其與同伴在一起,他們可以一起交談、一起分享玩具、一起做遊戲、一起出去玩耍、一起做作業。父母應該知道,孩子有他們自己的生活,這種生活是成人社會所無法取代的。如果孩子不喜歡與別的孩子交往,父母就更要有意識地鼓勵他與同伴接觸、交往。

此外,父母不能過多地幹涉孩子的交往,這種交往是孩子獲得合作的能力與情感體驗的最基本的條件,它有利於養成合群性,消除孩子執拗或孤僻的性格。

3.讓孩子和同伴共同完成某項任務

父母想要提高孩子的交往與合作水平,可以讓孩子與同伴分擔一個任務的不同部分,並通過力所能及的活動努力完成它。有時,對於一個複雜的任務,可以進行必要的分工,但必須保證他們活動的相互牽製性,以便他們通過必要的主動交往與協調達到總體任務的完成。否則,合作就會變成單幹,不利於培養合作精神。另一個需要注意的情況是,一旦交給了他們任務,就要鼓勵他們獨立完成,即使遇到困難或者發生爭執,父母也隻能提供谘詢,而不要越俎代庖,代替他們完成任務。

4.讓孩子知道競爭和合作是可以同時存在的

現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獨生子女,一般在家裏不會有人跟他爭什麼東西,父母也通常不會對他的言論提出什麼不同的意見。但是在家裏以外的地方,比如學校,就出現了競爭者和反對者。這樣,孩子就認為反對他以及和他競爭的小夥伴不是合作的對象。所以,父母要及時教育孩子端正他的競爭心理。告訴孩子,競爭目的主要在於實現目標,而不在於反對其他競爭的同學。父母要教孩子把其他同學作為學習上的競爭對手。生活上的合作夥伴,千萬不可一味地把他人當成競爭對手和敵人、不顧一切地對立他人。

同時,父母要教給孩子與人合作的技能,教育孩子考慮集體的利益,學會在關鍵時刻要約束個人的行為,犧牲個人的利益。如果孩子缺乏這種意識或者精神,與人合作是不可能成功的。

5.讓孩子對別人真誠地感興趣

一個人隻有真誠地對別人感興趣,他才會得到很多朋友。有的父母隻讓孩子關心自己的學習成績,其他的事情一律不許過問,久而久之,孩子養成了隻關心自己的習慣,隻要求別人滿足自己,至於別人有什麼困難,他們並不去想,這樣的孩子不會享受到幫助別人和得到別人幫助的樂趣。

密碼54:培養男孩極強的交往能力

交往能力是指在社會生活和實踐中,通過與人和周圍環境的接觸交往,掌握社會規則及語言或非語言性的交往技能來逐步適應社會的一種技能。21世紀對人的綜合素質和基本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既要具備競爭意識,也要具有合作精神,實踐證明,如果一個人有良好的交往能力,那麼他將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反之將被社會淘汰。

然而,現實生活中,很多小男孩的表現卻讓人擔心:以自我為中心、攻擊性強、不合群、女性化傾向嚴重……因此,他們常常表現出不願見陌生人、不敢與陌生人說話、無法與別人相處等現象。這樣的孩子如何與那些成功形象掛上鉤呢?

卡耐基曾說過,一個成功者,專業知識所起的作用是15%,而交際能力卻占85%。這也就是說,人際關係的和諧,交往本領的高強,是社會判斷成功者的重要標準。

交往能力強,對孩子來說有百利而無一害。善於與他人交往的孩子在學校,不僅能夠從容地與同齡人交往,而且能夠從容與老師等成人交往。而孩子是否善於同別人打交道,在人群中人緣如何,對他以後的學習和人生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因此。父母要從小重視培養孩子與人交往的能力。

其實。對於任何一個男孩來說,他們都巴不得希望能夠有幾個思想上、學習上或者生活中誌同道合的朋友,能夠從朋友那裏獲得認可、鼓勵、信任和支持。然而家長的一些教育卻讓他們的交往意識在一點點地減弱。如家長這樣告訴愛交朋友的男孩:

“不要和學習不好的同學一塊玩呀!”

“不要和女同學來往過於密切呀!”

“不要和那些壞孩子走得太近呀!”

家長的這些教育或者讓男孩不知道何去何從:或者讓他們封閉自己、不愛與人交往;或者讓他們變得人緣不好……

正處在學習知識、了解社會、探索人生時期的男孩,與同齡夥伴交往並建立友誼是正常的心理需要。這時,在不偏離正常人生軌道的前提下,父母不要給他們太多的限製。這些限製會使男孩過早地世俗、功利:或者引起他們的不滿,激發他們的叛逆心理,進而影響他們的交往能力,甚至會使他們形成孤僻、抑鬱、偏執等心理障礙。

成就孩子一生的能力、習慣,基本上都是在孩子小時候培養起來的,男孩的交往能力更是如此。小時候知道主動與別人打招呼的男孩,長大後往往懂得如何與陌生人成為朋友:小時候懂得與人交往技巧的男孩,長大後往往能吸引更多的朋友;小時候人緣好的男孩,長大後往往會有很多生活、事業上的好幫手……

那麼,家長應該如何培養小男孩的交往能力呢?

1.教你的男孩學會“推銷”自己

成功地“推銷”自己是成功與他人交往的前提,所以家長要有教孩子“推銷”自我的意識。

鵬鵬是個快樂的小男孩,他走到哪裏都會認識很多好朋友。這不,今天,幼兒園新來了一個小朋友,自由活動時,鵬鵬便拿著自己的《恐龍》圖書來到這個小朋友的身邊,用愉悅的表情對這個小朋友說:“我叫鵬鵬,我講故事講得可好了,我來給你講‘恐龍故事’吧。”不一會兒,鵬鵬便與這個新來的小朋友成了好朋友。

其實,每一位家長都應該讓孩子有“推銷”自我的意識。要知道,敢於推銷自我的孩子一定認識到了自己的優點、別人的需要,這樣的孩子是自信的、陽光的。

很多事實都證明,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每個人都沒有辦法讓自己不喜歡那些自信、陽光的人。所以,父母讓孩子學會推銷自己,便等於賦予了孩子自信、樂觀、陽光的性格,這樣的孩子走到哪裏都會有人樂意與他交朋友。

2.教你的男孩說“讓我們做朋友吧”

如果你的男孩學會了說“讓我們做朋友吧”,他們往往已經掌握了人際交往的主動權。其實,讓孩子學會說“讓我們做朋友吧”,是一種姿態,一種他們樂於交朋友、以交友為樂的姿態。而這種姿態往往有很多的表達方式。

7歲的小男孩聽說姨媽全家剛剛從內蒙古大草原旅遊回來,在去姨媽家做客時,他與姨媽全家人都聊得不亦樂乎。他問姨媽:“內蒙古的烤羊腿好吃嗎?它們是怎樣做出來的呢?”;他讓小表哥給他講內蒙古的月夜、大草原上的駿馬;他纏著姨夫給他講蒙古包、內蒙古的天氣。結果全家人都因為這個小家夥而盡情地分享著愉快。

請別人分享他們感興趣的內容,是與他人交朋友、表現友好的一種方式,也是與人更好相處的一個技巧。因此,家長可以教你愛交朋友的男孩掌握這一技巧。比如,父母可以告訴你的男孩,想得到更多人的好感,與他們談話時,就要少說自己、多問問對方的情況。找一些對方感興趣又有很多話要說的話題來談,請對方分享一下他的興趣、他最難忘的經曆、他最大的成功等。

3.讓男孩多參加集體活動

父母應教育男孩多參加集體活動,讓自己融入到集體生活中,加強與同學的交往,增加同學對自己的好感和信任。

在集體活動中,父母應教育孩子多幹事情、少指揮人。如果一個人自己不做事,卻喜歡指揮別人,那麼同學就會對他產生反感。乃至討厭與他交往。因此,父母應教育孩子在集體活動中尊重別人,當別人遇到困難時,主動幫助別人,這樣才能贏得更多的朋友;如果有的同學對自己態度冷淡,也不必介意,應該堅持在班裏服務於大家,久而久之,同學就會對自己熱情起來。

父母還應鼓勵男孩參加各種體育活動。體育是一種直接與人正麵接觸和競爭的群體活動,總是要有兩個以上的人參與才有意義。更重要的是,體育活動不但需要智慧和力量,也需要膽量。這膽量,正是人際交往中所必需的一種要素。孩子一旦愛上體育,就會主動尋找對手,這種尋找,就是交際;而合適的對手,往往也就是具有深厚友誼的夥伴。

4.鼓勵男孩帶同學回家

父母要鼓勵孩子帶同學回家,並且幫助孩子熱心地招待他的同學和朋友。父母的熱心會讓孩子的同學和朋友增加對男孩的好感,從而願意與孩子保持良好的朋友關係。父母也可以邀請鄰家孩子來家玩,讓自己的男孩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增加信心,學習人際交往的方法。

但值得注意的是,父母不要規定孩子交什麼類型的朋友,應允許孩子結交一些年齡不同、性格不同或者特長不同的朋友。例如,孩子結交了在寫作、繪畫或者音樂上有特長的朋友後,就等於找到了一位好老師,孩子在這方麵的才能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

讓孩子獨自到同學或鄰居家去串門,也是一個鍛煉孩子交際能力的不錯機會。串門做客,牽涉到寒暄、問候、交談和有關禮物等問題。孩子一個人去就成了主角,與對方的一切接觸都得由自己來應酬,這無疑把孩子推到了前線,促使其考慮如何交際。家裏來了客人,有時不妨讓孩子出麵接待,特別是當客人或朋友與孩子年齡相仿時,家長千萬不要包辦代替。

密碼55:讓男孩擁有好的人緣兒

當今是知識經濟的時代,學會與人共同生活已成為個人必備的素質,培養孩子發展人際交往,則是幫助孩子實現這一素質的基礎。

我們知道,小時候敢於主動與別人打招呼的男孩,長大後往往懂得如何與陌生人成為朋友;小時候懂得與人交往技巧的男孩,長大後往往能吸引更多的朋友;小時候人緣好的男孩,長大後往往會有很多生活、事業上的好幫手。

回顧曆史,凡是成功人物莫不善於與人交往,他們大都能夠和大家打成一片,他們若無交往之才,那麼他們必有善於交往之人輔佐。

戰國時期,狼煙四起,就在這風雲變幻的時代,誕生了許多各領風騷的人物,在他們的身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善於交往。

蘇秦逞其三寸不爛之舌,憑借自己超強的交往能力遊說六國“合縱”——動員六國聯合起來共抗秦國。而蘇秦的同門師兄張儀,則利用身在秦國的優勢,憑借獨有的交際魅力開展“連橫”——為秦遊說列國事秦以破“合縱”。他們縱橫捭闔,極盡詭譎權變之能事。

後來,範雎奔赴秦國,提出“遠交近攻”戰略,利用自己的交際能力,在齊、楚、燕、韓、趙、魏六國間奔走,為秦國統一天下做了最後的戰略鋪墊。

而那些試圖挽回世道的仁人誌士們,席不暇暖,食不甘味,風塵仆仆。四處遊說,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靠的更是超強的交往能力。

在那個時代,交往最成功的當屬呂不韋,氣魄之大、信心之強、眼光之遠、創意之妙、謀劃之周、辦法之多、預見之準、收益之豐,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憑借其超強的交際、交往能力,他結識了眾多權貴,在一群極度排外的秦國大臣麵前獨占鼇頭,又籠絡眾人為他編寫《呂氏春秋》。

呂不韋在參與政治之前,是位商人,而且他是“往來販賤賣貴,家累千金”的商人,可見他作為商人,是非常成功的,在那個信息匱乏的時代,能夠取得“家累千金”如此巨大的成功,就是因為他善於交往,認識的人多,能夠“往來販賤賣貴”。

也正因為他是個善於交往的商人,他才有機會結識上層人物,才能和他們往來,才能結識華陽夫人,才能夠登秦國的堂、入秦國的室呢。

曆史上因善於交往而成功的人,舉不勝舉。看過曆史,我們回到現實,在這個以人為本的時代,我們要注意對孩子交往能力的培養,我們不僅要他們學會交往,更要他們善於交往。

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家長可以從以下幾點做起:

l.創造良好的家庭交往環境

在家庭中應創造一種民主平等、親切和諧的交往氛圍,以父母為中心和以孩子為中心的家庭都是不可取的,父母應當成為孩子的朋友,讓孩子敢說、愛說,有機會說話。適當地讓孩子參與成人的某些議論,有利於樹立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敢於與成人交往。家庭中的大小事,孩子能理解的,應該讓孩子知道。家庭中有關孩子的一些問題,更應該多聽聽孩子的意見和想法,不要一味地由家長說了算。

2.為孩子多提供交往機會

家長應適當地帶孩子進入自己的社交圈,讓孩子到外麵去串門,找小夥伴玩耍,也應該允許自己的孩子邀請小夥伴們到家裏來做客。家長可以指導孩子怎樣和同伴一起玩。例如,別的小朋友上門來玩耍,家長要講表示歡迎的話,消除他的恐懼心理,還要叫自己的孩子拿出好吃的東西招待他,拿出好玩的東西給他玩。家裏買了新的玩具,家長可提醒孩子請鄰居家的孩子來一起玩。還要讓孩子有充分的時間和小朋友們一起交往,得到更多的交往機會,體驗到和同伴交往的樂趣。

3.教給孩子交往的技能

父母應讓孩子在交往中學會使用禮貌用語:“請”、“謝謝”、“對不起”等,告訴孩子隻有懂得禮貌的人,別人才願意和他一起玩耍,也才肯把心愛的玩具給他玩。對孩子在活動中禮貌語言用得好的時候要及時進行鼓勵表揚,強化孩子的禮貌行為,形成良好的禮貌習慣。

在交往中,遇到與自己意願相悖的事,家長應教育孩子學會忍讓,與同伴友好合作,暫時克製自己的願望,服從多數人的意見。例如,幾個孩子在一起商量做什麼遊戲,大家都說玩動物園,而自己卻想玩娃娃家,此時,就要克製自己的願望,和同伴們一起高高興興地玩動物園的遊戲。這樣才能使交往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