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在交往中常常會碰到一些困難,家長不僅要鼓勵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同時還應支持孩子幫助其他的朋友克服困難,如朋友摔到了急忙扶起來,同伴的玩具不見了幫著去尋找等等。要讓孩子知道樂於助人的人就會有很多的朋友。

密碼56:不張揚的男孩才更受歡迎

一個男孩如果太招搖,無論是學業上還是生活上,勢必會引起他人的反感,久而久之,便會陷入被孤立的狀態,家長應該盡早意識到男孩的這種傾向,並把這種傾向扼殺在搖籃裏,不要讓它繼續發展,否則,我們的兒子一定會陷入被別人孤立的痛苦中無法自拔,這樣下去,會嚴重影響男孩的身心發育,並以此導致惡性循環,最後使男孩走向偏離人生正常軌跡的道路而悔恨終生。

當今社會獨生子女居多,作為男孩更是集三千寵愛於一身,家長們想盡辦法使兒子過上優越的物質生活,為了兒子可以成才更是煞費苦心的給兒子請來各種家教輔導,希望兒子有幾藝傍身,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社會中脫穎而出,所以在忙著對兒子的深造中忽視了對兒子的德行教育。

兒子學會了某項技能,家長比兒子還要興奮,拉著親戚朋友一同欣賞,一同為兒子鼓掌加油;兒子學習上取得好成績,恨不得通知所有人普天同慶,把兒子捧上了天,漸漸地,兒子也認為自己有點成績就該被所有人祝賀,自己有點小進步就應該讓所有人知道,讓所有人羨慕。

其實他不知道,那些當著他的麵吹捧他,恭賀他的人都是父母們為了鼓勵他和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而特意找來的,誠心不誠心還有待考察。

身為父母的還不清楚,他們的所作所為已經使兒子豎起了驕傲的尾巴,助長了兒子張揚的個性,泯滅掉了兒子謙虛的小火花,為今後兒子在與他人交際交往的道路上設下了絆腳石。

作為家長,應該知道,當今社會競爭日益激烈。讓兒子從小學會競爭,學會在群體中脫穎而出,這無疑會為日後跨入社會、適應社會節奏打好基礎。因此,我們必須教育兒子擁有競爭意識,在生活、學習上鍛煉自己,在群體中表現自己。但如果隻一味展示自己而不懂得適當謙讓,不懂得共同進步,那樣的競爭就是“出風頭”。

對男孩和大人來說,都既要學會競爭又要學會謙讓。沒有競爭,社會就不會進步,個人就無法生存和發展;而不會謙讓,“競爭”就會變成“壟斷”,變成自己的“獨角舞”,最終隻會引起別人的反感。隻有具備較強的競爭意識又具有謙讓的品質的人,才能在群體中,在未來的社會競爭中,團結他人,開創美好的未來。而家長的責任就是要讓男孩知道在什麼時候應該競爭,在什麼情況下應該謙讓。

讓我們的兒子學會謙讓做人不張揚,家長們要注意以下方法:

1.家長們親身示範,做個不張揚的父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生活當中,父母的作為都會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為了你的兒子,請家長們開始注重自己的言行。不要在飯桌酒席間,親朋交往中獨攬談話的大權,吹噓自己的功績,張揚自己的成功,更不要在兒子麵前誇誇其談自己的作為,做理智謙虛的父母,為兒子樹立正確的榜樣。

2.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兒子,在跟朋友同學相處中感化兒子

讓兒子清楚地認識到,所有的同學都有他們各自的優點和長處,不要隻看見自己的優點,忽視別人的感受,告訴兒子與別人的相處之道,有時是可以隱藏自己的特長而去與他人交往的,尊重別人,取得他人的信任,不要以自己所長去看低或排擠別人而陷自己於孤立。

密碼57:讓男孩子學會與他人分享

現在的一些孩子往往喜歡獨占,而不是分享。獨占意識強的孩子現在很難獲得他人的喜愛,將來到了社會上也很難搞好人際關係。因此,孩子都應從小養成樂於分享的好習慣。

一對中年夫婦在30多歲的時候才有了一個可愛的兒子曉博,他們非常寵愛孩子,總想把最好的給孩子。現在,曉博已經7歲了,他很喜歡吃水果,所以爸爸媽媽經常買水果回家。

有一次,全家人在一起吃橘子。當還剩下最後一個的時候,曉博拿著橘子說:“沒有了,就剩最後一個。”他沒有要給爸媽吃的意思。這時,爸爸媽媽互相看了一眼,知道曉博的“沒有了”的意思是“隻有一個,就我吃了!”但是爸爸最後還是堅決地拿過最後一個橘子說:“來,分成三份,我們一起吃。”分好後,爸媽毫不猶豫地拿起自己的那份吃起來。

曉博看著最後自己最愛吃的橘子被瓜分了,感到很委屈,心想:“為什麼那麼愛我的父母不把最後一個橘子給我吃呢?”

其實,這最後的分橘子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分享。分享是給予別人自己也很喜歡、很需要的東西,讓孩子體驗分享前的掙紮,然後舍棄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

這裏需要注意的是,已經要求孩子要與人分享,所以當孩子真正與給你分享的時候,不要客氣,直接說“謝謝”,然後接受就好。因為孩子很小的時候不懂得客氣,如果父母隻是嘴上說說要分享,但卻沒有實際行動的話,孩子就不會把分享當真,隻會覺得分享僅是說說而已。

航航特別喜歡吃雞腿,一次,奶奶買了隻雞做給全家人吃。

做好後,奶奶就把兩隻雞腿夾到航航碗裏說:“航航最愛吃雞腿了,雞腿都給航航。”這時候,媽媽說:“好東西要大家—起分享,奶奶年紀最大,應該把最好的東西給奶奶吃,航航給奶奶一個吧!”可是當航航給奶奶一個雞腿的時候,奶奶連忙說,“奶奶不吃雞腿,航航吃吧!”

聽奶奶這麼說,媽媽隻好不再堅持,看著航航很享受地吃著雞腿,心裏卻很不好受。

原本媽媽是想要培養航航與人分享的意識,但是卻因奶奶的溺愛而失敗。尤其是在培養孩子與人分享的意識時,就一定要真正與孩子分享。所以,在教育孩子要學會分享時,全家人的意見要達成一致,努力給孩子營造一個好的分享環境。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養成孩子分享的好習慣,特別是經常與人一起分享快樂、成功和榮譽。

懂得分享的孩子在成就動機和抱負水平上比自私的孩子也更高一些,他們對人生和世界的看法更樂觀,更能自覺地遵守秩序和紀律。在生活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那些行為大度、為人爽快的孩子,做事情往往更認真更努力、自覺性更高,他們更願意遵守規則,在集體中更樂於助人,更容易接受別人的意見。

懂得分享的孩子,對自我的要求就可能更高,在做事情中就顯得更努力和有責任心,從而也就可能達到更高的目標,取得更大的成就。胸懷大度的孩子,有更好的自我調控能力,能更好地調節自己的情緒和心理,忍耐性更強。這些心理品質也有利於自己成功。

1.從小通過引導,教育男孩與他人分享

在男孩還隻有幾個月大的時候,父母就要讓男孩學著與別人分享東西。男孩漸漸長大了,在餐桌上,可讓她學著給長輩夾菜;鼓勵男孩給爸爸媽媽拿東西;教男孩給客人讓座,讓男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從中品嚐做了有益於他人的事而帶來的喜悅。

許多男孩都不願意與人分享自己的東西,但是,她卻希望能夠分享他人的東西。父母應充分了解男孩希望獲得他人東西的心理特征,通過移情訓練,讓男孩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引導男孩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東西。

另外,每個人都有不願意與人分享的寶貝,男孩也一樣。這些東西也許是男孩特別喜歡的,也許是男孩認為重要的人送給她的禮物,也許對男孩來說有特殊的意義。總之,我們提倡男孩與人分享,但是,並不是任何東西都應該與人分享。父母應該允許男孩有自己的寶貝,並教育男孩珍惜自己的寶貝。

2.用交換的方法讓男孩學會分享

許多男孩在公共場合或者幼兒園裏玩耍的時候,總是希望自己能夠獨霸所有的東西。事實卜,男孩的這種行為和想法都是不好的。但是,如果父母一味地批評孩子,則反而會產生負作用。

家長應該鼓勵男孩將她喜歡的玩具、動畫片或者圖書,帶到學校去,並且鼓勵她與其他同學交換自己的玩具、動畫片或者圖書。這樣女孩就可以把你的東西借給別人,再向別人借她所喜歡看、喜歡玩的東西,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

而且,父母還應該注意教育男孩,注意保護別人的東西,不能損壞別人的東西,要像對待自己的東西一樣珍惜和愛護,這樣男孩才能贏得別人的信任。

教育男孩學會分享,學會合作,可以使男孩變得大度和慷慨,她們會願意將自己的好吃的或者好玩的東西帶給朋友分享,在夥伴有困難的時候也願意伸手相助。更重要的,她們會在活動中學會與同伴協商、謙讓或合作,她們會意識到許多事情隻靠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從而更加注重合作,也在合作與分享中漸漸融入集體,擁有真正的快樂和友誼。

3.讓男孩體驗分享的快樂

分享也是一種快樂,如果父母要想讓男孩從心理上接受分享,就要讓男孩體會分享中的樂趣。

如果強製性地讓男孩去接受,這樣很可能使得男孩在大人麵前暫時分享,隻是做給大人看的,這樣就不能有效培養男孩的分享意識。

李良正上小學二年級,平時十分乖巧,一天放學回家,用自己的零花錢買了蛋糕,準備做第二天的早餐。當他第二天開開心心吃完蛋糕以後,卻發現媽媽很不高興,還罰了他60元零花錢。媽媽非常嚴厲地告訴他:“你吃蛋糕的時候沒有跟大人一起吃,連問都沒問,心裏沒有別人,這是自私的表現。”

李良覺得很委屈,自己一個月零花錢才20元,這樣一次就罰去他3個月的零花錢。他已經知道了錢的概念和用處,當他掏錢的時候,非常不舍得,眼淚都流了出來。

父母想通過懲罰讓孩子長記性,有好東西要和大家一起分享,但是這隻是一時的。有時候的懲罰還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造成孩子陽奉陰違。雖然在有好東西的時候記得與大人分享,但是那隻是怕受到懲罰的一個形式,但心裏不願意這麼做。這樣孩子心中就會與大人之間設了一道牆,更不利於大人與孩子之間的溝通與分享。

父母應該換種方式,每個人都喜歡別人誇讚,小孩更是。孩子還小的時候,給孩子一點“甜頭”,讓孩子體會到分享的快樂,這樣會讓孩子對與人分享樂此不疲。

密碼58:讓男孩結交更多的朋友

小謝俊是一個性格溫順、成績優異的好孩子,可他在學校裏卻總喜歡一個人獨來獨往,幾乎沒有什麼朋友。

原來小謝俊的這種情況與他的父母有著極大的原因。在小謝俊還很小的時候,父母嫌外麵空氣汙染嚴重,很少抱孩子出門玩。再往後抱著小謝俊出門的時候,媽媽也不太願意讓別人碰孩子,一怕孩子沾染上細菌,二怕孩子以後沒有警惕性,被陌生人拐跑。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小謝俊見到陌生人常嚇得哇哇大哭。

父母的做法,使小謝俊從小就養成喜歡自己一個人玩的習慣,平時總喜歡自己待在家裏玩,很少出去。即使偶爾跟小朋友一起玩,但沒玩一會兒很快就吵翻了。上學以後,小謝俊對周圍的環境極不適應,總是一個人坐在角落發呆,不愛參加集體遊戲,而小朋友們也覺得他是個“怪人”,不願與他親近。父母原本認為,隨著年齡增長,孩子會慢慢學會與他人交往,但現在看,小謝俊都上四年級了,但依然沒有改正一個人獨來獨往的習慣,沒有要好的朋友,也很少與同學交往。

由此可見,父母的過分“關愛”會剝奪孩子的交友權利,從中也能看出,被剝奪了“交友”權利的孩子,是不會和他人交往,不會結交朋友的,他們的身心也是不健康的。

所以,為了讓孩子健康茁壯地成長,就要讓孩子學會和別人玩,學會和別人交朋友。

讓孩子能夠很好地結交朋友,家長應該給孩子營造出一個結交朋友的家庭環境。讓我們來看看下麵的這個孩子是怎麼說的:

一天,我帶了幾個小朋友到家來玩,剛進門媽媽便臉色一沉。我讓小朋友玩我的新積木,新的玩具槍,一起辦家家,我們團團坐在地板上正玩得開心,媽媽的“高音喇叭”又響起來了:“瞧地板又給弄髒了,玩具弄壞別想讓我再給你買!”小朋友嚇得都灰溜溜地走了,我氣得幾乎哭出聲來。媽媽為什麼不歡迎小朋友上我家來玩?

由此可見,擁有良好的家庭交友環境對於孩子結交朋友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每當孩子帶夥伴來家裏玩的時候,不要當麵指責孩子的朋友這也弄髒了,那也弄壞了,或者限製孩子們在家的某些活動。這樣,既損傷了孩子的自尊心,又影響了孩子與朋友間的友誼,結果是朋友再也不願來玩了。

培養孩子結交朋友的能力,家長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1.允許孩子結交新朋友

在這個瞬息萬變、生活節奏快捷的社會,一個沒有朋友的人或者一個不懂得交友的人,勢必將被社會淘汰。再說,一個長期“獨學”的孩子,不僅會造成性格的孤僻,而且也不利於其思維的發展。

2.為孩子創造交往機會

心理學家托馬斯?伯恩特指出:一個孩子隻有經常和朋友們在一起,才能彼此增進友誼。因此,父母要為孩子交友牽線搭橋。例如,可以把朋友的孩子請到家裏來一起玩,再發展到讓他和別的孩子一起出去玩。剛開始時,最好先把性格比較內向的孩子請到家裏來。因為內向的孩子和外向的孩子在一一起時,容易產生自卑感,經常會冷冷地在一旁觀看,不積極參加遊戲。因此,應當等自己的孩子在和內向的孩子的交往中產生了愉快體驗之後,再擴大交往麵,過渡到和外向的孩子一起玩。

3.鼓勵孩子走出家門

交往的技能隻有在與人交往中才能學會。家長應該盡可能地為孩子打開生活空間,鼓勵孩子走出家門,廣交朋友,如參加夏令營等各種各樣的集體活動,這些都是很好的培訓孩子交際能力的途徑。孩子在集體活動中,不僅可以結識許多的小夥伴,還可以在了解他人的基礎上了解自己,學會用集體交往的規則調節自己的言行,學會尊重他人、信任他人、諒解他人、樂於助人,學會調節集體和個人的關係。

密碼59:讓男孩懂得信任他人

對他人的信任是人際交往的基礎,既是人的品質特性得以發揮的基礎,同樣也是人與人之間最美麗的語言。信任,可以使彼此的心靈相通;信任,可以催生強大的力量。信任他人,生活中便會有更多的動人故事。

一艘貨輪在煙波浩淼的大西洋上行駛。一個在船尾搞勤雜的黑人小孩不小心掉進了波濤滾滾的大西洋中。孩子大喊救命,無奈風大浪急,船上的人誰也沒有聽見,他眼睜睜地看著貨輪托著浪花越來越遠……

求生的本能使孩子在冷冰的水裏拚命地遊,他用全身的力氣揮動著瘦小的雙臂,努力使頭伸出水麵,睜大眼睛盯著輪船遠去的方向。

船越來越遠,船身越來越小,到後來,什麼都看不見了,隻剩下一望無際的汪洋。孩子力氣也快用完了,實在遊不動了,他覺得自己要沉下去了。放棄吧!他對自己說。這時候,他想起了老船長那張慈祥的臉和友善的眼神:我不能放棄!船長知道我掉進海裏後,一定會來救我的!想到這裏,孩子又鼓足勇氣用生命的最後力量朝前遊去……

船長終於發現那黑人孩子失蹤了,當他斷定孩子是掉進海裏後,下令返航。回去找。這時,有人規勸:“這麼長時間了,就是沒有被淹死,也讓鯊魚吃了……”船長猶豫了一下,還是決定回去找。又有人說:“為一個黑奴孩子,值得嗎?”船長大喝一聲:“住嘴!”

終於,在那孩子就要沉下去的最後一刻,船長趕到了,救起了孩子。

當孩子蘇醒過來之後跪在地上感謝船長的救命之恩時,船長扶起孩子問:“孩子,你怎麼能堅持這麼長時間?”

孩子回答:“我知道你會來救我的,一定會的!”

“怎麼知道我一定會來救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