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我相信您是那樣的人!”

聽到這裏,白發蒼蒼的船長撲通一聲跪在黑人孩子麵前,淚流滿麵:

“孩子,不是我救了你,而是你救了我啊!我為我在那一刻的猶豫而恥辱……”

這個黑人小男孩,之所以能在洶湧波濤中堅持那麼長時間,就是因為信任催生了無比強大的生的力量。對於船長來說,被他人相信也是一種幸福。因此,每個家長都要教給孩子一樣本領——用信任來換得真心的回報。

培養孩子信任別人,家長一定要讓孩子了解到,當今社會,人人都希望被信任。告訴孩子,自己如果不肯輕易相信別人,會使很多機會、財富在觀望與猶豫之中悄悄溜走。相反,信任他人,則會得到別人的信任,從而抓住好多機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

培養孩子信任他人,家長可以參考以下幾點:

1.從日常的小事做起

培養孩子信任他人,父母可以在摟抱孩子的時候讓他有強烈的安全感,讓他對周圍陌生的世界產生信任,從而讓他漸漸地在內心建立起對人的信任。

2.盡量滿足小孩的需求

對小嬰兒來說,讓他產生信任感的最好方法就是滿足他的基本需求,餓了就給他奶吃,尿了就換尿布,煩了就抱起來走走。

3.要符合孩子的性格特點

孩子的性格各異,如果父母的行為模式符合他們的性格特點,他們對父母的信任就會多一些,表現出來就是對父母的依戀多一些,反之亦然。舉例說,有的孩子喜歡安靜,如果父母總是給予他過多的刺激,每天讓他做很多運動,會引起他的厭煩。所以,首先你要了解孩子的氣質類型,讓他感到你很了解他,給他最想要的東西,才能讓他對你產生信任。

密碼60:引導男孩與異性正常交往

從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來看,一般孩子長到3歲時,就已產生社會交往的欲望,他們對同齡兒童發生興趣並且需要找小朋友一起玩耍。在他們心目中,這時的男女夥伴並無什麼差別,他們之間的交往是天真純潔的,認為隻要能在一起學習玩耍就是好朋友。

異性孩子在一起活動,有很多好處:可以使孩子消除性別的神秘感,培養自由交往、自由發展的天性;有利於他們社會交往能力的增強,也有利於各自心理的健康發展。

如果成人禁止異性孩子在一起活動,會使孩子對異性產生神秘感,不利於心理的健康發展;同時孩子也失去了與異性交往、學習的機會,使其以後可能因缺乏與異性交往的經驗而導致對社會不能很好適應。

並且,男女同學正常交往既有利於集體的發展,又能促進個人身心健康成長。然而,有很多父母和老師卻是看在眼裏,急在心上,要知道,青春期的男孩和女孩是最容易跨越“友誼”這道防線的。於是,父母或者是在心裏暗暗著急,或者是旁敲側擊地去勸阻,或是不由分說地去製止。可是,父母們想過沒有,在學校裏除了男生就是女生,同學之間的交往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在人的一生中,男女正常交往是現代社會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種交際形式。

所以,作為父母就要對自己的男孩采取積極的教育措施。對兒子的性心理教育可以從以下幾點來闡述:

1.男生要主動關心、幫助女生。當有較繁重的勞動任務交給全班同學時,男生發現有女生有困難或體力不支時,要主動進行幫助,不應譏笑或袖手旁觀。在學習中也要與女生互相幫助、互相學習、取長補短。

2.要有保護女生的責任感。每個人都有尊敬的需要,不僅要自尊而且也要尊重人,男女生交往中,一定要自尊自愛,互敬互愛,講究文明禮貌。諸如出言不遜、穢語傷人,與女生動手動腳、打打鬧鬧,甚至勾肩搭背、擁抱接吻等有損人格的不文明言行,不僅自己不能做,還要勸告其他男生也不要做。女生受到他人的欺侮或脅迫時,男生有責任采取各種措施挺身而出保護女同學。

3.要有符合道德規範的自製能力。處於青春期的青少年,往往熱情奔放而缺乏理智,富於想象而缺乏實踐,精力旺盛而缺乏合理釋放,情感豐富而易多變。特別是由於性意識的覺醒,易產生對異性的好感和愛慕,期望和尋找感情交流。但無數事實證明,中學生過早涉入愛河有百害而無一利。因此,要做自己感情的主人,加強自身修養和意誌力的鍛煉,用理智支配自己的意念,用道德情感、道德意誌來約束、控製、調節自己不正確的行為,做一個品格高尚的人。

為了孩子以後的生活和事業著想,父母應該做的是讓孩子學會如何與異性相處,讓孩子把握好與異性相處的尺度。

1.父母要更正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觀念

父母們大概經常聽到這樣的事情:誰家的孩子“因為早戀而沒有考上大學”。“××因為早戀而成績一路下降”,這些事情讓父母在大腦裏形成了這樣一個概念:不能讓孩子和異性走得太近,更不能讓孩子和異性交朋友。其實,父母的這種想法是錯誤的,雖然有很多孩子和異性做朋友之後成績會下降,但是,父母們可能沒有想到,讓孩子學習成績下降的不是因為他們和異性交朋友,而是因為老師和父母的過度反應。父母和老師的過度反應給孩子帶來了很大的精神壓力,以至於讓孩子不能承受。有關研究發現,一個和異性交朋友的人,如果可以很成功的話,那麼他往往會情緒飽滿,精力充沛,學習和工作的效率也都非常高。

父母經常會對孩子交異性朋友這一行為產生很多偏見,正是這些偏見讓孩子和父母越走越遠,甚至會讓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破裂。因此,為了能夠科學地教育孩子,父母首先要改變自己的錯誤觀念和看法。要知道,人際關係不是一朝一夕練成的,父母要從小培養孩子的交際能力。想要培養孩子的人際關係,和異性交往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

有些父母認為,孩子還小,不懂事,還不具備和異性交往的能力。有這樣看法的父母是把與異性交往看成是一種特別的任務,想要完成這種任務需要一定的能力,而孩子還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在父母的心中,雖然孩子還不具備這種能力,但是,他們又不讓孩子去通過與異性交往來鍛煉這種能力。這樣一來,就會讓孩子把與異性交往看得十分神秘,更加重了孩子對這方麵的好奇。確實,孩子並不成熟,但是,如果父母一直不給孩子鍛煉的機會,那麼孩子永遠不會成熟。

還有一些父母認為,如果孩子與異性走得過近,就很容易發展為“早戀”。父母一想到“早戀”這兩個字,心裏就慌了。如果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和異性單獨在一起,就會懷疑他們“早戀”了,就會千方百計地將他們分開,如果孩子真的是“早戀”,父母的反對隻會讓孩子產生一種抗拒,越不讓在一起就越在一起;如果他們隻是一般的朋友,那麼,父母的做法就會讓孩子的心理受到傷害。因此,父母要慎重對待孩子與異性交往這件事。

2.讓孩子把握好與異性交往的尺度

讓孩子學會和異性交往,就要讓孩子把握好與異性交往的尺度。父母要讓孩子有紳士風度。在生活中,在大家的觀念中,女性往往會被視為弱者,男性經常會被視為強者,因此,男孩要學會保護與謙讓女孩。比如,當在教室門口和女孩走個對麵時,要先讓女孩過:走在馬路上的時候,男孩要讓女孩走裏麵。

讓孩子具有幽默感,不要太過嚴肅。有些孩子受了父母的影響,在和異性交往的時候總是一副愛答不理的樣子,或者是拉下臉來,好像人家欠他多少錢似的。這樣的孩子不會和異性交際,容易脫離人群。

在和異性交往的時候不要太過拘謹。孩子在和異性交往的時候,要大方得體,該說就說,該笑就笑,需要握手就握手,這都是很正常的,要是忸怩的話反而讓人家討厭。

同時,父母要讓孩子知道男女授受不親是錯誤的,但男女有別卻是事實。

當孩子遇到異性求愛時,要讓孩子拒絕,並且態度一定要堅決。並且要叮囑孩子,如果對方糾纏不休,就一定要告訴父母或老師,讓大人出麵解決,這樣可以避免自己受到傷害。

密碼61:讓男孩學會和別人友好相處

在我們的生活中,許多事實都證明,良好的人際關係是成功的保證,一個人隻有學會與他人友好相處,才能奔向成功。因此,培養孩子,就要培養孩子和別人友好相處。也隻有讓孩子和別人友好相處,別人才樂意和孩子往來,那麼在孩子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別人也才會樂意幫助。

小銘是個非常友好的孩子,和大家相處得非常融洽,大家都非常喜歡他。他從不和別人爭吵,別人也從不招惹他。每當有同學發火時,他總會問其原因,並幫助他平息怒火。每當別人需要幫助時,隻要他碰上,就會盡自己所能去幫。可以說不論別人有什麼事情,他都樂意幫助別人。

一天下午放學的時候,下起了雨。小剛沒有帶雨傘,非常著急。小銘看見了,走過來對小剛說:“我送你回家吧。”小剛說:“我家離學校很遠的,隻怕你送我回家後,你回家天就黑了。”小銘說:“沒事的,都五年級的學生了,不怕黑。”

在小銘的堅持下,小剛高興地同意了。

第二天上學了,小剛發現小銘沒來上學,問班主任後,知道小銘昨天因為天冷,感冒了。原來昨天,小銘和小剛兩人打一把傘,可是傘太小,為了不讓小剛淋濕,小銘幾乎把整個傘都給小剛打上了。

放學後,小剛沒有回家,直接去小銘家給小銘補課去了。雖然他知道給小明補完課回到家會很晚,但是他還是高高興興地去了,因為這樣做是件快樂的事。

由此可見,友好地和別人相處,不僅能給別人帶來快樂,而且還會給自己帶來快樂。友好地去幫助別人,那麼別人也會友好地幫助自己。

培養孩子和別人友好地相處,家長可以參考以下幾點:

1.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和行為

凡是那些被同伴接受的孩子,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助人、友好、合作、快樂和親近社會;而那些被同伴排斥的孩子往往是那些具有攻擊性、破壞性強,易爭吵,好打鬥,對同伴懷有敵意的孩子。因此,家長如果要讓孩子能與同伴友好相處,就要有意識地培養他良好的性格與行為。在日常生活中,家長不可對孩子百依百順,過於嬌縱;教育孩子在解決矛盾時,應該采取協商的方式。

2.教育孩子要平等待人

同伴之間的交往原則是平等。如果孩子在與人交往時太霸道,處處隻考慮自己,不考慮別人,那麼,別的小朋友就會疏遠他、孤立他。而孩子霸道的性格往往是在家中形成的,因此,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要教育孩子多為別人著想。比如,吃飯時,不要將自己愛吃的菜端到自己旁邊獨占;家中有人生病時,家長要讓孩子不要吵鬧,為病人著想。教育孩子適當地為別人著想,可以減少孩子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的現象。

3.家長要給孩子樹立榜樣

家長是孩子模仿的對象。家長待人接物的態度和方法也會反映在孩子身上。如果父母能與家裏的長輩、同輩相處融洽,能與鄰裏搞好關係,這就為孩子樹立了很好的榜樣。因此,家長首先要能與家長、鄰裏、同事搞好關係,對孩子的小夥伴要熱情、尊重。

4.用民主的方式教育孩子

成長中缺乏父母之愛和家庭溫暖的孩子在成人後很容易形成破壞性、攻擊性的性格傾向,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也往往被孩子仿效。因此,孩子怎樣與同伴交往常常是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方法的反映。家長最好用民主的方式(如聽孩子合理的建議、給孩子講道理、參與孩子的活動等)去教育孩子。

密碼62:培養男孩團結協作的精神

團結協作是指一種團結一致、互幫互助,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堅持奮鬥到底的精神。目前,不少孩子都存在著一意孤行,缺乏團隊精神的現象。現在好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小就養尊處優,獨來獨往,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不懂得團結別人,更不會和別人協作。

而當今的社會是講求合作的社會,是講求團隊精神的社會。不懂得和別人團結協作,隻能被社會淘汰。

有這樣一則寓言,就說明了這個道理。

在一個廣闊茂密的森林裏,生活著一群強大的獅子。獅群中有一隻最高大的獅子。它特別妄自尊大,因此不受大家的喜歡,也沒有被推舉為獅王。大家捕獵時,它常常自己跑得遠遠的,自己捕獵,自己享用。

森林附近的大草原上,還生活著一群獵狗。它們雖然很弱小,但是由於獅子不屑於捕捉它們,倒也顯得十分安全。隻是,永遠以獅子的殘羹剩飯來維持生計,它們真有些不甘心。

一次,獅群中那頭最高大的獅子又獨自去捕獵。“奇怪,周圍怎麼什麼都沒有了呢?”它正在詫異,早已注意它好久的獵狗群悄悄地從後麵包抄上來,團結在一起打敗並吃掉了它。

寓言中的這頭獅子沒有團結協作的精神,所以被講求團結協作精神的獵狗吃掉了,可見團結協作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

動物世界中,力量非常渺小的動物非常多,它們之所以能夠生存下來,就是因為它們講求團結協作的精神。這其中的佼佼者當數飛越太平洋的一種候鳥了。

這種候鳥,為了更好地生存,它們每年都要飛越太平洋。每當它們開始飛越太平洋時,每隻鳥都要銜著一截樹枝。累了,它們就把樹枝扔到水麵,這樣它們就可以停在浮在水麵上的樹枝稍稍休息而不至於累壞。

一天傍晚,飛了一天的鳥兒們好累,於是紛紛把嘴裏的樹枝扔到水麵,停在水麵上休息。突然,水底出現了一條鯊魚,由於鳥兒們的倒影像一群魚,所以它慢慢遊近鳥群,向它們發起了攻擊。鳥兒們紛紛飛起,雖然它們安然無恙,可是由於鯊魚的搗亂,鳥群沒有來得及抓起水麵的樹枝,漂在水麵上的樹枝被衝散了,有的也被鯊魚咬斷了。

鳥群把水麵上的樹枝尋找回來,可是數目並不夠,有的小鳥沒有樹枝,沒有樹枝就等於不能體息,這樣的話根本飛不過太平洋。於是它們有的把兩個樹枝拚在一起來承受三隻鳥的重量,有的就兩隻鳥輪流用一截樹枝休息。

最後,這群鳥兒全部跨越了太平洋。

鳥兒們雖然沒有很強的力量,但是它們成功地飛越了太平洋,這就是團結協作的結果。

動物都能夠做到團結協作,更何況是我們人呢?所以培養孩子,就要培養孩子團結協作的精神。

對孩子進行團結協作教育的培養,家長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樹立孩子正確的競爭意識

在當今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形勢下,要教育孩子樹立永爭第一的意識,讓每個小朋友都用較高的標準要求自己。但同時也要讓孩子明白,一定要用正當的手段去爭奪第一,更要有正確的心態。

2.在遊戲中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

遊戲可以說是孩子的重要課目,它是一種對社會活動的模仿,深受孩子們的喜愛,因而也就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在遊戲中,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應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團結協作的精神。比如,將孩子分成幾個小組,選擇需要互助合作才能完成的遊戲讓孩子比賽,賽完後分析獲勝和失敗的原因,讓孩子知道隻有和夥伴們團結協作,才能取得比賽的勝利。

3.表揚鼓勵法

這一方法能促進全組孩子在練習中的鬥誌,振奮精神,在心理上達到良好的狀態而投入到學習中。即使孩子勉強完成動作,全組也要充分肯定,同時讓學生用掌聲或言語激勵同伴頑強拚搏,堅持到底。還可以表揚一部分孩子的勇敢,表揚一個小組的齊心協力等,以幫助孩子正確認識自己在各項活動中的位置,逐步形成不甘落後、力爭上遊的積極心態。

4.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

要想具有團隊精神,愛心、責任心以及合群意識是必備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培養孩子的這些綜合素質。比如在幼兒園,在吃飯、睡覺時要讓孩子互相幫助,值日生要負責任,對有困難的小朋友要有同情心並給予幫助。對於孤僻的兒童,首先要消除他和其他孩子的疏遠感,使之真正參與到孩子們中間去,然後才有可能進一步培養他的團隊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