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孩子比較衝動,實驗者走後就迫不及待地拿走了糖果。有些孩子能夠等到實驗者回來,盡管等待的時間非常漫長。這些孩子用盡各種方法讓自己撐下去:有的閉上眼睛,避免看見十分誘人的糖果;有的將腦袋埋入手臂之中,自言自語、唱歌、玩弄自己的手腳,甚至讓自己努力睡著。20分鍾以後,實驗者回到房間,堅持到最後的孩子又得到一塊軟糖。實驗後,研究者進行了長達14年的追蹤調查。

結果發現,兩種孩子在情緒與社會性方麵的差異表現得非常顯著。自製力強的孩子社會適應能力較強,較為自信,人際關係較好,也較能麵對挫折。在壓力麵前,不易崩潰、退卻、緊張或亂了方寸,能夠積極迎接挑戰,不輕言放棄。在追求目標時,也能和麵對糖果時一樣壓抑立即得到滿足的衝動。衝動型的孩子卻約有三分之一缺乏這種特質,並且表現出一些負麵特征,例如,怯於與人接觸,固執而優柔寡斷,容易因挫折而喪失鬥誌,認為自己是壞孩子,遇到壓力容易退縮或者驚惶失措,容易懷疑別人以及對別人感到不滿,容易嫉妒或羨慕別人,因易怒常與人爭鬥,而且和小時候一樣,不易壓製立即得到滿足的衝動。

研究者在這些孩子中學畢業時又進行了一次評估,結果發現當時能夠耐心等待的孩子在校表現更為優異。這些孩子學習能力較好,無論是語言表達、邏輯推理、專注、製定並實踐計劃、學習動機都比較好。

而且,這些孩子的入學考試成績普遍較高,耐心等待的孩子比迫不及待取走糖果的孩子的平均成績多出200多分。

當然,小小的糖果試驗並不能預測孩子未來的能力和成就,人的能力和成就要受很多因素的影響。糖果試驗隻是反映了人在童年時期的行為,會隨著成長慢慢演變為他在方方麵麵的情感和社會能力的一部分。人在一生中,各種大大小小的成就都取決於抑製衝動、抵製誘惑的能力。

有這樣一則笑話:有個小和尚初次下山,老和尚生怕小和尚受到女色的誘惑,就欺騙小和尚說女人是老虎,可是小和尚一下山,遇到女人就怦然心動,心想:“世上竟然有如此嫵媚的‘老虎’!”結果,他反而成了“老虎”的俘虜。所以,要抗拒誘惑,就應當引導孩子認清誘惑,正視誘惑。

讓男孩學會抵製誘惑,家長首先要學會反思。“子不教,父之過”,孩子出了問題,應該從家長身上反思原因。家長大部分時間都用於工作、家務和娛樂,很少花時間與兒子耐心溝通。孩子基本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滿足,自然會尋求替代品,於是電視、電腦成了男孩的精神麻醉劑。有些家長自己不和兒子交流,也不鼓勵兒子交友,不引導兒子參加一些有益的體育活動,雖然給兒子報名參加各種培訓班,也完全是功利的。男孩的精神需要仍然得不到滿足,充沛的精力得不到發泄,就會被各種誘惑吸引,一不留神掉進各種誘惑的陷阱。所以,培養男孩抵製誘惑的能力,就要從家長自身改造做起。

1.家長要放下架子,與兒子交朋友

文化傳媒的普及,明星製造業的繁榮,引發了“追星”熱潮,很多男孩因迷戀明星而癡狂,以至於耽誤了學業、耗費了家中的錢財、出現了心理問題,甚至有人上演了輕生的悲劇……兒子在“追星熱”中喪失理智,家長應冷靜處理。與孩子多溝通,由兒子喜愛的明星談起,和兒子一起討論理想、未來等,增進相互之間的了解和理解,幫助男孩得到更健康的成長。

2.訂立雙方共同遵守的親子協議

父母與孩子相互監督,在互相約束的過程中讓男孩形成自我管理能力。就雙方的學習、生活、勞動,包括看電視、上網等易上癮的娛樂活動訂立協議,對時間、地點、形式等予以規範化。協議生效後,雙方都要嚴格執行,違反規定將受到相應的懲罰。注意目標不要太高,雙方承諾的條件要具有可操作性,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目標由小到大,實現起來要由易到難,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決定。這種訂立協議的方式,充分體現了孩子與家長的平等地位,男孩的個性得到充分認可,容易激發他們的內在要求和自覺行動,幫助他們提高自我約束意識、自我管理能力,使他們更好地適應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

3.多幫助孩子正確地結交朋友

有些家長害怕孩子在交往中受到傷害,就限製兒子的交往與交際,卻沒注意到孩子的孤獨,而孤獨正是男孩容易受到外在不良因素誘惑的原因之一。所以,家長應該在理解孩子的基礎上,鼓勵、引導男孩交朋友,交好的朋友。

4.為男孩鼓勁,努力提高兒子的學習能力

學習成績對於一個學生來說還是很重要的,好成績會帶來更好的成績,從而步入一個良性循環;相反,挫敗感會使新的失敗接踵而來,從而步入一個惡性循環。因成績差孩子會產生厭學心理,破罐子破摔,再加上過剩的精力,必然把男孩推向一些不良嗜好,步入種種誘惑的陷阱。所以,家長要幫助男孩樹立必勝的信念,增強他們提高學習成績的信心,通過各種方法幫助他們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成績。

密碼67:教給男孩一些省錢的技巧

伊麗莎白?多納迪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省錢夏令營”的創始人之一,該夏令營是一個非贏利組織,麵向少年,每人收費279美元,教授一個短期的理財課程,教育孩子們掌握“財富”背後的規則,包括製定預算、了解利率以及為退休後存錢,聽取白手起家者講述他們的成功經曆等等。

7月中旬,我國一個理財夏令營在杭州悄悄啟動,7天時間,收費3500元。記者探班這家理財培訓機構發現,參加這個夏令營的孩子,家長不是企業主,就是銀行高管,或是律師,有不少孩子是“富二代”,家長希望他們能夠早點學習理財,以後能繼承家業。

家住蕭山的周先生的兒子今年10歲,參加了這個夏令營。周先生說,“以前兒子隻會伸手要錢,拿到錢也不當錢,覺得它們跟白紙一樣,花錢一點不心疼。”“現在,兒子對錢的態度180度大轉彎,看得很緊,前兩天搬家還主動幫忙,希望能多‘賺’點零花錢,問他做什麼用,他回答說以後要‘攢’錢買座小島、買好車。”周先生覺得,有這個效果,花再多錢他也願意。

夏令營的老師介紹說,他們一開始會分給每個孩子一筆原始基金,然後,孩子們分成幾組,開始一個個投資或從事理財項目。在一個“做個賺錢的小老板”項目裏,孩子們需要自己“出資”買“原材料”,然後進行“加工”或“包裝”,最後的“成品”需要賣出去,價格不能低於限定的“最低價”,而且必須在限定時間內賣出去。在這個遊戲裏,不少孩子最後破產了。最慘的一組孩子,沒資金就拿鞋子跟老師做抵押借錢,結果又輸了,最後一個個把鞋子脫掉,光著腳挺了一下午。

近來,由於全球金融海嘯的影響,不少家庭投資失利、收入減少,以至於不得不緊縮家庭財政開支,節約度日。一部分家長會將家庭經濟狀況告知孩子,並由此對孩子提出節約的要求。但而對家長的教育,大部分孩子卻表現出漠不關心、似懂非懂的狀態。

不少孩子平時連家裏的經濟狀況都不怎麼關心,更何況全球經濟大環境了,因此希望借此金融海嘯的機會教育孩子認識經濟環境、養成勤儉節約習慣的家長不在少數。一些家長的看法很有代表性,也有家長承認,雖然之前也教育孩子勤儉節約,但平時對孩子亂花錢也並不嚴格管製。不過,在目前的經濟狀況下,家長們普遍都有危機感,因此認為很有必要重新向孩子強調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意識,趁機給你的兒子上了堂經濟課:

1.培養孩子合理科學的消費觀

孩子亂花錢常讓家長們感到很頭疼,而在金融海嘯的影響下,除了讓孩子樹立節約意識之外,養成合理科學的消費觀更為實際。要孩子懂得科學合理的消費,就要讓他們首先學會花錢,建議家長們根據孩子年齡大小、實際用途定時定量給孩子零花錢,比如每天給一次,或是一周給一次,但要求孩子不能將零花錢都用於購買零食、垃圾食品上,一旦犯錯誤時,就會扣零用錢。家長一定要過問孩子的錢都花在什麼地方,可要求孩子記賬,並進行監管,用得不當,應當及時給孩子進行提醒。

此外,還可以采用“存錢激勵法”,如果孩子能把錢存起來,便繼續給零花錢,如果發現孩子一下子把零花錢都花光了,就減少給孩子的零花錢,這樣一來,會促使孩子在花錢之前多想想,這個錢究竟花得值不值得。

2.讓孩子簡單認清大經濟和小經濟

據說在比利時,學校從小學起就開設了專門課程,教孩子了解經濟知識,比如教孩子了解什麼是勞動報酬、如何區別各種商品及其價格等。雖然目前中國學校較少有相關課程,但從家庭教育中卻可以幫孩子補上這一課。教育專家建議,父母應當利用這次金融海嘯的機會,教孩子認識什麼是金融海嘯以及其對家庭帶來的影響,也就是認識大經濟與小經濟的關係,從而增強孩子的金錢意識,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建議家長平時讓孩子多看新聞,多讀報紙,雖然孩子年紀小,還不明白太深奧的經濟關係,但通過家長深入淺出的講述,從而促使孩子開始主動關心經濟,了解大經濟的變化對家庭帶來的影響,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明白金錢來之不易,家長賺錢辛苦,應當好好珍惜的道理。

3.讓孩子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

通過此次金融海嘯,家長們應當讓孩子樹立“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意識,幫助孩子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早教專家認為,“不當家,不知道柴米油鹽貴”,因此父母要多讓孩子深入生活、了解生活、體驗生活,從而明白如何更珍惜生活,珍惜付出後得來的成果。建議家長可以在節假日幫孩子創造參加勞動服務的機會,比如讓孩子幫忙做家事,可以付給孩子一定的酬勞,目的在於讓孩子明白金錢來之不易,它是經過艱辛的汗水換來的,從而培養孩子養成自力更生的好習慣。

此外,在家裏家長也要注意言傳身教,自己先為孩子樹立節約的好榜樣,不該浪費的,小到一張紙、一滴水也不能浪費。不僅如此,家長們還要做到對孩子的要求不盲目答應,合理的才給予滿足,不合理的一定不遷就,要跟孩子講道理,不要因為孩子一鬧,家長就妥協。

密碼68:讓男孩知道想花錢必須自己掙

男孩要學會理財。首先必須有金錢觀念。現在大多數的孩子衣食無憂,往往不用考慮家庭的經濟狀況,而向父母要零花錢在孩子眼中也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然而,父母要想讓孩子得到良好的理財教育,就應從小讓孩子懂得“要花錢,自己掙”的道理。

隨著中國經濟水平的逐漸提高,每個孩子手中的零用錢也漸漸富餘。孩子的零花錢來得輕而易舉,花得大手大腳,全然不知家長賺錢的辛苦。其實,父母手裏的錢也是通過付出勞動和汗水得到的報酬,每個人想要得到什麼,都必須有一定的付出。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可以鼓勵孩子自己掙零花錢。通過這種方式,讓孩子知道賺錢的辛苦,改變亂花錢的習慣,學會控製自己的消費行為。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是聞名全球的富豪,按人們的想象,在這樣人家生活的“小太陽”肯定是享盡榮華,無所不有,但事實恰恰相反。

老洛克菲勒對其子女就管教甚嚴。小洛克菲勒繼承了這一點,他的6個子女,並沒有享受過過於奢華的富裕生活,他們沒有遊泳池,沒有網球場,沒有棒球場。在洛家莊園裏,所有的孩子們都穿著普通的服裝,玩耍著自己製作的各種玩具。

為什麼會這樣?用小洛克菲勒的話說:“為了不出敗家子”。因此,他對孩子進行“平民化”教育。他規定:零用錢因年齡而異,10歲之前每周三角,10歲之後每周一元,12歲以上每周兩元。每周發放一次。孩子們所用零花錢,需要有詳細記錄。如果是不正當開支,在下周發零花錢時要予以適當扣除。洛氏認為:這是教育孩子力求節約,避免浪費。

小洛克菲勒還積極地鼓勵孩子們參加家務勞動,以此來獲得額外的補貼。比如:逮到走廊上的蒼蠅每一百隻一角,捉住閣樓上的耗子每次五分。背柴火、垛柴火和拔草每小時可得若幹,等等。當時9歲的二兒子納爾遜(後來的副總裁)和7歲的三兒子勞倫斯(後來的新工業巨子)就主動地承包了全家的擦皮鞋活兒。皮鞋每雙五分,長筒靴每雙一角。

平時,小洛克菲勒會帶頭補衣服給孩子們看。他還要求孩子開墾菜園,種菜種瓜,除滿足自家需要外,還賣給附近的食品雜貨店。納爾遜和勞倫斯當時就合夥飼養過一批家兔,賣給了醫療所供科研使用。

小洛克菲勒為使子女不飽食終日,揮霍無度,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造成物資短缺,而自身又完全可以食精膾細的時候,他要求全家和千萬平民一樣轉為戰時的經濟狀態:食糖限量,麵包限額,戒吃牛肉,甚至不許子女外出遊樂。這種嚴格的平民化的生活與觀念的訓教,逐步養成了子女們崇尚節儉、反對奢華的優良品格。

小兒子戴維(後來的大通國民銀行總裁)在讀大學時,就曾回憶道:“從我們最初的歲月起,父親就教我們不要把食物吃剩在盤中,不用燈時不能將燈亮著,不能隨便地亂花錢……這是令人憎惡的浪費和懶惰。”

洛克菲勒富甲天下,卻舍不得給孩子太多錢,對於孩子的零花錢,不但根據年齡製定了不同的標準,還鼓勵孩子依靠工作賺錢。中國的父母可能會認為洛克菲勒對自己的孩子太苛刻了,事實卻並不是這樣的。他鼓勵孩子們工作,是為了讓孩子積累寶貴的人生經驗,讓孩子體會到父母賺錢的辛苦,讓孩子明白隻有付出才會有收獲。孩子通過勞動賺錢,不但產生一種成就感和自立感,也為將來獨立開創事業積蓄了知識和力量。

實際上,讓男孩自己掙零花錢並不難。生活中有很多機會可以幫助家長鍛煉男孩的能力,父母應該幫助男孩發現掙錢的機會,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果能夠給孩子相應的報酬,那麼他們會更加樂意。

有時候,隻要有一些正確的“引導”,男孩就能進入“工作”的角色。有個日本男孩家境很好,可父母給他的零花錢並不多。父母對他要求很嚴格,常常告訴他賺錢要靠自己勞動。盡管他總是盡力地去幹一些家務活,但是收獲的零花錢還是很少。有一天,孩子就對媽媽說:“我的零花錢實在太少了,怎麼才能多一些?”媽媽笑著說:“我們家裏有一些廢飲料瓶,你可以存起來賣啊。”男孩不由地眼前一亮。從此以後,男孩常常會利用空閑的時間去收集廢棄的飲料瓶,並學會了計算差價,

有時他甚至會去鄰居家上門收購。

很多父母對此不以為然,認為家裏並不缺少這點錢,沒必要讓孩子幹這種“沒麵子”的工作。其實,讓孩子掙錢並不是主要的目的,讓孩子掌握生存的法則和財富積累的方法,才是教育的目的所在。父母應該培育男孩賺錢的想法,為孩子的一生播下“財富”的種子。

美國孩子經常從父母那裏聽到的口號是:“要花錢,自己掙!”許多兒童通過修剪草皮或照看小孩等工作掙錢,不僅有了勞動的體驗,而且對金錢的價值也理解得更深了一些。

中國並不缺口號,“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意義絕不遜色於美國的“要花錢,自己掙”。但是,中國父母們所缺乏的,往往是實施這些口號的勇氣。

1.引導小男子漢樹立“要花錢,自己掙”的思想意識

一位爸爸在他的教子日記裏介紹了這樣一種教育孩子自己賺錢的好方法:

兒子自從上幼兒園大班就開始向我要錢,“我想要5角錢去買棒棒糖”、“我想買水彩筆,給我兩元錢”……每天都要錢,有一天我不耐煩了,一本正經地對他說:“想要錢,自己來掙。”

“可是,我不會呀。”這小家夥還很委屈。

“你可以幫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呀,比如倒垃圾、掃地、擦桌子,這些都可以掙到錢。”

“這樣也可以呀?太好了。”兒子對這種新鮮的協議很感興趣。

可是,有一天,兒子又對我說:“爸爸,我幹了半天,累得腰酸背痛才得到兩元錢,怎麼樣才能少出力多掙錢呢?”

我想了想,告訴他:“你可以用腦力賺錢,隻要你給家裏提一個好的建議並被采用,就給你體力勞動3倍的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