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那些更需要把內心情感發泄出來的男孩來說,與他談心是很好的一種策略。但很多家長永遠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甚至連與孩子談心都采取高壓政策。
一位男孩曾苦惱地說:“每次與媽媽之間有矛盾時,媽媽最愛說的一句話就是:‘你以為你很了不起嗎?你以為你的學習成績很好嗎?’每當聽到這句話時。我都覺得受不了。”
是的,如果父母一直用這樣的姿態對待這些不善表達的男孩,不要說與他談心,甚至連最基本的溝通都達不到。這樣,對男孩心靈的健康成長、對親子關係,都會有很大的影響。
也許在家長的眼中,孩子無論長多大,他永遠都是小孩子。但很多孩子,尤其是男孩,在十幾歲甚至更早的時候就願意父母把他當作大人來看。其實。這時的家長完全可以用成人的談話方式與他討論問題。
而不是采用“家長式”的談話方式。
一個教育學家問一個與爸爸相處很好的男孩:“你最喜歡你父親的什麼地方?”男孩馬上回答:“風趣甚至瘋狂、沒有架子,就像我的朋友、夥伴,讓我有許多話都願意和他說。”
由此可見,父母要想走進男孩的內心世界,想與男孩輕鬆愉快地談心,必須先把自己的姿態擺正。
父母都有這樣一種觀點:與男孩交流不如與女孩交流簡單,與男孩談心更會難上加難。其實,家長不必有這樣的畏難心理,隻要你擺正自己的姿態,再掌握好與男孩談心的時機。讓男孩說出他的心裏話並沒有那麼難。
1.讓男孩放下戒備心理
父母與男孩聊天、談心時,男孩常常會有很強的防禦戒備心態。因此,這就要求父母采取措施讓男孩把戒備心理放下,談心才能起到成效。
如果父母用“我們來談談吧”作為與男孩談心的開端,這會使男孩想:“又來給我上政治課了。”如果父母用這樣的態度教育男孩:“你真是個糊塗蟲”、“看我怎麼來教育你”……這樣,男孩隻能層層設防了。
因此,當男孩與父母的對立情緒較大時,父母可采取“冷處理”的方法,暫時延緩談話,或者采用“曲線交談”的方法,從另外的事人手。這樣才能使男孩放下戒備心理,談心才能更為順利地進行。
另外,引導男孩說出心裏話,父母要有足夠的耐心。所謂欲速則不達,操之過急反而會使男孩感覺父母想控製他,因而對父母敬而遠之,同樣也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2.把握與男孩談心的時機
談心不同於普通的談話。它往往需要孩子認真傾聽。並仔細理解父母的話,努力做到父母提到的要求及希望的結果。因此,當男孩正專注地做作業或做遊戲時,家長不要和他去談心。這樣往往會使男孩產生厭煩的心理,即使在家長的要求下,男孩坐下來聽家長說話。但他的心思也根本不在父母身上。所以,父母把握好與男孩談心的時機,談心才會更有效。
那麼,父母與男孩談心的良好時機有哪些呢?
一般來說,家長會之後是孩子最急於和父母談話的時候,家長抓住這個機會,可以了解男孩的很多情況。
一位五年級的小男孩,平時對自己的學習不夠重視,期中考試成績很差。家長會後,他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等待媽媽的訓話。但媽媽回來後,並沒有大聲訓斥他,而是很親切地對他說:“家長會上我感到很難為情,可能是我平時對你關心太少了。媽媽隻希望你找出失敗的原因,期末考試為我爭一口氣。”
男孩聽了媽媽的這些話,有點受寵若驚,他向媽媽坦誠地彙報了自己懶惰、貪玩的行為,並表示今後一定要改正這些壞習慣,把學習成績趕上去。
除此之外,父母與男孩談心的時機一般還有:
當男孩遇到困難時;當男孩取得成績時;當男孩遭遇失敗時;當男孩表現出不良行為時;當男孩心情不錯時。
3.當男孩有不良行為時與他談心
隨著男孩的成長,他可能會出現很多不良的行為,如任性、自私、嫉妒、自卑等。當男孩的這些不良習慣初露端倪時,父母及時地與他談心,不僅有利於他很快地改正這些壞毛病,還可以使親子關係更加深入。
一位媽媽送正上小學的兒子上學。在路上,媽媽不小心踩到了男孩剛穿上的新鞋。男孩馬上就不樂意了,照著媽媽的小腿就是一小腳丫,媽媽的褲子上馬上就呈現出一個小腳丫的痕跡。媽媽很生氣,照著兒子的小屁股就啪啪打了幾下。男孩很委屈,站在路邊哭了起來。媽媽沒理他。自己朝前走。
打完兒子之後,媽媽馬上又後悔了,怕兒子因為這幾巴掌一天都不能學習。於是,她又走回去,領著男孩慢慢朝前走,邊走邊聊。
“你在學校也是這樣對待同學的嗎?”媽媽的語氣還有點生氣。
“不是,這是我的新鞋子,第一天穿就被你踩得上麵都是泥巴。”男孩很委屈地說。
“那你也不能踢媽媽呀。這樣的孩子是好孩子嗎?”
男孩低著頭不說話了。
“當然,也是媽媽不對,不應該打你,媽媽跟你說對不起。”媽媽的語氣有點緩和,“但我問你,要是有同學不小心踩到你,你會踢他嗎?”
“不會。”
“那你會怎麼辦?”
“告訴老師。”
“然後呢?”
“讓他對我說‘對不起’。”
“再然後呢?”
“再然後我就說‘沒關係…
媽媽被可愛的兒子逗樂了,笑著問他:“要是他不向你說‘對不起’,你怎麼辦?”
男孩不知道怎麼回答了。
媽媽替他回答了:“要是同學沒有向你說‘對不起’,你衝他笑笑,他會覺得很不好意思,而且會很佩服你。你信嗎?不信你下次就試試。”
父母在與男孩談心時,千萬不可喋喋不休地給他們講大道理,這樣隻會使他們很厭煩,從而更聽不進你的話。上麵事件中的媽媽是明智的。她沒有給兒子講很多大道理,告訴兒子做人要寬容,而隻是讓兒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巧妙地告訴了他,下次再遇到這種情況該怎麼辦。所以。即使這個男孩沒有從心裏服媽媽,但下次再遇到這種情況。他一定會試一試媽媽說的那種辦法。當他嚐到寬容別人給自己帶來的快樂時,他會自覺不自覺地把寬容當作自己做人的原則。
密碼92:重視與男孩的非語言溝通
男孩與女孩相比,他們不善言辭,而且對語言的敏感度也沒有女孩高。因此,父母在與男孩溝通時,非語言往往更能打動男孩。比如,當男孩取得成績了,父母拍拍他肩膀表揚他,比純粹的語言表揚效果要好很多:當男孩犯了錯誤時,父母批評的眼神比批評的語言更能觸動他……
語言學家艾伯特。梅瑞賓的研究表明,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高達93%是通過非語言溝通進行的,隻有7%是通過語言溝通進行的。而在非語言溝通中,有55%是通過麵部表情、形體姿態和手勢等肢體語言進行的,隻有38%,是通過音調的高低進行的。
因此,艾伯特?梅瑞賓提出了一個著名溝通公式:溝通的總效果=7%的語言+38%的音調+55%的麵部表情。
由此可見,非語言信息在溝通過程中是多麼重要。
那麼,對於教育孩子來說,什麼是非語言溝通呢?兒童心理學家表示,非語言溝通是指運用恰當的目光、聲調、動作等來與子女進行溝通。如對孩子表示喜歡、讚許時,可撫摩孩子的頭,拍拍孩子的肩,點頭微笑,挑起大拇指等;對孩子不滿時沉默地向他直視一眼,或麵部嚴肅等都屬於與孩子的非語言溝通。
現在有很多家長常常忽視與男孩之間的非語言溝通,他們隻顧一味說教,有些調皮的男孩甚至稱自己的父母為“嘮叨老爸”、“嘮叨老媽”。也有的父母運用非語言信息不當,如經常對男孩發脾氣、拍桌子、摔東西等,因而阻礙了親子間的溝通,破壞了親子關係。
對於不善言辭的男孩來說,非語言溝通更為重要。尤其是在具體的環境中,非語言溝通往往表達了特定的含義。
如,男孩做出了自認為很自豪的事情,很希望得到父母的認可,這時,如果父母單純用語言與孩子溝通,告訴孩子:“兒子,你真棒,我們因為你而驕傲!”孩子也會很高興,但是這種高興勁也許沒過多久就忘了;但如果父母運用非語言與孩子溝通,微笑地走到孩子麵前,分別給他一個擁抱,然後再告訴孩子:“兒子,我們因為你而驕傲。”這樣,男孩也許永遠也不會忘記父母對他的賞識和鼓勵。
再比如,當父母發現年幼的兒子正在躍躍欲試地想爬上階梯的時候,他們用微笑的眼神看著孩子,同時在安全範圍內不去幫助他,讓他自己登上去。當男孩登上那個階梯後,父母再對孩子笑笑,這時,男孩就會在父母的微笑中讀到鼓勵和支持。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多用一些非語言的方式與男孩進行情感交流。
1.用微笑和點頭肯定你的男孩
一個5歲的小男孩正在餐桌上吃飯,他很想自己夾菜,於是他拿起筷子,用征求的眼光望著媽媽。這時,媽媽微笑著向孩子點了點頭,小男孩高興地夾了一口菜,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
點頭給予男孩的是一種認可和鼓勵。當男孩取得成績之後,父母可以用點頭鼓勵、稱讚孩子,這樣,男孩就會充滿信心,並會努力做到更好。
2.兒子遇到困難時,拍拍他的肩膀
家長拍拍男孩的肩膀,是表示對男孩的肯定和鼓勵。尤其是男孩遇到困難時,父母拍拍他的肩膀,不僅能夠使他對家長產生一種信任,還會給予他無窮的勇氣和力量,讓他去戰勝困難。無論男孩是高興還是傷心、是興奮還是沮喪,父母拍拍他的肩膀,都能拉近與他之間的距離。
3.讓擁抱陪兒子長大
心理學研究表現,人都有一定程度的“皮膚饑餓感”,在父母與孩子的眾多接觸中。以抱著孩子和摟著孩子的肩膀最能使孩子產生強烈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位母親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堅持每天擁抱孩子三次,現在她的孩子上六年級了。從來沒有和媽媽鬧過矛盾。
早上,當孩子醒來時,這位媽媽會張開雙臂抱抱孩子,並親切地對他說:“親愛的兒子,你是如此招人喜歡,新的一天到來了,讓媽媽抱抱吧!”
孩子放學回家,媽媽會放下手中的家務,抱抱孩子,並熱情地對他說:“今天又學習了一天,告訴媽媽,你今天學到了什麼呀?”
晚上睡覺以前,這位媽媽會溫柔地抱抱孩子,並對他說:“來,讓媽媽的擁抱陪你入睡!”
在父母的擁抱中長大的男孩,因為能夠時刻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所以他與父母的感情一般都很好。另外,能夠經常得到父母擁抱的男孩心理是健康的。他們總會以自信、樂觀的態度去麵對生活的一切。
4.用眼神教育犯錯誤的男孩
調皮的小男孩經常會犯錯誤。因此,父母對於犯了錯誤的男孩總是不免要斥責幾句。實際上,教育方式並不隻有批評、責罵,其他的方式也會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比如在男孩犯錯誤的時候,如果父母能夠用眼神來“教育”他,相信教育的效果會更好。
一個7歲的男孩想把自己的杯子洗一洗。但他卻不小心把杯子打碎了。
爸爸聽到響聲。快速地走進廚房。
男孩馬上向爸爸解釋:“爸爸,我不小心……”
爸爸用眼睛看了看孩子,有點責備,但更多的是關愛:“小心點兒,沒有傷到手吧?”看到兒子沒事。爸爸又去忙他的事情了。
這個小男孩在日記裏這樣寫道:“我永遠也不會忘記爸爸寬容的眼神。以後不管再做什麼事情,我一定要小心謹慎,不再粗心大意了。”
教育的最佳效果是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懂得如何避免錯誤,而不僅僅是批評孩子,讓孩子心裏難過。上麵事例中男孩的爸爸用眼神進行教育,便很輕易地達到了教育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