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若想把握住人生的航向,做自己的主人,必須具有堅持不懈的精神。所以,父母要從小教育孩子養成堅持不懈的精神,具體方法如下:
1.鼓勵孩子大膽嚐試
父母應當從孩子小的時候就給他一定的空間,讓他大膽嚐試,並允許他在嚐試中犯錯誤來獲得經驗。父母在鼓勵孩子大膽嚐試的時候要注意。把焦點放在嚐試的過程和孩子付出的努力上,不要過分強求一個完美的結果。同時,父母要經常表揚孩子,讓他有機會認識自己的優點和長處,這樣,孩子遇到挫折時,就不會一蹶不振,輕易放棄了。
2、告訴孩子堅持下去
有些事情常常開始比較順利,做得很好,但後來遇到困難了,可能就很難達到預期的目標。在這種情況下,父母要鼓勵孩子千萬不可輕易放棄、半途而廢。一方麵,因為堅持的過程,也許能夠使事情朝好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麵,即使結果仍不理想,努力把這件事情做完依然是一種成功,而且,人的意誌力也能得到磨煉。
密碼96:讓男孩學會正視失敗
歌德曾說過:“流水在碰到抵觸的地方,才把它的活力解放,人生就像洪水奔流,如果不碰到暗礁與島嶼,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失敗是人生中必定要經曆的事情,所以每個人都無法避免,所以,每一次麵對失敗的時候,我們隻有學會正視它,才會克服它,進而戰勝它。
同樣,男孩在成長的道路上也會遇到種種的困難,也會經曆無數次的失敗。其實,很多男孩也並不像他們所表現出來的那樣堅強,當他們遭遇挫折和失敗的時候,往往表現得很脆弱。一次失敗很可能讓男孩變得自卑,變得更在意別人的看法,甚至別人一個表情都可以讓他們聯想到很多不利於自己的事情,而且他們一旦在心裏形成對自己負麵的評價,就會喪失努力的信心。這時父母需要做的是讓男孩學會麵對失敗,用理性的態度對待失敗。
日本有一位經理人,他每天都把高興的事情記錄下來,而且要求他的下屬每周向他彙報快樂的事情,並把它命名為“快樂例會”,這位老總就是日本最大的零售集團“八佰伴”公司的總裁和田一夫。
在和田一夫72歲的時候,他的企業在一夜之間跌入穀底,多數人都以為他會心灰意冷,但這樣的打擊並沒有把這位老人壓垮。他和幾個年輕人合作,開辦了一家網絡谘詢公司。麵對新的行業,他仍舊自信、積極,在他和夥伴的努力下,他們的生意紅紅火火。當時有記者問和田一夫:“您為什麼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反敗為勝,東山再起呢?”和田一夫回答道:“因為即使失敗了,我也會笑著麵對。”
要去除男孩麵對失敗的畏懼心理,先要知道引發其畏懼的原因。男孩害怕失敗的原因首先是不自信;其次是以往犯錯誤的經曆,這對男孩的影響很大,有時即使父母不會記得男孩以往犯錯誤的經曆,男孩也很難原諒自己曾經犯下的錯誤。有些事雖然已經過去很長時間。卻給他們的心靈蒙上了陰影,他們想重新塑造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卻又害怕自己的經曆被別人提起。
由於遭遇失敗而自卑的男孩會對自己有過低的評價,因為害怕自己的缺點再次暴露在別人的麵前,他們通常會選擇遠離人群,孤立自己,而這樣逃避的態度,隻會讓他們的自卑越來越嚴重。他們極在意別人的目光,這樣往往使他們意誌薄弱,喪失自我。男孩隻有學會正視自己的失敗,才能保持旺盛鬥誌,使自己變得強大,而失敗後的自我封閉隻會限製男孩的潛能,阻礙男孩能力的發揮。
美國心理學教授曾對此做過深入的研究,他提出三種模式的心態會造成人們的無助感,使人們失去奮鬥的信念。第一種是把一時的失敗看作永遠揮之不去的陰影,這無疑是在時間上將痛苦延長,使自己身陷其中不能自拔;第二種是因為某一方麵的失敗,就認為自己在其他方麵也不會成功,這其實是把困難無限地擴大了,這會將自己束縛在失敗的陰影裏而看不到未來的希望;最後一種是認為自己的能力不夠,一味地否定自己,從而削弱了自己的鬥誌,使自己無法振作。
一個人麵對失敗所持的心態往往決定他一生的命運,男孩在生活中常常會遭遇失敗,這是每個人的必經之路。隻有把失敗和挫折看成是成功和勝利的前奏曲,才能在跌倒之後爬起來,滿懷不信心地繼續前進。
對於不會正視失敗的男孩,父母應適時地給予幫助。幫助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1.鼓勵男孩多交朋友
男孩對朋友的渴望很強烈,他們需要朋友對自己的認同,所以父母應該鼓勵男孩多和朋友交流,學會與他人相處,並學習朋友的長處,朋友的鼓勵和支持會讓男孩走出自我封閉的狀態。
2.引導男孩發現自己的優點
父母應告訴男孩,世上沒有完美的人,每個人都有缺點,每個人都會遭遇失敗。失敗往往孕育著成功。在麵對失敗和痛苦時,難免有些失望,但失望不應該成為讓男孩失去鬥誌的理由。男孩不必把自己的優點縮小,也不必把自己的缺點放大。教會男孩接受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正確地評價自己,欣賞自己,才能正視每一次成功和失敗。
密碼97:讓男孩變得愈挫愈勇
人不能屈服於命運,因為人生不會處處盡如人意,人也不可能一直處於順境,生活少不了挫折、失敗和逆境,如果不能從挫折中振作,從失敗中醒來,在逆境中拚搏,那麼就不可能成就未來的精彩。隻有愈挫愈勇的人,才能做到把“不可能”變成“可能”。因此,在生活中,父母應該讓孩子去經曆一些挫折,鍛煉一下他的抗挫能力。
可是,有父母認為,幼小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在挫折麵前會感到痛苦和緊張,產生逃避、退縮心理並沒有什麼可奇怪的。這話沒錯,然而如果一個人小時候不經曆一些磨煉,你又如何確知他未來能夠突然擁有經受挫折的能力呢?事實證明,不讓孩子遭受挫折的觀念是極其錯誤的。
父母不僅不能阻止孩子經曆挫折,相反,還應該支持孩子麵對挫折,甚至製造一些挫折,讓孩子在挫折麵前愈挫愈勇。一個愈挫愈勇的男孩,肯定不懼失敗,能夠迎難而上,創造無限可能。
有個男孩讀五年級了,特別喜歡打羽毛球,經常吹噓他在學校沒有對手。爸爸聽到他自吹自擂,心想:不殺殺他的銳氣,他可能會驕傲。
於是,一天下午放學,爸爸就把兒子叫住了,遞給他一個球拍,說:“我們來打一場。”男孩的爺爺做了裁判。比賽開始,爸爸三下五除二就贏了三局。這時,眼看敗局已定的男孩有些著急了,怕輸的他便耍起了小聰明,時不時使壞犯規,好不容易扳回一局。不過,最終爸爸還是贏了兒子。
當作為裁判的爺爺宣布男孩失敗時,男孩扔下球拍,坐在地上大哭大鬧起來。爺爺連忙過去,把他從地上拉了起來,開始哄他,逗他樂,用最好聽的話維護他的自尊。
男孩的爸爸此時走了過來,摸了摸他的頭說:“雖然爸爸贏了你,可是你敢於和爸爸這樣的大人爭勝負,即使是輸了也輸得光榮啊!”
男孩聽了,停止了哭泣。這時,爸爸又說:“你既然都敢於和爸爸比賽,為什麼不敢繼續挑戰爸爸呢?一次打輸了就哭,這是男子漢嗎?更何況跟高手過招,有利於鍛煉你的球藝,難道你不想成為真正的高手嗎?”
男孩聽完這番話,擦幹了眼淚,看著爸爸的眼睛,說道:“那麼,爸爸,你是否接受我的挑戰呢?”
爸爸微微一笑,說:“當然,盡管放馬過來!”
男孩聽了,一下子就笑了,說:“好,你等著吧,過不了多久,我就不會輸給你了,等我再長大些,刻苦練習打球,向我們學校的教練學習,肯定能超過你的。”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一放學,男孩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後,就去學校打球。他一次又一次地找爸爸比試,當然,也輸了一次又一次,不過,他的心理承受能力不斷增強,已經能夠靜下心來總結經驗,分析自己的弱點了。他的技術也越來越好,後來還拿到了當地中學羽毛球聯賽的冠軍。
在未來成長的道路上,男孩不但要能夠麵對鮮花和掌聲,還要能夠從容麵對來自生活、學習上的挫折和打擊,並不斷想辦法克服,愈挫愈勇。無論麵對多大的困難,隻要男孩有越壓越強的精神,就一定能夠從困境中解脫出來,到達他們心中的終點。
如果一個人認為自己行,他就能夠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倘若他認為自己不行,那才是真的不行,因為他根本沒有勇氣麵對問題,因此也就沒有前進的可能,更不可能創造成功。所以,人生的可能與不可能,不在於外部困難的程度如何,而在於內心的態度如何。
作為男孩的父母,想要孩子把“不可能”變成“可能”,就要鍛煉孩子的抗挫能力,讓他變得勇敢堅強,能夠愈挫愈勇。我們知道清代中興名臣曾國藩,征伐太平軍,曾經屢戰屢敗,但是他憑著一股愈挫愈勇的精神,最終贏得了勝利,笑到了最後。若是你的孩子具備“屢敗屢戰”的品質,那麼獲得成就隻是遲早的事情。
密碼98:在挫折中不放棄希望
挫折是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心理現象,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風順。雖然遇到挫折,每個人都會沮喪,這是難免的,但是這樣做不可太久,必須迅速振作,隻有如此,才能從挫折中看到希望的曙光。要知道,一次失敗不代表次次失敗,一次挫折也並不意味著一切就不可能。在人生旅途上,隻有能夠從挫折中抬起頭的人,才能找到希望,等到最後的勝利。想一想,你的孩子是否有這樣的忍耐力和氣魄?
我們都知道愛迪生的故事,他為了研製白熾燈,先後試用了六千多種材料。光在這一試驗當中,就可以想象他經曆的失敗有多少次。
曾經有一位年輕記者問他:“愛迪生先生,你目前的發明曾失敗過一萬次,你對此有何感想?”愛迪生微笑地回答說:“年輕人,因為你人生的旅程才剛起步,所以我告訴你一個對你未來非常有幫助的啟示。我並沒有失敗過一萬次,隻是發現了一萬種行不通的方法。”
愛迪生號稱發明大王,一生當中經曆的失敗一次又一次,可是他沒有放棄繼續研究,正因為這樣,他才獲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真正的男子漢不會在挫折中沉淪,也不會在失敗麵前低頭,而是在窘境中尋找希望,把挫折和失敗踩在腳下。法國作家巴爾紮克說:“挫折就像一塊石頭,對弱者來說是絆腳石,讓你卻步不前,而對強者來說卻是墊腳石,使你站得更高。”
當孩子遭遇挫折時,父母要教育他不要逃避或退縮,為他點一盞燈,讓他盡快從挫折的陰影中覺醒。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會遭遇一些無法擺脫的困境,那種無助的感覺就像黑暗中孤獨的旅人,需要有人在黑暗中為孩子點一盞燈,引導孩子走出黑暗,走向光明。
一個人受點挫折,尤其是成長早期受一些挫折,很有好處。孩子從小就知道什麼叫“失敗”,長大之後便能正確地看待失敗;孩子從小就在困難中摸爬滾打,長大之後,他才不會懼怕困難;孩子從小便與挫折“較量”,不管結果如何,這種“較量”會讓孩子的思維更活躍、應變更靈活、行動更敏捷……
當然,父母不能一味地把挫折、失敗壓在孩子身上,畢竟個人的承受能力都有限,因此,在孩子麵對挫折的時候,你有必要對他進行開導和鼓勵,讓他看到希望。
有個男孩,學習成績一直都不錯,可是在他考上重點中學之後,他的情緒變得低落起來,學習成績一天不如一天。
他的媽媽看到這個情況,便問他是不是遇到了什麼問題,有什麼心事。他沒有即刻回答,而是反問道:“媽媽,你說,我是不是很笨啊?”
媽媽微笑著說:“怎麼了,為什麼這麼說?”
“我們入學的時候,老師讓大家做了一套智商測試題,結果同學們的分數都很高,我的分數卻很低。”
媽媽摸了摸他的頭,說:“可是考大學不是按智商分,而是按成績來分的,而且智商和能力是不相等的,聰明和笨也不能用智商來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