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課玩轉股票(2)(1 / 3)

不管把雞蛋放在多少個籃子裏,股市都是有風險的,不可能有萬無一失的把握。但是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裏,可以幫助你減少一些風險。

上述五種風險中的前兩種,可以稱之為係統性風險,它們是指對大多數資產都產生影響的風險,隻是每種資產受影響的程度不同而已。例如,中央銀行提高利率對所有的股票價格都會產生影響,股票就會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這種係統性風險是無法消除的。

後三種風險可以稱為非係統性風險,是指對某一種資產產生影響的風險。例如,某上市公司領導出事,導致該公司股票下跌,但對於其他股票並沒有什麼不利影響。由於各資產的非係統性風險是不相關的,因此,通過投資多元化可以消除非係統性風險。

有一個扒手在失手被縛後,警察好奇地問他:“一般人應如何防止扒手帶來的損失?”扒手答道:“不要把你所有的錢都放在一個口袋裏。”

某年,美國有一家銀行因為違規營業以及財務上的問題,被聯邦政府勒令關閉。該公司被接管後,馬上通知所有的存款人前往提款。因為,美國的銀行有10萬元的存款保障。也就是說,銀行倒閉時客戶的存款若在10萬元以內,都不會受到損失。可是,偏偏有許多人,尤其是華人的存款,往往超過10萬元,有的甚至高達百萬美元。結果是如此不幸的下場。畢生積蓄,就這麼化為烏有,損失實在慘重。

投資專家和金融學教授們在不停地強調多元化投資的重要性。因為股票投資本身充滿不確定性,沒有人能保證上市公司和股票價格未來的表現。

好吧,我們都接受了多元化投資的概念,也就是“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但是,該把雞蛋放在多少個籃子裏才能最大化地消除風險呢?這才是最重要的問題。

在《當代投資組合理論和投資分析》這本權威金融學著作中,教授們用統計學的標準差來衡量股價的波動性,以此判定風險的大小。他們通過計算得出結論,持有單隻股票的投資組合的標準差高達49.2%,意味著這個投資組合較市場的平均股價會有上下近100%的巨大波動。但如果將股票數量擴充到20隻,標準差會降到19.2%;更有趣的發現是,如果將股票數量從20隻增加到1000隻,投資組合的風險僅會比持有20隻股票時的風險下降0.8%。所以說,持有20隻股票一般就是最佳的多元化持股數量,可以實現最佳的多元化投資效果。

但是,事實上我們都可以看到這個理論其實更適合資金量巨大、有研究實力保障的機構投資者。對於我們普通的個人投資者而言,同時照顧20隻股票也幾乎是不可能做到的,尤其是這20隻股票還要分散到不同行業、不同特質的股票上,更是難上加難。每一位投資者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和當前的形勢作出自己的判斷和決策。

另外,“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並不僅僅是說你隻能購買不同公司的股票,還有另外許多做法也許你並不知道。一般來說,分散投資風險的做法大致可以有以下幾種。

(1)購買不同的股票。握有幾家公司的股票,比隻盯住一家公司投資,其風險程度可大為減小,收益狀況相對滿意。

(2)分期購買股票。在購買股票的時間上要采取分散投資的方式。因為股票的波動有周期性,時好時壞,若在某一時刻一次性購入太多的同類股票,風險就會增大,很可能因股市不景氣而久無收獲,甚至造成損失。

通常的做法:

(1)平均購買法。即股價下跌,分批買進;股價上漲,分批賣出。這就不至於因一次賣出或買進後股價又呈大幅波動而受損失,同時也可為下一步投資計劃提供充裕時間。

(2)定期購買法。即在正確摸準行情、預測前景的情況下,可采取按季或按月分次購買股票的方法。采用此法,投資者就應堅定信心,不為旁言所動。

(3)不同區域投資法。即購買不同地區的股票,有條件的還可參與國際間的股票投資。比如普通的國內投資者大都僅具備購買A股(人民幣普通股票)的能力,但是如果滿足購買B股(人民幣特種股票)或者H股(注冊在內地,上市在香港的外資股)的條件,那麼便可以對其進行投資。一般而言,各地的股市雖有內在聯係,但各地股價卻又自成體係,分散投資可以在各地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中獲得相對收益,而且也避免了因該地股市震蕩而承擔太大風險。

(4)均衡購買股票。指投資者對市場活躍的股票和相對不活躍的股票,采取分散投資的方法,每種都買進一些。在股票種類上的分散投資,一來可以穩定地獲得相對收益;二來也可以通過兩種股票股利的互補,來以豐補歉,相得益彰。

當然,采取分散投資方式時,應客觀地考慮自身的經濟實力、對信息與行情的分析能力,以及能否承受較大的工作量等,從而決定是否屬於自己的最佳選擇。

總的說來,為了幫你分散投資風險,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籃子裏。這一原則的確具有風險小、收益好的功效。

投資的是價值,不是價格

對於中國市場,價值投資被作為一個新的概念提出來,但在股票投資領域它卻是最基本的詞彙,最早見於1934年本傑明·格雷厄姆的名著《證券分析》。

書中介紹,普通股票的價值由四個因素決定:分紅比率;贏利能力;資產價值;P/E值。經曆了1929年以來的股災,人們試圖理性地把握股票的內在價值和漲跌的道理,並找出其中的規律,於是在價格之外,有了股票的“價值”一說。

經過幾十年的研究,股票的價值及其決定因素得到了更深更廣的拓展。

可以說,價值投資就是基於對公司基本麵的細致分析,通過使用合適的估值模型,將股票的內在價值予以量化,並與其市場價格進行比較,發掘出被市場低估的股票的過程。不同於成長型投資人,價值型投資人偏好本益比、賬麵價值或其他價值衡量基準偏低的股票。

對上市公司股票進行比較科學的合理估值,當其市場價格低於估值時就有投資價值,就可以買進。學習價值投資,主要是分析其基本麵和成長性兩個方麵,學會分析其靜態和動態市盈率、市淨率等。

所以,價值投資與其說是一種理念,不如說是一種方法,後者更為準確。

美國股票市場多年來就保持了價值型股票和成長型股票輪番主導市場的格局。

早在巴菲特出世前就已作古的赫蒂·格林,號稱美國最有錢的女人,雖然在世時毀多於譽,甚至被稱為“華爾街女巫”,不過她的巨額財富都是從華爾街掙來的。

1916年赫蒂·格林以82歲高齡去世,估計留下1億美元遺產。以當時的1億美元換算成今日的財富價值,大約相當於230億美元。她的身價足以名列世界富豪排行榜前10名。

赫蒂·格林曾經花大半夜時間,在馬車裏找一張從信封袋掉落的2分錢郵票;光是她用來找那張郵票的時間,她的財富所能產生的利息,就相當於普通人的一年所得。

赫蒂·格林的基本投資策略是專注在諸如鐵路與房地產等實質資產上,廉價就買進,並且很少賣出,且通過複利成長的現金收入進行再投資。當時美國的鐵路股就像今天的網絡一樣充滿想象力,隨著鐵路的延伸,美國這個新興市場(相對當時的歐洲大陸而言)的房地產價值由東向西一路向上翻升,投資具有實質支撐的資產,赫蒂·格林的財富自然飛快增長。

當然,新興市場的特色就是波動又快又猛,而謹慎的赫蒂·格林在每次崩盤前都先抱住大把現金。當恐慌來襲,她便有足夠的現金可以買進超跌、具有價值的投資標的。她也經常是需錢救急者的最後求助對象,隻是她的條件非常苛刻——她會要求很多很多的抵押品。因此,每一次恐慌和市場崩盤,都成了她聚積財富的最好時機。

雖然在赫蒂·格林去世的時候,“價值投資”的概念還沒有提出來,但可以看到她的做法絕對符合理財大師們的理念。

勞倫斯·柯明漢姆,美國波士頓大學的法學和商學教授,是當今美國在價值投資研究領域的領軍學者之一。其代表著作包括《比聰明的投資者更聰明》和《如何像本傑明·格雷漢姆那樣思考,像沃倫·巴菲特那樣投資》,他還有一本著作名字就叫《什麼叫價值投資》。

他認為,從《華爾街日報》到著名的金融站點Thestreet.com,價值投資是當今被提及次數最多的投資戰略。投機者似乎可以誇耀其短期的高回報率,但在中長期,價值投資者卻遙遙領先。即使是在20世紀90年代股市泡沫的大崩潰中,價值投資者仍然斬獲頗多。

但是,什麼是價值投資的精準定義呢?為了在投資組合中應用該戰略,還需要再了解些什麼?在書中,他提供了應用價值投資的金融戰略來獲利的一係列知識和投資工具,包括衡量股票真實價值的方法,而非追隨情感驅動型的市場定價;僅僅投資於落在你“能力圈圈”範圍內的公司等10個投資原則。

而格雷厄姆,也就是“股神”巴菲特的老師,在其著作《聰明的投資人》中,清楚地區別了投資與投機的差別。按格雷厄姆的解釋,投資是建立在事實與數字的分析基礎上的;而投機則是建立在突發的念頭或臆測之上的,每一個合格的投資者都首先要區別它們。格雷厄姆一貫認為股票是企業的一部分,它的價值始終應和整個企業的價值相呼應,他還生動地闡述了價值投資的核心觀念之一“安全空間”的概念。

格雷厄姆的得意門生巴菲特則認為,價值投資需遵循六大原則:

(1)競爭優勢原則。好公司才有好股票,那些業務清晰易懂,業績持續優秀並且由一批能力非凡的、能夠為股東利益著想的管理層經營的大公司是值得我們投資的公司。

(2)現金流量原則。價值評估既是藝術,又是科學,即便是好公司也要有好價格才作買入,那麼什麼價格才算好呢?這就要進行縝密的研判,盲目地買入一家公司是噩夢的開始。

(3)“市場先生”原則。市場中的價值規律短期經常無效但長期趨於有效,在短線時左右價格的因素很多,比如市場人氣的影響等,主力往往借助製造有利於自己的市場氛圍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那麼作為價值投資者就要有看穿這種迷霧的真知灼見,在別人恐懼時貪婪,在別人貪婪時恐懼。

(4)安全邊際原則。安全邊際就是“買保險”,保險越多,虧損的可能性越小;安全邊際就是“猛砍價”,買價越低,贏利可能性越大;安全邊際就是“釣大魚”,人越少,釣大魚的可能性越高。

(5)集中投資原則。投資不能太分散,也就是要嚴把選股這道關口,不能隨意買賣股票,股票越少,組合業績越好。

(6)長期持有原則。長期持有就是龜兔賽跑,長期內複利可以戰勝一切。

這就是股神巴菲特的經驗。未必一定對我們有用,但是其中體現出來的原則就是要關注投資價值,而不是做股市中的投機者。

價值投資在成熟市場中已曆經時間的檢驗,彰顯出了巨大生命力,是理性投資者應當遵循的持續穩定的贏利模式。相比之下,由題材、消息等驅動並因充裕流動性而不斷強化的短線投機交易則具有極大的偶然性和極高的風險性。如果股票市場為投機氛圍所主導,其發展方向必然是泡沫化。一旦市場出現嚴重泡沫,依靠市場的自身修正,可能需要付出較大的代價,這是誰都不願意看到的現象。

如果一個牛市使股價偏離了它的投資價值,那麼股民的贏利就是虛擬的,且部分股民的贏利都是建立在他人虧損的基礎上的。在短期牛市中,股市可能造成一種錯覺,即股民人人都是贏利者,其實這種贏利是虛擬的,因為股票的整體價值是以部分股票的成交價來計算的。當一隻股票以較高的價格成交時,一些未交易的股票市值都將以成交價來計算,其結果是持有該種股票的股民賬麵價值都升高了。

比如,我國上市公司現在有一些國家股或法人股未上市流通,一些人士經常以股票的市場價格來計算國有資產的價值,股價上漲以後就認為國有資產增值了。但若上市公司的所有股票都進入流通,由於股票的供給量急劇增加,股票的價格就難以炒到某個高度。

所以,股市中的贏利不能以他人的成交價格來計算,而隻能以賣出時實現的成交價來計算。另外,當股價脫離其投資價值時,某些股民的贏利是以其他股民的虧損為前提的。如某隻股票的每年的稅後利潤為0.1元,現一年期儲蓄利率為10%,故這隻股票的理論價格應為1元。當一些股民將其價格狂炒至偏離其投資價值以後,比如說將其價格由1元炒至5元,1元買進5元賣出的股民贏利了4元,但5元買進的股民卻虧損了4元,因為該隻股票的實際收益僅相當於1元的儲蓄存款。所以在股票的炒作中,一般都是後買的回報了先買的,新股民回報了老股民。

經過多次的失敗,很多投資者開始向往價值投資,價值投資雖然並不一定不虧損,但提高了成功率。投資股票,投資的是價值,不是價格。該怎麼進行價值投資呢?

價值投資並不代表不在乎“價格”就去買進。用金子的價格去買金子,這不叫投資,這是叫消費。真正的投資是用破銅爛鐵的價買到了金子。在大盤恐慌性殺跌過程中,在市場投資氣氛低穀的時候,精明的投資人士卻始終能夠看到潛在的價值投資機會。你從小學習的那些討人喜歡的性格,如聽話、合群、不標新立異等都會成為炒股成功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