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課讓專家打理你的財富(2)(2 / 3)

股票型基金因為全部或大部分投資股票,在分享股票市場成長的成果時,同時也在分擔著股票市場的巨大風險。基金雖然是由專業人士操盤,但在目前市場狀況下,任何專業人士也難以完全避免股票市場機製不完善所帶來的係統性風險。債券型基金、貨幣市場基金,一向被視為安全性極佳的投資品種,但2003年這兩類基金收益均乏善可陳,甚至出現虧損。

機構管理風險由於基金的成立、運作涉及不同的機構,如基金托管人、會計師事務所、基金管理人等,存在諸如機構管理、運作上的風險。撇開基金經理實際水平不說,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操守不佳所帶來的道德風險是投資者難以掌控的。在利益驅動下,為了更多地發行,以便將盤子做大,更多地收取管理費、代理費、認購費、申購費、贖回費等,基金公司及其銷售代理不斷地給投資者以脫離現實的承諾,誇大基金收益,將有關監管機構的禁令當成耳旁風。如果投資者聽信這些宣傳,難免誤入歧途。

體製風險主要是政策風險。國內國際政治、經濟政策的變化都會引起證券市場價格波動,這些風險直接影響著證券市場,從而也影響到基金的收益和價格。目前,我國資本市場主要還是依靠政策調控,在股市受政策影響嚴重的情況下,政府任何一個相關政策的出台,都會引起市場的劇烈波動,給投資帶來風險。這是投資者所無法掌控的。

流動性風險任何一種投資工具都存在流動性風險,亦即投資人在需要賣出時麵臨的變現困難和不能在適當價格上變現的風險。例如開放式基金在正常情況下,投資者不存在由於在適當價位找不到買家的流動性風險,但當基金麵臨巨額贖回或暫停贖回的極端情況時,基金投資人有可能會承擔無法贖回或因淨值下跌而低價贖回的風險,這就是開放式基金的流動性風險。

內部風險

內部風險,主要是投資者對基金認識上的一些誤區和操作上的錯誤所帶來的投資風險。

證券投資基金本身的風險程度,因所確定的投資方向和所追求的目標不同而有所差異,如有的證券投資基金主要投資於成長潛力較強的小型股票,其風險程度就較高;有的證券投資基金主要投資於業績穩定的股票或債券市場,其收益較穩定,風險相對較小。

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時,應認真閱讀基金招募說明書,對證券投資基金的性質、資金投向和基金追求的目標有比較清楚的了解,對基金的投資組合風險有一個基本的判斷。否則就容易陷入各種誤區,犯各種主觀上的錯誤,給自己帶來風險。

認識上的誤區:

比如,認為老基金隻能辦理贖回業務,不能再進行日常申購。事實上開放式基金隻要封閉期(一般不超過3個月,即90天)結束,是可以隨時申購的。其代銷銀行、代銷券商在交易所交易日(周一至周五)可隨時辦理。

認為新發基金(單位麵值為1元)便宜,老基金由於淨值高而顯得貴,所以隻買新基金,不買老基金。這與機構投資者恰恰相反。衡量一隻開放式基金是否具有投資價值的依據應是其預期回報率,而預期回報率與基金單位的當前價位是無關的。

將基金等同於股票,低買高賣,希望通過波段操作賺錢。開放式基金不存在價格與價值的差異,不像股票一樣受供求關係的影響。對基金是持有還是賣出,應看基金的業績。如果基金一直有較好的業績,投資者就應作為一種長期的投資工具堅定持有。

買跌不買漲。道理同上。不存在“物美價廉”的股票,這個原則同樣適用於基金。

喜新厭舊。雖然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過去業績甚佳,但其是否能夠管理好新基金,尚需時間觀察和市場檢驗。所以,在一般情況下,新基金風險高過老基金,建議投資者在選擇基金品種時,應更多地考慮那些業績良好且穩定的老基金。

除了上述觀念上的錯誤之外,投資者,尤其是基金投資新人,在操作上也容易犯錯誤。一般來說,基金投資者容易犯以下八大錯誤。

(1)沒有明確的投資目標。投資不能做到有的放矢,忘記了自己的投資目的。例如,股票型基金通常扮演資本增值的角色,而投資於債券型基金或者準貨幣市場基金往往是為了獲得穩定的收益。你可以不追隨成長型熱門品種,增加其在你投資組合中的比重,但一定要清楚你持有組合所期望達到的目的。投資者需要根據自己投資目標和投資需求的變化,確定其優先順序,並據此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投資組合。如果你的組合中某項投資妨礙了你實現自己的目標,你就應考慮更換它。

(2)沒有核心組合。如果你持有許多基金卻不清楚當初為何選擇它們,那麼你的基金組合可能缺少核心組合。針對每項投資目標,你應選擇3~4隻業績穩定的基金構成核心組合,其資產可以占到你整個組合的70%~80%。國外投資者多選擇大盤平衡型基金作為自己的核心組合。

(3)非核心投資過多。核心組合外的非核心投資可增加你組合的收益,但同時也會給你的投資帶來較大的風險,妨礙你投資目標的實現。

(4)組合“失衡”。好的基金組合應是一個均衡的組合,即組合中各類資產的比例應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隨著時間的推移,各項投資的表現各有高低,某些品種表現特別好或特別差,都會使整個組合“失衡”,你需要及時調整。例如,如果你的基金組合是債券型占25%,小盤成長型占10%,大盤平衡型占65%。如果小盤成長型大漲,則可能使你的組合中小盤成長型比重過高,你就應及時調整投資組合中的資產比例,使之恢複原定狀態。

(5)持有基金數目太多。持有基金數目過多,常常會使投資者眼花繚亂、不知所措。遇到這種情況,你不妨借助“該基金在你的整個投資組合中充當什麼角色”的方法來進行篩選。你可以考慮這隻基金是否可以充當投資組合中的某個核心組合,如果答案是不可以,那你就要考慮這隻基金在你的整個投資組合中所占比重是否過高。

(6)同類基金選擇失當。你持有的基金是什麼風格?你是否持有過多同類風格的基金?你可將持有的基金按風格分類,並確定各類風格基金的比例。當某類風格基金的數目過多時,應考慮選擇留下其中業績排名較好的,而賣出業績排名相對較差的。

(7)費用水平過高。如果兩隻基金在風格、業績等方麵都相似,不妨選擇費用較低的那一隻。從較長時期看,年度運作費率為0.5%的基金和2%的基金在收益上會有很大差別。

(8)沒有設定賣出標準。投資者應設定賣出基金的量化標準。例如,當損失超過15%時,或當基金更換經理人時,將其賣出。你需要確定自己的風險承受水平,確定屬於你自己的衡量基金表現的標準。當標準確立時,你需要嚴格按照自己的標準來操作。

外部的各種風險無法避免,但是由於主觀錯誤帶來的風險還是可以回避的。你認識到自己的失誤之後盡力避免再次失誤,就會有效地降低基金的風險。千萬不要以為基金沒有風險。

小林看到證券市場的火暴不由得有些動心,可轉念一想,對於投資理財自己完全是個門外漢,再說股票市場變幻莫測,萬一投進去虧得血本無歸怎麼辦?朋友勸她說:“你怕什麼,‘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你看現在誰不買股票呀,不過呢,如果你真怕風險,我建議你買點基金,反正有專業的團隊幫你理財,買了你就可以撒手不管了,包你賺錢,你看現在哪隻基金不是100%以上的收益啊!”

於是在朋友的建議下,小林開始關注基金行情,當時是2006年6月份,那時的基金行情正如火如荼。好幾次,她跑到銀行,谘詢了銀行的客戶經理,客戶經理也建議她馬上入市,但她總是徘徊不定,猶豫不決。就這樣一晃就快到春節了,股市也漲到了3000點,回頭一看,天啊,如果當時就買基金,隨便撿一隻,幾乎都有50%以上的收益,她後悔不已,終於下定決心買基金了。

春節後的第一個交易日,她花了5萬元錢買了上投摩根的中國優勢,買的價格是2.95元。小林心想,它既然能漲到這麼高,隻要行情好一定比其他基金漲得快,買入後她就憧憬著自己的5萬元變成了10萬元甚至20萬元。可是,美好願望隻殘存了不到24小時,2月27日迎來了股市的黑色星期二,大盤狂跌9%,而她的中國優勢也一下子跌到了2.70元,她當時就懵了,原來並不是像人們所說的那樣基金是包賺不賠,基金也有很大的風險啊!

盡管基金發行火暴,對投資者來講,是一種機遇,但任何一種理財產品都是機遇和風險同在。投資者一定要把風險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收益。因為投資者在麵對機遇的同時,能不能夠控製住風險,很難說。正是基於此,《證券投資基金銷售適用性指導性意見(征求意見稿)》業內征求意見。

那投資者應當建立什麼樣的風險標尺呢?

相信基金管理人的能力。有些投資者買到基金後,總是想短期內賺取差價,實現暴利。將投資股票的方法用於投資基金,常常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因為基金是一種專家理財產品。基金管理人既然沒有進行短期的頻繁操作,而投資者也不應當進行頻繁買賣。因為基金管理人持有股票品種,也是在看好證券市場的前提下進行的。

分紅預期應適度。證券市場處於牛市行情,股票型基金的淨值自然是水漲船高。投資者調高投資收益預期是合理的,但也不能超越於基金自身的收益水平。期望一隻基金能夠在一天之內,像股票一樣漲10%或連續幾天漲停板,否則就選擇贖回,這是一種極不理性的做法。

時間等待成本置在一邊。相比股票來講,基金的贖回往往需要T+3日或T+4日,這對投資者來講也是不能夠忽略的。因為在牛市行情下,投資者可能這邊剛贖回,而那邊基金淨值便上漲了。這對投資者來講是得不償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