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課除了投資,還要這樣理財(1 / 3)

規劃孩子的教育

智力投資是如今炒得很熱的一個話題,所有的家長朋友無一不把精力放在了下一代的教育上來,從孩子本身的教育到孩子的教育資金,每一個細節都需要家長的規劃,否則盲目地投入隻能招來遺憾。

教育學家認為,從小就應該教育孩子的理財意識,這不僅僅有益於孩子的未來,也是家長理財的一個內容。孩子的未來同時也是家長的希望。

據專家研究發現:兒童從3歲開始就有了辨認錢幣,認識幣值的能力;4歲起就能學會用錢買簡單的物品;5歲起應該教育兒童懂得錢是勞動得到的回報,應該給以指導,讓孩子能夠正確地理解買賣過程;6歲起應該培養兒童的理財觀念,讓其學會攢錢,有一定的儲蓄意識;7歲的兒童能夠分辨價格高低,評估自己的購買能力;8歲的兒童應該嚐試一些簡單的掙錢方式;9歲的兒童要學著製訂一些花錢計劃,能夠自己做主買一些“大件”;10歲到12歲的兒童應該樹立起節約的觀念,能夠控製自己並有節製地進行消費;12歲以上的兒童經濟觀已經成型,完全可以參與商業活動和一些理財行為。

從專家的研究可以發現,不能忽略兒童的理財教育。很多家長放置了過多的精力在孩子的學習成績、才藝表演等方麵,卻忘記了人生還有一個重要的理財學。對兒童的理財教育要盡早開始,而且家長也要注意自身的理財行為,要樹立起良好的模仿榜樣,對孩子的理財觀念起到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對於10歲左右的兒童,正是他們培養這種觀念的時期,理財觀念的培養要抓住這個時機進行,主要方法有:家長可以鼓勵孩子辦理自己的“小銀行”,把自己的壓歲錢、獎勵錢等存儲起來;帶領他們到銀行體驗開戶、存錢、取息等過程,培養他們的儲蓄觀念,並且根據情況,適當地教給他們一些利息計算、利率變化等方麵的知識;在平時要建立孩子節約、多勞多得的意識,利用獎勵製度,讓他們通過勞動獲得零用錢。

美國的一位投資專家在家開設了“虛擬股市”,鼓勵孩子進行股市投資。他把每股交易金額按1%的比例計算,股票的價格根據紐約股市每天的行情進行變動,孩子通過“股票市場”的投資,有了真實的投資體驗,不但通過買賣股票和“年終分紅”來獲得回報,還能夠積累孩子的股市經驗。

理財是一門學問,家長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理財理念,讓孩子生活在一個健康的理財理念中:勞而有得,多勞多得,善於理財,等等。看那些成功的投資大師,幾乎都是在孩提時期就表現出了卓越的投資才能。

教育孩子理財觀念的基礎就是端正孩子對金錢的態度。如今,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金錢萬能”的思潮開始腐蝕下一代的思想,很多為了金錢而犯罪的案例也越來越傾向於年輕化。或許很多家長也害怕孩子有錢亂花,或者結識到不良少年而墮落,於是嚴格控製孩子的零花錢,狹隘地以為通過金錢的數量控製就能端正他們的金錢觀。

這種做法是不科學的,事實表明,過分地控製孩子的零用錢,反而會激起孩子的叛逆。他們或許通過偷、搶、強占等行為占有金錢,這樣小偷成大偷,反而耽誤了孩子的一生。所以僅僅用“截流”的方法是不夠的,要學會“疏通”,也就是說給孩子一定的金錢控製權,但是要引導他們往正確的理財道路上走,畢竟孩子的自製力還是很差的,完全地把金錢的使用權放給他們是不行的。所以“適當疏通”法是各位家長應該掌握和實行的。

良好的消費習慣和正確的理財觀念是後天培養起來的,所以我們應該從小就注意培養孩子的消費習慣。美國洛克菲勒家族對子女實行嚴格的經濟管理。每個孩子在7~8歲時,每周可得零花錢30美分,11~12歲時每周得1美元,12歲以上每周3美元,並且需要記載金錢的流向。我們也可以學習這個家族的做法:定期給孩子一定數量的零花錢,讓他們自己自覺地記錄下他們是如何花掉的,這樣不但可以培養他們的節約意識,而且還可以讓他們從小養成建立資產負債表的習慣。

當孩子進入了可以自主參與經濟活動的年齡,家長可以與他們並肩參與一些投資活動或者兼職工作。一方麵讓他們更多地接觸社會,進一步了解社會真實的一麵;另一方麵鍛煉孩子的自立和判斷能力,授予他們一些投資的竅門,同時也與他們站在同一個高度上進行討論和溝通,這樣的教育環境才是健康向上的。

除了家長親自教育,如今各大銀行推出的各種少兒理財項目也值得引起關注。例如一些兒童賬戶,兒童基金,兒童保險等,都可以幫助家長教育孩子如何花錢,如何理財。舉個例子,民生銀行的“小鬼當家理財卡”就是結合了儲蓄、保險、基金、信托等理財產品,一次性地為孩子提供完整的理財計劃,也為家長們節省了很多心思。這張理財卡中包括孩子的教育儲備金,當孩子讀高中的時候,每一個階段都可以享受到一定數額的教育儲蓄利息。此外,民生銀行還有專門的兒童收支賬簿,這種“小鬼當家理財記賬本”,將枯燥難懂的文字信息轉變為圖片,不但利於兒童讀懂,而且也培養了他們自立的能力。東亞銀行推出的“聰明小當家”兒童外幣理財賬戶讓孩子可以通過網上銀行,實現父母與孩子賬戶之間資金劃轉。同時,這個賬戶為了培養孩子的健康賬戶理念,還設計了“夢想成真”的親子遊戲,幫助家長從創造力和孝心兩方麵對孩子進行日常教育,讓孩子體會“勞動致富”的樂趣,也讓孩子培養出“孝敬父母”的優良品質。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兒童的壓歲錢也越來越多,如何教育孩子正確地使用和管理他們的這筆小小積蓄成為很多家長談論的話題。

理財專家劉彥斌說,如果孩子很小,隻有三四歲,可以用壓歲錢做基金定投,這是不錯的選擇。每個月投一定數量的錢,年年這樣投。如果連續投5~10年,賠錢的概率是極低的,賺多少就要看市場,基金的收益是靠時間積累的,這種方法為孩子存未來的教育基金,是最好的方法。

事實上,壓歲錢的管理為培養孩子正確的理財觀念提供了好時機。將壓歲錢合理規劃,是向孩子灌輸理財意識的好機會,不可以掉以輕心。一方麵,由於孩子缺少自製力和計劃性,壓歲錢是不能完全交給孩子處理的,他們很可能因為一些新鮮而無用的物品而揮霍掉;另一方麵,如果完全不信任孩子,家長代替孩子接受了壓歲錢,那麼對孩子金錢觀的樹立也沒有意義。所以就要綜合這些問題,合理地考慮壓歲錢的管理。那麼如何才叫合理呢?就是家長把部分金錢的行使權保留給孩子,在家長的監督和引導下,讓孩子自行管理這筆錢的流向,使壓歲錢的管理成為孩子理財教育的第一步。

如今很多家長針對孩子的壓歲錢問題采取的是儲蓄政策:他們會在銀行專門開一個賬戶,把這些錢存起來,以將來成為孩子的教育資金。當然這種做法是比較保守和消極的,積極的做法是讓孩子自身接觸到部分壓歲錢,然後自主決定這些錢的分配。

國際金融理財師王韶華對於兒童理財的教育也有相同的看法,他認為,教孩子理財,就如同幫孩子規劃自己的前途一樣,一方麵可以引導孩子如何消費,另一方麵可以教孩子用壓歲錢進行理財。當孩子真正擁有這筆錢後,首要的是啟發他們去管理這些錢,並且教給他們一些理財工具和理財技巧,讓孩子建立理財意識。例如,用靈活儲蓄的形式把壓歲錢給孩子,教育孩子可以隨時支取,但是注意的是支取得越晚利息就會越多,孩子有了利息概念,就會刺激其積累意識。另外,引導孩子用壓歲錢作一些投資,讓他們接觸一些簡單的投資渠道,不但可能會有一筆收入,而且讓孩子們盡早地了解投資內容。

部分壓歲錢用來教育孩子,剩下的部分壓歲錢還可以尋求一些科學的投資方式。隨著物價的上漲,如何“保值”成為很多家長頭痛的問題。

當孩子的壓歲錢賬戶已積累到一定數目時,為了保證它的價值不隨著物價而浮動,家長應該考慮進行投資了。然而,這一部分錢的投資應該選擇穩定的基金渠道,而不是那些風險大的股票。

投資專家認為,針對孩子的理財計劃,不能像購買普通理財產品那樣,重點追求短期利潤最大化和快進快出的資金靈活度。對於壓歲錢的理財應更強調本金安全、長期穩定的收益,從而能夠抵禦通貨膨脹等長期風險。

所以對兒童的理財教育,用一個形象的比喻,那就是給他木柴,不如給他一把砍柴刀教他砍柴。

如果當孩子需要錢時,父母就掏出錢讓他使用,他隻知道錢的好用,不會知道錢來之不易。所以給他一把砍柴刀,讓他自己去掙錢,讓他切身體會錢的來源和不易,他才能珍惜錢,才能在理財的過程中用心、用腦。

投資大師的提醒是:不要因為專注投資,而忽略了孩子的教育。孩子不僅僅是家長的希望,更是社會發展的希望,所以孩子的教育包括知識教育、才藝教育、品質教育、理財教育等缺一不可。由於金錢和人的一生都脫離不了關係,所以培養孩子正確的理財觀念又是重中之重。無論是事業還是個人生活,具有正確的金錢觀的孩子才能在人類道德的約束上實現資源的合理運用。所以如果你還沒有規劃,那麼現在就要開始了。

作好稅務籌劃,保護收益

當前中國的稅收製度飽受爭議。由於名義稅率高,企業和工薪階層負擔沉重;逃稅、逃費現象時有發生。一些企業和個人違反稅收監管的報道不斷見諸各大媒體。盡管政府相繼出台一些調整政策,但是如何盡量安全、合法地“自我減負”,仍為共識。

美國有一個開旅館的女大亨曾說過一句耐人尋味的話——“隻有小人物才交稅”。據國家稅務總局統計,中國富人占有國民存款的至少80%,但到目前為止,普通工薪階層仍是繳納個人所得稅的主力軍。2004年,中國個人所得稅收入65%來自工薪階層,這一比例比2000年的42.86%又增長20多個百分點。

長袖善舞的精英人士,一直在考慮如何利用相關稅收政策,合理減輕壓力,如何合法地規避稅收監管,留足資金賺取更多利潤。冒著巨大風險偷稅漏稅並不是明智之舉;到處鑽法律漏洞的“避稅高手”也終究會受到法律製裁。聰明的你該選擇做好稅務籌劃。

既要依法納稅,也要作好稅務籌劃。愚昧者偷稅,糊塗者漏稅,野蠻者抗稅,精明者籌劃。

稅務籌劃是指在尊重稅法、依法納稅的前提下,納稅人采取適當的手段對納稅義務進行籌劃,減少稅務上的支出。稅務籌劃並不是逃稅漏稅,它是一種正常合法的活動;稅務籌劃以對法律和稅收的詳盡研究為基礎,對現有稅法規定的不同稅率、不同納稅方式的靈活利用,使自己創造的利潤中有更多的部分合法留歸自己。

稅務籌劃如同法庭上的辯護律師,在法律規定範圍內,最大限度地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稅務籌劃與偷稅、漏稅以及弄虛作假鑽稅法空子有本質的區別,它是合法的。

個人所得稅在實行申報機製之後,有許多納稅人就開始關注起了稅務籌劃問題。工資以外的年終獎和兼職收入如何進行稅務籌劃?買房買車的支出又該如何將稅額規劃在最低限度?這些關於“稅務籌劃”的問題都是你應該關注的,它們可以更好地保護你的收益。

以下幾點可作為稅務籌劃的考慮。

(1)投資國債免征個稅。根據規定,個人投資國債和特種金融債所得利息免征個人所得稅。國債素有“金邊債券”之稱,是各種理財渠道中最安全、穩妥的投資種類,可以將定期銀行存款轉換為國債或銀行理財產品來免稅以增加投資收益。

(2)利用公積金。根據所得稅有關規定,每月所繳納的住房公積金是從稅前扣除的,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將單位和個人住房公積金免稅比例確定為12%,即職工每月實際繳存的住房公積金,隻要在其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資12%的幅度內,就可以在個人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公積金、補充公積金來免稅。

(3)均衡地取得工資薪金所得。收入和獎金,分次領取可以減少稅負。目前一般工資、薪金所得按月計征應納稅款,稅率為5%~45%。其中,工資收入越高,相應納稅就越多。隨著工資薪金的提高,如何合理節稅的重要性便越高。

專家建議,由於個人的工資、薪金所得采用超額累進稅率征稅,工資收入越高,適用的稅率也越高,相應納稅就越多。因此年終獎等收入采取“分批領取”的方法,可適當減少繳稅額度;而兼職的收入,采取“分次申報”也可適當減稅。在納稅人一定時期內收入總額既定的情況下,其分攤到各個納稅期內的收入應盡量均衡,最好不要大起大落,如實施季度獎、半年獎、過節費等薪金,會增加納稅人的納稅負擔。

(4)充分利用稅法中費用扣除的規定,減少應納稅所得額,減少納稅。例如,該居民個人出租住房的房屋修繕費可以作為房租收入的扣除項目,每月以每次800元為限扣除,一次扣除不完的,準予在下一次繼續扣除,直到扣完為止。

(5)受近年來政府調控房地產的影響,個人住房轉讓納稅不可避免,因此盡量不要讓這房產的增值部分變現,如果需要資金,可以考慮選擇用財產作抵押進行信貸融資。

(6)投資基金籌劃稅務。投資開放式基金可能會給自己帶來較高收益,還能達到籌劃稅務的效果。由於基金獲得的股息、紅利及企業債的利息收入,由上市公司向基金派發時代扣代繳20%的個人所得稅,因此,基金向個人投資者分配時不再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

投資者可以投資的開放式基金主要有股票型基金、債券型基金和貨幣型基金。以貨幣型基金為例,目前貨幣型基金的年收益降到了2%以下,但考慮不納稅因素,仍然比一年期的稅後儲蓄收益要高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