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肯———從鞋匠兒子到美國總統

林肯出生在美國的肯塔基州,父親是一位鞋匠,沒有什麼文化。林肯小時候很懂事,跟著父親學了修鞋的手藝,並且經常幫助家裏做事。林肯9歲時母親不幸逝世,舉家遷入伊利諾伊州。家庭貧困的林肯隻接受了18個月的正規教育,然後通過勤奮自學,成為了一名律師。

林肯23歲時開始涉足政壇,當選為州議員,並且成為州議會輝格黨的領袖,最終他站到了總統候選人的位置上。與林肯競選總統的是民主黨候選人道格拉斯,有錢有勢。

總統競選的時候,為了拉到更多的選票,候選人要到各地去進行演講和宣傳。道格拉斯的財力令人驚訝,他命人準備了一列競選列車,並且在列車的後邊安裝一門禮炮,列車開過的地方,他都要鳴響禮炮32次。在他看來,林肯隻是一個完全可以用強大的財勢壓倒的窮小子。

林肯相對財閥道格拉斯無疑是個窮小子,競選的錢不多,可是他總是會想出一些好點子來為自己宣傳。與道格拉斯不同的是,林肯所到之處會坐著一輛耕田用的馬車,他願意親自走到選民中間,與他們進行交流。他會和選民一起吃飯一起歡樂。他的機智與幽默經常帶來歡聲笑語。

當時的美國參議院覺得尷尬,如果林肯當選總統,那麼就相當於由一個鞋匠的兒子來管理那些非富即貴之人,這讓他們有些難以接受。但是林肯從沒有覺得自己是鞋匠的兒子有什麼可丟人的。

林肯的身材修長,健碩挺拔,他的身高也是人們議論的對象。在競選總統時,有兩個衣著簡陋的年輕人走進了他的辦公室。顯然,他們顯得有點兒不知所措。林肯看穿了正在猶豫不決的他們,便友好地走過去:“我的兄弟,有什麼事我能為你們效勞?”“林肯先生,剛才我和這位兄弟打賭,說您和他一樣高,可是他說什麼都不信。所以我們想來找您證明一下,但,似乎打擾到您的工作了。”一位個子比較矮的人說道。

林肯笑著拿出自己的手杖,把手杖抵在牆壁上,便喊道:“來,我的兄弟,過來站到手杖底下。”就這樣,年輕人來到手杖底下,林肯幫他丈量。

然後林肯把手杖交給小夥子,自己站到手杖下也丈量了一下。“你說得很準,我和他確實一樣高。”林肯說完,和小夥子們握了握手,然後告別。

林肯寧願忍受些小麻煩,而不願讓對方感到浪費了他寶貴的競選精力,小夥子們自然高興極了。

在競選中,林肯就是通過各種小事為自己贏得了人們對他的尊重和信仰,擊敗對手,成功當選為美國第十六任總統。

穆罕默德·阿赫邁德———獨立之父

穆罕默德·阿赫邁德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他為蘇丹的民族解放事業立下了不朽的功勳,被蘇丹人民尊為“獨立之父”。

1881年6月,阿赫邁德自稱是先知派來的馬赫迪(即伊斯蘭教的救世主),提出國家獨立,反對英國統治的主張,號召全民起來開展聖戰。不少伊斯蘭教教徒紛紛來到他的身邊,準備跟著他同英國人作鬥爭。當阿赫邁德宣傳抗英鬥爭時,英國人也聞訊而來,阿赫邁德決定帶領他的信徒和英軍比試比試。於是,雙方在阿巴島上展開激戰,結果打死了100多名英軍。

初戰告捷,阿赫邁德和他的信徒們非常高興,於是,他們正式宣布起義。阿赫邁德先把他的起義軍帶進山區,在卡迪爾山建立了根據地。這時他的起義軍已發展到了近5000人。

隨著大批武器彈藥的繳獲,蘇丹人民的抗英信心也大大增強,起義隊伍迅速壯大。1883年1月,起義軍攻下蘇丹第二大城市烏拜依德,這時起義隊伍已發展到3萬餘人。9月,英政府派希克斯率領萬人大軍征伐起義軍。希克斯除了11萬人的軍隊之外,還有14門大炮、6挺機槍、500匹戰馬和5500頭駱駝,規模龐大,氣勢洶洶。而阿赫邁德隻有3萬人馬,雙方力量懸殊。

希克斯在進軍烏拜依德途中,一路上困難重重。水井已被起義軍封填,英軍唇焦口幹,疲憊不堪。到了烏拜伊德附近,希克斯把軍隊分成三大塊:第一部分人馬在前開路,後麵是並行的兩部人馬,他以為這樣可以前呼後應,穩紮穩打。

阿赫邁德早已得到了英國行動的消息,並時刻派人跟蹤打聽英軍部署與動向。1883年11月5日,希克斯帶著他的部隊日夜趕路,準備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他要求部隊保持安靜,以免讓起義軍發覺,他還以為自己的行動非常秘密呢。淩晨時分,他們到達了烏拜伊德地區。剛走進一個小山坳,就遇見了一股起義軍,這支起義軍假裝故意襲擊了希克斯,然後調頭就跑,希克斯不知是計,下令追擊。但追著追著,起義軍不見蹤影。希克斯大怒,下令一定要找到這幫人。正當他們急於找人時,忽然聽到前方有人放了幾槍,希克斯戰刀一揮:“給我追!”於是大隊人馬飛速向前,結果又是一場空。這樣,英軍慢慢地進入了阿赫邁德的埋伏區。

天亮以後,英軍看到了一片開闊地,希克斯便下令稍事休息。疲憊的英軍得令,紛紛坐的坐,躺的躺,橫七豎八。

還沒等英軍喘過氣來,隻聽“砰”的一聲槍響,驚起了還沒坐下的士兵。希克斯連忙向四周遙望,他的頭剛抬起來,“砰砰砰”一連串的槍聲響了起來,緊接著,起義軍一下子從天而降,包圍了希克斯的軍隊。希克斯一看大驚失色,連忙命令士兵投入戰鬥,但為時已晚。阿赫邁德率軍拚殺,刹那間,英軍死的死,傷的傷,屍橫遍野,連希克斯本人也被起義軍打死。

這次戰鬥,起義軍隻以很小的代價,取得了最後的勝利,這場勝利成為了阿赫邁德起義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從此之後,起義軍所向披靡,連戰連勝。不久就占領了蘇丹大部分地區,首都喀土穆成了一座孤城。

1885年1月26日,阿赫邁德率起義軍攻克首都喀土穆,擊斃了英殖民總督戈登。兩天後,英軍被迫撤出蘇丹。

戴高樂———反法西斯侵略的民族英雄

夏爾·戴高樂是法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在反法西斯侵略的鬥爭中,他英勇不屈,拒絕投降,領導法國人民取得了重大勝利,從而成為反法西斯侵略的民族英雄。

戴高樂1890年生於法國裏爾市,一家人都有著很強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情感。有一次,母親給戴高樂講普法戰爭時的故事,講到普魯士軍隊侵入法國,他父親勇敢地走上前線,而祖父聽到法軍的元帥向敵軍投降時,傷心地大哭。戴高樂非常激動,心裏暗暗下了決心:“我長大了,一定要當個軍人,法國是我的!”

戴高樂上了小學,喜歡玩戰爭遊戲,並且愛看探險故事,最喜歡文學、曆史這兩門功課。暑假讀課外書,他讀的大都是曆史書籍。通過讀曆史,他了解了法國的過去和成就,為祖國的偉大而自豪。從此,他參軍當兵的願望更強烈了。

1909年,19歲的戴高樂終於如願以償,考入了聖西爾軍事學校。新生入學前,要先當一年兵。戴高樂被分配到第33步兵團第9連,每天進行軍事訓練,還幹各種雜活兒。他十分認真地做這些事情,很快成為一名合格的軍人。1912年從聖西爾軍校畢業。

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戴高樂隨他的團隊參加了比利時境內的一次戰鬥,負了傷;以後他在戰鬥中又兩次負傷。1916年3月,戴高樂在法國東北部都奧蒙指揮一個連隊作戰時,中彈昏死在陣地上。貝當將軍把他列入“陣亡”名單,追授一枚最高榮譽十字勳章,並且給予了這樣的評語:“該員在激戰中以身殉國,不愧為在各方麵均無與倫比的軍官。”

但是戴高樂死裏逃生,等到他醒過來後,成了德國的俘虜,直到德國戰敗投降,他才重獲自由。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戴高樂受命組建第4裝甲師。1940年5月率部抗擊德軍入侵,他在倫敦通過無線電廣播發表公告,號召法國人民繼續抵抗德意法西斯的侵略。

從此,戴高樂成為法國抵抗運動領袖,積極領導法國人民參加抵抗運動,並組建“自由法國”武裝力量,配合盟軍作戰。在關係國家存亡的曆史關頭,他站到鬥爭最前列,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和法國的解放作出重要貢獻。

晚年,戴高樂出任法國總統,為維護民族尊嚴、反對霸權和結束殖民統治作出了重要貢獻。

孟利尼克二世———奠定了

現代埃塞俄比亞疆域稱帝,統一全國,奠定了現代埃塞俄比亞疆域。

在孟利尼克二世繼任皇位的第40天,意大利與埃塞俄比亞簽訂了《永久友好條約》,但是意大利人故意玩文字遊戲,在條約中,企圖通過“偷梁換柱”宣布埃塞俄比亞為意大利的被保護國。

孟利尼克二世被這種強權行為激怒了,無法忍受這種赤裸裸的欺騙!

他寫信給歐洲各國,抗議意大利的無恥行為。可意大利毫不悔改,1890年入侵埃塞俄比亞,排擠英國勢力,宣布埃塞俄比亞為它的“保護地”。

1894,意大利公然大規模出兵埃塞俄比亞,迅速占領了北部地區,然後,侵埃意軍又向埃塞俄比亞腹地大舉進犯。在武裝到牙齒的意大利軍隊眼裏,埃塞俄比亞隻是一群穿著破爛不堪、一攻即散的貧苦百姓。

在嚴峻的形勢之下,孟利尼克二世沒有退縮,他毫不畏懼,向埃塞俄比亞的民眾大聲疾呼:“形勢已迫在眉睫,敵人侵入我們的國境,破壞我們的家園,屠殺我們的人民。凡是有一口氣的埃塞俄比亞人民都要拿起武器,與敵人決一死戰!”

埃塞俄比亞人民的愛國熱情被調動和激發出來,人們紛紛捐出糧食、衣物和金錢。還有許多民眾主動參軍,要救國家於水火之中,物資資源和戰士從全國各地向首都彙集。孟利尼克二世親自率領10萬大軍,開始英勇地抵抗意大利侵略者。

意大利軍隊兵分兩路,準備合圍埃塞俄比亞首都。孟利尼克二世有了民眾的支持信心十足,他派出小股的騎兵,不斷騷擾和激怒敵人,而大部隊有秩序地後撤,一步步把敵人引向自己的伏擊圈。不可一世、急功近利的意軍指揮官看到自己的部隊長驅直入,一路上很少遇到有力的抵抗,便放心向埃塞俄比亞的首都前進。

意大利軍不習慣東非高原的烈日和幹旱,吃盡了苦頭,越來越喪失鬥誌,疲憊不堪。由於當地居民都提前把食物藏起來,使意大利人缺乏食物而體力不支。他們在茂密的森林中還經常因為找不到向導而迷路。

當意大利軍隊吃盡苦頭到達埃塞俄比亞的首都時,已經是強弩之末,沒有一點戰鬥力了。然而,孟利尼克二世嚴陣以待,給意大利軍布下了天羅地網。淩晨開始戰鬥,漫山遍野的喊殺聲使意大利人心驚膽戰;精準的箭和投槍使意軍士兵紛紛落馬;各種各類五花八門的陷阱使意大利人防不勝防,死傷慘重;在大火和濃煙中意軍分不清方向,相互踐踏。走投無路的意軍隻好放下武器,向埃塞俄比亞軍隊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