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語:服務員小姐按照要求把蛋糕送給外國朋友,可是地址沒錯,人名沒錯,為什麼對方要拒絕簽收蛋糕呢?最後,對方還把蛋糕給扔了……原來,服務員小姐錯就錯在稱呼上了。
有一位先生為一位外國朋友訂做生日蛋糕。他來到一家酒店的餐廳,對服務小姐說:“小姐,您好,我要為我住在酒店的一位外國朋友訂一份生日蛋糕,同時打一份賀卡,您看可以嗎?”小姐接過訂單一看,忙說:“對不起,請問先生,您的朋友是小姐還是太太?”這位先生也不清楚這位外國朋友結婚沒有,也從來沒有打聽過,他為難地抓了抓後腦勺想想說:“小姐?太太?一大把歲數了,太太。”生日蛋糕做好後,服務員小姐按地址到酒店客房送生日蛋糕,敲門,一女子開門,服務員小姐有禮貌地說:“請問,您是懷特太太嗎?”女子愣了愣,不高興地說:“錯了!”服務員小姐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抬頭看看門牌號,再回去打個電話問那位先生,確認是沒錯的,房間號碼也沒錯。再敲一遍,開門,“沒錯,懷特太太,這是您的蛋糕。”服務員繼續說道。那女子大聲說:“告訴你錯了,這裏隻有懷特小姐,沒有懷特太太。”啪一聲,門被大力關上,蛋糕掉地。
蛋糕被拒收,服務員小姐卻不知道她犯的錯誤就是“稱呼錯誤”。在西方,特別是女子,很重視正確的稱呼。如果搞錯了,引起對方的不快,往往就會好事就變成壞事。下麵來看看職場新人的稱呼煩惱。
今年剛畢業的秋秋最近遇到了難題,因為看別人把其中一位同事稱呼為“林姐”都蠻好的,可秋秋叫她,她就不樂意。這到底該如何稱呼同事呢?
入職前,父母告訴秋秋,剛進單位資曆低,對同事要客氣,要稱呼別人為“老師”。可是秋秋到單位逢人就叫老師,卻弄得大家很尷尬,喊人家哥哥姐姐吧,別人又覺得她太愛套近乎,沒大沒小。看來,這職場稱呼也是個技術活兒。
小唐是財大的本科應屆畢業生,6月底辦妥了所有報到手續,正式成為了一名職場新人。在公司的迎新會上,小唐發現,公司是金融體係內的單位,因此很多同事、領導都是財大畢業的,有的甚至是小唐的直係學長、學姐。有了這層認識,小唐開始主動上前與同事、領導套近乎:“學長,沒想到我們是一個導師教出來的”“師姐,當年在學校就久仰大名,現在終於一睹廬山真麵目”……甚至對於部門領導,小唐也直接以“學長”相稱。
然而,小唐不知道的是,公司一向最忌諱拉幫結派,看他一個新人這麼“親切”地稱呼領導,不少人揣測起他是不是有什麼背景。而被他稱作“學長”的領導,也頗為尷尬,又不好明說。
不久,小唐發現,部門主管跟別人經常有說有笑,但一跟自己說話,態度就一本正經,除了工作上的事,其他話題就很少交流。
“我究竟哪裏做錯了?”小唐百思不得其解,終於鼓足勇氣向一位前輩請教,前輩指點說:“你的問題就在於沒分清私人關係與工作關係。大公司曆來就有派係之爭,私下越是有關聯的,在工作中就越要避嫌。主管這麼做,也許就是被你那句‘學長’搞怕了。”
小唐這才恍然大悟,立即改變稱呼,這才緩和了同事之間的關係。
啟示:正確適當的稱呼不僅反映自身的教養、對對方尊重的程度,甚至還體現著雙方關係達到的程度和社會風尚。稱呼要注意合乎常規和入鄉隨俗。戴爾·卡耐基說:“在交際中最簡單、最明顯、最重要、最能得到好感的方法,就是記住人家的名字,使他有受到重視的感覺。”在向任何人打招呼時,要使對方有一見如故之感。一般情況下,密友之間,可以直呼其昵稱,體現其間的融洽關係,而與初見者打招呼時,一些形式上的用語是必不可少的如“某某先生”“某某小姐”等,這樣既體現自身的修養,又使對方有受重視之感,特別是在比較莊嚴的場合,更要注意。另外,在與許多人打招呼時,更要注意親疏遠近和主次關係。一般來說,先長後幼、先上後下、先女後男、先疏後親為宜。在外交場合宴請外賓時,這種稱呼先後有序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