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果不認識他,先問他姓名,一有機會就叫出他的名字。
——[英]查斯特菲爾德
與人交談時,應專心聆聽。不要顯出無聊的樣子,或露出一副“我早知到了”的表情。
——[英]卡萊爾
一見如故,爭取對方的信任
初次與人交往時,一定要用真誠的語言去打動對方,使對方和你有一見如故的感覺,這樣就能消除他本身的心理障礙,從而為以後順利交談打下基礎。
在初次與人見麵時,如果不能迅速打開對方的心扉,你的所有努力終將付諸東流。因此,初次與人交往時,一定要用真誠的語言去打動對方,使對方和你有一見如故的感覺,這樣就能消除他本身的心理障礙,這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當對方感覺到你是可以信賴的人時,就會放鬆警惕,打消對你的懷疑,從而為以後交談的順利打下基礎。
小林是一個走村串巷收購山貨的商販。一次,天色已晚,他便決定找一戶人家投宿。但一連敲了好幾家的門,都被主人借故拒絕了,對此,小林倒是能理解。因為誰願意讓一個陌生人在家裏住宿呢?萬一“引狼入室”怎麼辦?
但是,天已黑了下來,小林沒法再繼續趕路了,他決定改變自己敲門借宿的談話方式,也許能找到願意留宿的人家。當小林敲門時,開門的是一位老大爺,“你是誰?”“你有什麼事?”老大爺一臉戒備地問。
這一次,小林沒有直接表明自己投宿的意思,而是說:“大爺,我知道這個村子裏有幾位槍法極好的獵人,他們幾乎能百發百中,每次進山都會滿截而歸。我是城裏來收購山貨的,但不知道那幾位獵人住在哪裏,所以向您討教。”
老大爺聽了小林的話後,臉上的神情緩和了下來,說:“小夥子,進屋吧,天黑了,還怎麼趕路呢?”
“謝謝大爺!”小林道謝後,隨老人進了屋,他知道自己已初步取得了對方的信任。
“小夥子,你說自己是收購山貨的,可我怎麼不認識你呢?”
“大爺,以前這一帶都是我父親來,可前段時間他生病了,不能來,可他心裏一直惦念著這事,他說這個時候那幾位老獵人手裏肯定有山貨,所以就讓我來了。”
“以前來這裏的林老弟是你父親?”老大爺滿臉堆滿了笑容。
“是的,您看,我身上穿著這件袍子就是一位老獵人送給我父親的。這次出門時,我父親說山裏冷,特意讓我穿上了。”
“喲,真是我那件袍子。”老大爺用手一摸,笑著說。
“大爺,您就是我父親說的那位神槍手?”小林興奮地問。
“神槍手算不上,隻不過比別人多打了幾年獵罷了。”老人說完,上下打量了一下小林,接著說:“孩子,今晚你就別走了,就住在我們家,咱爺倆好好聊聊。”
不用小林再說什麼,他希望住宿的目的就達到了。由於小林一開始並未表達自己的真實意圖,而是用身上穿著的皮袍作為感情溝通點,因而雙方感情距離很快就縮短了。小林之所以強調自己身上的那件皮袍,就是讓老獵人見到皮袍就如同見到他的父親一樣,而他的父親和老獵人有極好的交情,這樣兩人雖然是第一次見麵,卻不是陌生的。當信任感產生時,兩人的距離就拉近了。
信任是人際交往的基礎,信任能使對方和你的感情產生“共鳴”,而一旦產生了感情的“共鳴”,談話的雙方便由陌生人升級為好朋友了。
由此可見,在與陌生人談話時,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爭取對方的信任,獲得對方的好感後,話匣子自然就會打開,而自己的目的也更容易達到。
“禮”字當先 以“禮”服人
如果你要和他人保持情感的熱線暢通無阻,就應該得體地運用禮貌語言與稱呼語,切忌語言粗俗、輕浮,對人沒有尊稱。
在生活中,我們常會忽略這樣一件事,即在與陌生人說話時,忘了使用禮貌語言,或者沒有使用得體的稱呼,從而給交談留下了障礙。事實上,一個會交際的人就能注意到這一點,並盡量避免的。任何一位口才高手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如果你要和他人保持情感的熱線暢通無阻,就應該得體地運用禮貌語言與稱呼語,切忌語言粗俗、輕浮,對人沒有尊稱。
有個年輕人匆忙趕路,天快黑時,還沒有遇到可以住宿的旅店,心裏便著急起來。
這時迎麵來了一位老農,他便在馬上高聲喊道:“喂,老頭兒,離旅店還有多遠?”
老人回答:“五裏!”
年輕人策馬飛奔,向前馳去。結果一跑十多裏,仍不見人煙。他暗想,這老頭兒真可惡!非得回去整治他不可,並自言自語道:“五裏,五裏,什麼五裏!”猛然,他醒悟過來,這“五裏”不是“無禮”的諧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