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魏征是一位口才高手,他在李世民麵前據理力爭、毫不含糊,終於使他打消了去泰山封禪的念頭。
“裝聾作啞” 低調做人
處處“指教他人”是一種不成熟、不明智的做法,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尊嚴”,也都有“虛榮心”,因此,“自我”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孔子曾說:“人之惡在於好為人師。”這句話的現代版就是:人最大的毛病在於喜歡當別人的老師。孔老夫子不愧是千古聖人,他一語中的地切中了人性的弱點,因為生活中有許多人總以為自己很聰明,博學多才,經驗豐富,可以成為他人之師,而且如果不把自己的經驗告訴別人或教誨別人,就覺得渾身不自在,心中難受至極。這類人認為自己如果不到處“指點江山”,那麼自己的“博學”與“經驗”就不會被人知道,也就無法贏得他人的尊重與愛戴。
事實上,處處“好為人師”是一種不成熟、不明智的做法,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尊嚴”,也都有“虛榮心”,因此,“自我”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由於人的敏感性,每個人都會從潛意識中抵製來自外界的侵犯——即使可能是善意的。在此,我們有很必要時時提醒自己:不要露骨地去指出別人的錯誤,否則,對方會明顯地感受到他的自我受到你的侵犯。比如在工作中,如果你過分熱心,就會被對方認為你是在否定他的智慧,甚至還會認為你是故意揭他的短,或是和他搶功勞。總之,對方對你的“指點”是反感而不是感激。
某食品公司新來的主管第一次主持公司的會議時,態度親切,表現得非常民主,他很誠懇地說:“雖然我在這一行有20多年的工作經曆,但是在工作中肯定還會有不足之處。在今後的工作中,本人存在的不足之處與缺點,希望大家能直言相告,我一定虛心接受,拜托了!”現場鴉雀無聲,大家都低著頭,沒有人站出來提建議。
第二次會議,主管再次重複那些話,質檢部的阿洪終於鼓足勇氣站起來說:“我認為公司在管理上存在較大的漏洞,而且公司的製度也極為不合理,隻有懲罰條例,卻沒有建立獎勵機製,這樣的局麵將會造成大家由於擔心處罰而在工作中墨守成規,不敢有絲毫創新,而一個公司如果失去了創新精神,就不可能具備競爭力,沒有競爭力,公司也就不會有生命力……”阿洪慷慨陳詞,說的都是員工們平日想說卻又敢說的話。因此,當他話音剛落時,會場立即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當會場安靜下來時,主管當場對阿洪表揚了一番,並鼓勵他以後多提建議,阿洪激動得連連點頭。
阿洪見主管心胸開闊,善於納諫,便熱情高漲。在後來的日子裏,公司每次開會,阿洪都要提幾條建議。除了工作上的建議之外,他也開始針對主管個人的言行提些誠懇的建議。在年終進行人事調整時,大家都以為阿洪會升任為質檢部的主管,但出人意料的是,他卻被調去當一個閑差,從此再也沒有機會在開會時提建議了。
很多時候,從上級或其他人口中說出的“敬請批評指教”,事實上是一句應酬話,所以我們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要輕易去給別人“指教”,即使是在別人的一再要求下,也應該謹言慎行。
事實上,“好為人師”是人際關係中不和諧的音符,尤其是當你麵對自己的上司、同事,或不太熟悉的朋友時,好為人師總會遭到許多猜忌,甚至是怨恨,於人於己都不利。所以,與其好為人師去招惹麻煩,還不如去拜人為師,以助自己成長。
不管你出於什麼樣的心態,指教他人都不會受到歡迎;而“以人為師”的人則無論走到哪裏,都能成為最受歡迎的人。因此,不管我們本身的資曆如何,都應該放下“架子”,低調做人。
揣摩對方的心意後再說
在相同的環境裏,同樣的人物,不一樣的說話技巧,結果往往有天壤之別。而揣摩領導的心思後再說,就能說得準,說得好。
揣摩領導的心思,不是要“拍馬屁”,揣摩是為了讓自己的正確意見能被領導接受,或是給領導的提問一個貼切的答複。我們在與領導談話時,就非常有必要揣摩對方的心思,然後再開口,否則,一言不慎,就有可能“惹火上身”。
古時候有個皇帝,夢見他所有的牙齒都掉光了。醒來後他立刻召來一個解夢家,問他這個夢具有什麼意義。
“唉,真不幸啊!皇帝。”這位解夢家說道:“每一個掉落的牙齒,都代表著您一個親人的死亡!”
“什麼?你這大膽的家夥。”皇帝憤怒的對著他大喊:“你竟敢對我說這種不吉利的話?快給我滾!”
接著他又下令:“來人啊!給這個家夥五十大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