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不難有禮,難在得體:與領導說話講策略(3)(1 / 3)

大將樊噲想出一個點子,闖進宮中進諫,他擲地有聲地對劉邦的過去進行了一番讚美:“想當初,陛下和臣等起兵豐沛定天下之時,何等豪情壯誌!上下團結,同甘共苦,打敗了項羽,建立了漢朝基業。”幾句話激起了劉邦的自豪之情,然後樊噲話鋒一轉:“現在天下初定,百廢待興,陛下竟這般精神頹廢,群臣皆為陛下之病終日恐惶不安,陛下卻不見大臣,不理朝政,而獨與太監親近,難道就不記得趙高禍國的教訓嗎?”

樊噲既稱讚又巧妙地批評了劉邦,先揚後抑,終於使劉邦專心朝政,不再在後宮消磨時間了。

劉邦是樊噲的“領導”。而下級是不能與領導正麵交鋒的,否則,不但起不到勸諫的效果,反而還會惹禍上身。樊噲正是深諳此理,因此他勸諫劉邦時,沒有一開口就批評他不理朝政,而是先表揚他的“豐功偉績”,最後話鋒一轉,把劉邦親近太監,不理政務之事輕輕帶過。劉邦也是聰明人,在受到表揚高興之餘,又聽到樊噲的批評,因此他不但沒有怪罪樊噲,反而還接受了他的意見。

我們可以想象,假如樊噲沒有采取先揚後抑的策略,而是直言勸諫,說不定會觸犯龍顏,而遭到殺身之禍。但是,樊噲卻采取了先揚後抑的策略,既達到了勸諫的目的,又保全了自己,這種高超的談話藝術,是值得職場中每一個人學習的。

掌握“火候”,亦剛亦柔最得體

不管勸誡能獲得哪種效果,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即勸誡的效果與勸誡者所掌握的分寸和火候有很大關係。

要想燒製出上等的瓷器,最關鍵的是要掌握好火候。同樣的道理,要想說服上司,也要把握好說話的分寸,把握好“火候”。但是,要說服領導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就要求進諫者具有良好的口才,並在說服的過程中采取一些策略,才有可能讓自己的主張得到采納,這樣既能堅持自己的原則,又能使事情得到解決。

戰國時期,齊威王荒淫無度,不理國政,好為長夜之飲。由於上行下效,大臣們也全不幹正事了,眼看國家就要滅亡。可是就在這種節骨眼上卻沒有誰敢去進諫。最後隻好由“長不滿四尺”的淳於髡出麵了。

然而淳於髡並沒有像人們想象的那樣氣勢洶洶、單刀直入地向齊威王提出勸諫,而是先和他搭訕聊天。淳於髡對齊威王說:“咱們齊國有一隻大鳥,落在大王的屋頂上,已經三年了,可是它既不飛,又不叫,大王您知道是什麼原因嗎?”

齊威王雖然荒淫好酒,但是他本人卻並不笨,同夏桀、商紂一樣的壞進骨子裏去的人物有著巨大的不同,所以當他聽到淳於髡的隱語之後,他就被刺痛並醒悟了。於是,齊威王很快回答說:“我知道:這隻大鳥它不鳴則已,一鳴就要驚人;不飛則已,一飛即將衝天。你就等著看吧!”

說畢,齊威王立即停歌罷舞,戒酒上朝,切實清理政務,嚴肅吏治,接見縣令共72人,賞有功一人,殺有罪一人。隨後,齊威王領兵出征,打退要來侵犯齊國的各路諸侯,奪還被別國侵占去的所有國土,齊國很快又強盛起來。淳於髡勸戒的方法值得我們學習。當自己的領導有失誤時,我們不能回避,也不能直言指出,而應該采取一些方法,運用一些技巧,把自己的意見巧妙地灌輸進領導的耳中,使其能主動改正自己的不足之處,才是上策。

以史為鑒 讓事實說話

說理一千,不如擺事實一條更具有說服力,因為事實勝過雄辯。再好的語言天賦,在事實麵前也會顯得蒼白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