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告就像雪花,飄落得越輕柔,就越能持久,也越能深深地潛入人心。
——[瑞士]斐斯泰洛齊
我深信,人與人之間的誤會、爭執、利害的衝突,多半都不是因為彼此太疏遠,而是因為彼此太接近。
——[法]羅曼·羅蘭
少怪罪同事 多檢討自己
我們應該努力控製自己的語言,遇事先自我反省,而不是發牢騷、耍脾氣。
生活中什麼樣的人都有,也就難免爭爭吵吵、生氣、發牢騷,如果在一些非原則的問題上我們也與別人爭個你死你活,那麼你就永遠也不會獲得好的人緣。
小利是一家銷售公司的員工,在公司裏她精明能幹,常幫助經理製定銷售計劃,自己的銷售業績也在公司裏名列前茅。但是,小利與同事的關係總是處理不好,其原因就是她經常發脾氣。
一次,經理讓小利和同事阿浩一起製定一份銷售計劃。計劃製定好後,經理卻沒有認可,還把小利他們批評了一頓。下班時,小利來到阿浩的辦公室,冷冷地說:“都怪你,如果你努力了,這份計劃就會製定得完美無缺,我們就不會挨批評了。”
“怎麼能全怪我呢?經理最不滿意的是計劃當中的那一組數據,說它沒有真實性,可那數據是你調查得來的啊!”阿浩解釋道。
“和你合作真倒黴!”小利說完,一摔辦公室的門,走了。
其實,小利心情好的時候,還是能和同事們說說笑笑的,可是如果哪位同事沒照顧到她的情緒,無心說了句什麼話,在別人聽來根本無所謂,而小利卻會莫明其妙地板起臉,轉身就走,或者毫不留情地把同事們數落一頓。日子一久,同事們都漸漸地疏遠了她,不願再和她交往了。
一般來說,發脾氣是人們對客觀事物不滿而產生的一種情緒反應,是由外在的各種刺激所引起的。但是,我們也不能因此而把責任都推到同事身上,更不能隨便衝同事發脾氣,發牢騷。因為發脾氣既傷害自己又傷害別人,常常發無名之火更是缺乏修養、氣量狹小或情緒不健康的表現,應當努力克服和避免。另外,我們應該學會控製自己,遇事先自我反省,而不是發牢騷、耍脾氣。
在工作中從不發脾氣的人恐怕是沒有的,但不為一些瑣事常發脾氣是完全能做到的。生活中,一個口才高手往往也是一個有文化、有修養的人,也常常是寬宏大度,風趣幽默的人。他們很少在一些小事上大動肝火,而是用一些幽默、風趣的語言去融洽同事之間的關係。那麼,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
第一,學會在“脾氣”中“逆情性思維”。所謂“逆情性思維”,即朝引起發脾氣導火線的相反方向去思考。這樣,就能較客觀、較寬容地去看待問題和對待人,避免發無名之火。
第二,學會疏導自己的不良情緒。在情緒不佳時,有效的自製方法是暫時回避,去幹自己喜歡幹的事。如果實在不能離開,可多做幾次深呼吸,並與他人慢慢地逐字逐句地講話,以平息上升的“火氣”。
第三,學會控製自己的行為。發脾氣常常是對客觀事物不滿而產生的。我們可以從情緒自我疏導入手,控製自己的行為。可以主動和同事交流思想,向他傾吐自己的苦悶。
第四,學會接受別人的勸告。一般來說,一個人在發脾氣時,自控能力會減弱,難以有效控製自己。別人的勸告可以幫助緩解你激動的情緒。不過關鍵在於發脾氣的人要學會樂意接受別人的勸告,不要一意孤行。
日中則移,月滿時虧。物盛則哀,天地之常數也;進退盈縮,與時變化,聖人之常道也。
——司馬遷
把對同事的不滿變成表揚
責備和批評隻會帶給雙方更大的不滿和怨恨,如果你的目的是為了改善和同事的關係,那麼,不妨把批評的方式變成誇獎,也許這樣的效果會更好。
“阿秀,你怎麼搞的嘛?自己的工作沒有做好,影響了我們一整個小組。”
“李正,這次工作上的失誤應該由你完全負責任,到時候你可別在主管麵前推卸,把過錯全推在我們身上啊!”
假如你經常對同事說諸如此類的話,那麼你的人際關係肯定很緊張。因為沒有人喜歡別人批評自己。事實上,你與其責怪同事,不如把責怪變成表揚,這樣效果往往會更好。
你不妨如此說:
“阿秀,你已經很努力了。雖然這次我們小組沒有取得預期的目標,但你的表現還是可圈可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