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有分寸,講尺度:與同事說話要知深淺(1)(2 / 3)

“李正,這次工作上的失誤不完全是你的責任。我們也應該承擔一部分。”

然而,同事之間為一點小事而相互責備,以至最終傷了和氣的人不在少數。其實,責備和批評隻會帶給雙方更大的不滿和怨恨,如果你的目的是為了改善和同事的關係,那麼,不妨把批評的方式變成誇獎,也許這樣的效果會更好。

同在一家銷售公司工作的李小姐和吳小姐素來不和。

有一天,李小姐忍無可忍地對另一個同事佟女士說:“你去告訴吳小姐,我真受不了她,請她改改她的壞脾氣,否則沒有人會願意理她的!”

佟女士說:“好!我會處理這件事。”

以後李小姐遇到吳小姐時,吳小姐果然是既和氣又有禮,與從前相比較簡直判若兩人。

李小姐向佟女士表示謝意,並且好奇地問:“你是怎麼說的?竟有如此的神效。”

佟女士笑著說:“我跟吳小姐說:‘有好多人稱讚你,尤其是李小姐,說你又溫柔又善良、脾氣好、人緣更佳!’如此而已。”

職場中,即使對同事有不滿,在感情上也還是要和對方盡量在一起,千萬不能與他們拉開距離。當你把對他人的不滿換成表揚時,你就會獲得他們的尊重與友誼。

言辭謙遜可避免嫉妒

謙虛的人,懂得收斂鋒芒,懂得把鮮花和掌聲讓給別人,這樣就能有效地避免來自各方麵的不滿和嫉妒。

身在職場,言談中多一分謙遜,就能有效地避免來自各方麵的不滿和嫉妒。當同事之間有了衝突時,要“和稀泥”,要化解,或者是保持沉默,不要兩邊說話,兩邊討好;當有人指責你時,不要強硬地反駁,或者是辱罵對方,而應該表現得謙虛有禮,這樣不但能淡化同事對你的嫉妒,有時還能贏得別人對你的尊敬。

古代有個叫韓琦的人,曾經同範仲淹一道推行新政,北宋時長期擔任宰相職務。他在職場上從來不妥協退讓,抵禦西夏時曾有“軍中有一韓,敵人聽了就膽寒”的威名。但在為人處事上,他卻能做到“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

有一年,他與同僚王拱辰、葉定基等人在開封府主持科舉考試,王、葉二人經常為考生卷子的優劣爭得麵經耳赤。韓琦生性好靜並不惱火,隻是聽而不聞,視而不見,坐在桌前專心判卷。

沒想到人不找事兒、事兒找人。王拱辰氣韓琦不幫自己說話,跑過來對韓琦嚷道:“我說你在這裏練習氣度哪?”

韓琦聽了這帶刺的話,不但不生氣,反而趕緊好言好語地賠不是說:“實在抱歉,不知你們在爭論什麼事啊。”

同處一室,二人大聲爭吵,韓琦不可能沒聽到。但是當二人都吵得像紅了冠子的公雞時,你該向著哪一方?你說誰的不是誰都不高興。這不,韓琦還沒有張嘴,王拱辰已經跳來向他吹胡子瞪眼了。出人意料的是,韓琦居然給鬧事者賠了不是。這樣一來,王拱辰就無話可說了。

韓琦在定武統帥部隊時,夜間伏案辦公,一名侍衛拿著蠟燭為他照明,那個侍衛不小心一走神兒,蠟燭燒了韓琦的鬢角的頭發。韓琦沒有說什麼,隻是急忙用袖子蹭了蹭,又低頭寫字。過了一會兒,一回頭,發現拿蠟燭的侍衛換人了,韓琦怕主管侍衛的長官鞭打那個侍衛,就趕快把他們召來,當著他們的麵說:“不要替換他,因為他已經懂得怎樣拿蠟燭了。”軍中的將士們知道此事後,無不感動佩服。按理說,侍衛拿蠟燭照明不全神貫注,把統帥的頭發燒了,本身就是失職,韓琦責備一句也是應該的,即使不責備,挨燒時“哎呀”一聲也難免。可他不但忍著疼沒吱聲,發現侍衛換人了還怕侍衛受到鞭打責罰,極力替他開脫。事實上,他的容忍比批評和責罰更能讓士兵改正缺點,盡職盡責。

韓琦鎮守大名府時,有人獻給他兩隻出土的玉杯,這兩隻玉杯表裏毫無瑕疵,是稀世珍寶。韓琦非常珍愛,送給獻寶人許多銀子。每次大宴賓客時,總是專設一桌,鋪上錦緞,將那兩雙玉杯放在上麵使用。結果有一次在勸酒時,被一個官吏不小心碰到地上摔個粉碎。在座的官員驚呆了,碰壞了玉杯的官吏也嚇傻了,趴在地上請求治罪。可韓琦卻毫不動容,笑著對賓客說:“但凡寶物,是成是毀,是都有一定的時數的,該有時它就出來了,該壞時誰也保不住。”說完又轉過身對趴在地上的官吏說:“你偶然手誤,並非故意的,有什麼罪呢?”這番話說得十分精彩!玉杯已經打碎,無論怎樣也不能複原,叱罵、責打一頓肇事者吧,徒然多了一個仇人,眾位賓客也會十分尷尬,好端端一場聚會便不歡而散,也會大大有損自己的形象。而他此言一出,立刻博得了眾人的讚歎,並且肇事者對他的寬容更是感激涕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