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看不見的刀光劍影:掌握談判的技巧才能笑到最後(2)(3 / 3)

故意示弱 以“虛”克“實”

在談判的過程中,為了最大限度地為己方爭取利益,可以故意收斂鋒芒向對方示弱,待對方失去耐心、精疲力竭時再開口,這時對手就不得不俯首稱臣,同意你的條件或要求。

談判的目的,都是為了獲得最大利益。因此在談判的過程中,那些睿智的談判高手為了最大限度地為己方爭取利益,就會故意收斂鋒芒向對方示弱,待對方失去耐心、精疲力竭時再開口,這時對手就不得不俯首稱臣,同意你的條件或要求。某談判專家在談判過程中,就因為經常故意向對方示弱,從而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勝利。

一次,某談判專家替代理人與保險公司交涉賠償事宜,談判是在專家的客廳裏進行的。

理賠員先發表了意見:“先生,我知道你是交涉專家,一向都是針對巨額款項談判,恐怕我無法承受你的要價,我們公司如果是隻出100元的賠償金,你覺得如何?”

談判專家表情嚴肅地沉默著。根據以往經驗,不論對方提出的條件如何,都應表示出不滿意,因為當對方提出第一個條件後,總是暗示著可以提出第二個,甚至第三個。

理賠員果然沉不住氣了:“抱歉,請勿介意我剛才的提議,我再加一點,200元如何?”

“加一點點?抱歉,無法接受。”

理賠員繼續說:“好吧,那麼300元如何?”

談判專家等了一會兒說:“300?嗯……我不知道。”

理賠員顯得有點驚慌,他說:“好吧,400元。”

“400元,嗯……我不知道。”

“那就賠500元吧。”

“500?嗯……我不知道。”

“這樣吧,600元。”

談判專家無疑又用了“嗯……我不知道。”,最後這件理賠案終於在950元的條件下達成協議,而代理人原本隻希望要300元!

這位談判專家事後認為,“嗯……我不知道。”這樣的回答具有無窮的效力。

談判是一項雙向的交涉活動,雙方都在認真地捕捉對方的反應,以隨時調整自己原先的方案,如果一方幹脆不表明自己的態度,隻用“不知道”這個可以從多種角度去理解的詞,就會使對方心中沒了底。

當然,既然來參加談判,就不可能對談判目標不知道,“不知道”的真正含義是不想告訴對方他想知道的事情。這是一種高超的談判技巧。

日本商人有時也會運用這種手段,隻是他們把“我不知道”改成了“我不懂”,同樣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位日本商人代表日本航空公司來和美國一家公司談判。

會談從早上8點開始,進行了兩個半小時。美國代表以壓倒性的準備資料淹沒了日方代表,他們用圖表解說、電腦計算、屏幕顯示、各式的數據資料來回答日方提出的報價。而在整個過程中,日方代表隻是靜靜地坐在一旁,一句話也沒說。終於,美方的負責人關掉了機器,重新扭亮了燈光,充滿信心地問日方代表:“意下如何?”

一位日方代表斯文有禮,麵帶微笑地說:“我們看不懂。”

美方代表的臉色忽地變得慘白:“你說看不懂是什麼意思?什麼地方不懂?”

另一位日方代表也斯文有禮,麵帶微笑地說:“都不懂。”

美方發言人帶著心髒病隨時將發作的樣子問道:“從哪裏開始不懂?”第三位日方代表以同樣的方式慢慢答道:“當你將會議室的燈關了之後。”

美方代表鬆開了領帶,斜倚在牆旁,喘著氣問:“你們希望怎麼做?”

日方代表同聲回答:“請你再重複一遍。”

美方代表徹底喪失了信心。誰有可能將秩序混亂而又長達兩個多小時的介紹重新來一次?美方代表終於在作出了重大的讓步後,日方代表才同意簽合同。

在這裏,不是日本商人不懂,素以精明著稱的日本商人決不會如此不了解談判內容的,“我們不懂”的真正意思就是:我們根本不同意你們的條件。這種不說“不”的拒絕比直截了當的反駁更具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