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物細無聲,沉默也是一種反抗
言語是鐵,沉默是金。一個冷靜的傾聽者,會從別人滔滔不絕的說話中,吸收到很多對自己有益的信息。
一位哲人曾說:“喋喋不休的人,像一隻漏水的船,每一個乘客都會趕快逃離他。言多必失,言多必敗。”的確,言語是鐵,沉默是金。一個冷靜的傾聽者,會從別人滔滔不絕的說話中,吸收到很多對自己有益的信息。在辯論中,如果恰倒好處地運用沉默術,則能給對手巨大的精神壓力。
1945年7月,英、美,蘇三國首腦在波茨坦舉行會談。
會間,美國總統杜魯門對斯大林說:“美國研製出一種威力非常大的炸彈。”暗示美國已擁有原子彈,對斯大林進行心理戰。
在杜魯門講話時,英國首相丘吉爾兩眼緊緊地盯著斯大林的麵孔,觀察他的反應。斯大林象聾子一樣沒有聽見,未顯露出絲毫的表情,以至於許多人回憶說:“斯大林好像有點耳聾,沒聽清楚。”
其實,斯大林不僅聽清了這句話,而且聽出了這句話的弦外之音。會後,斯大林對莫洛托夫說:“我們應該加快工作進度。”
斯大林為什麼裝聾?因為,這時候,任何方式的語言表達,都不如沉默應付的效果。
果然,兩年之後,蘇聯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這才是對杜魯門的有力回答。
沉默又稱默語。適時必要的沉默,不應被認為是語塞,是信息溝通出現障礙,而應是“意到筆不到”的藝術手段。運用得當,在一些會話場合中有著“此時無聲勝有聲”的作用。
魯迅先生曾說過:“沉默是最好的反抗。”麵對挑釁和惡語,有時候需要針鋒相對,以牙還牙;有時候則需沉默。這種無言的回敬常能使對方自知理屈,自覺無趣,從而獲得比強詞辯解更佳的效果。
綿裏藏針,巧妙回應對方
一個高明的論辯者應處變不驚,從容鎮定,回擊對方時,態度可以比較緩和,但表達的內容卻含有強硬的成分,這種棉裏藏針的回擊,往往可以以柔克剛,挫敗對方卑劣的攻擊,維護自己的人格尊嚴。
對人說話,有許多方式。辯論也一樣,論辯是唇槍舌劍的交鋒,被對方惡語攻擊,受到傷害,遭到人格侮辱是尋常事。對此,一個高明的論辯者應處變不驚,從容鎮定,回擊時,語氣和態度可以比較緩和,而其中表達的內容卻含有強硬的成分。這種棉裏藏針的回擊,往往可以以柔克剛,挫敗對方卑劣的攻擊,維護自己的人格尊嚴。
夏天的一個夜晚,有位天文學家仰麵朝天慢慢地向廣場走來,專心一意地觀察天上的星辰。在他的前麵有個又大又深的土坑,天文學家沒有發現它,一腳踩空,掉了下去……
周圍的人見了哈哈大笑,有人挖苦地說:“瞧,癩蛤蟆掉進深坑裏,四腳朝天。”有人嘲諷道:“書呆子,你自稱能認識天上的東西,卻不知道腳下麵是什麼,你研究學問得益真大啊,跌進坑裏就是你的學問給你帶來的好處吧!”眾人又哄笑起來。
隻見這位天文學家從坑裏爬上來,拍了拍身上的土,鎮定地回答說:“隻有站得高的人,才有從高處跌進坑裏去的權利和自由,沒有知識的人,就像本來就躺在土坑裏從來沒有爬出來過一樣,又怎麼能從上麵跌進坑裏去呢?”眾人啞然。
天文學家笑了笑,又說:“明天,會下雨。”果然,第二天真的下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