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的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學校,與同學和老師的交往中學生的社交活動中占的時間比例最大,因此學生的交往活動主要是與老師、同學們的交往。但是,每位同學都有自己的家庭,除去在校時間外,在節假日或每天的早晚特別是寒假和暑假,都會與家裏人發生交往活動。現在的學生幾乎都是獨生子女,因此在家庭中的交往活動主要發生在你與父母或其他長輩之間。那麼,我們究竟應該怎樣同長輩們進行交往呢?
長輩即指輩分比自己大的人。我們所說的長輩有兩種含義:一種是狹義的,指自己的父母或爺爺、奶奶等其他親屬;一種是廣義的,指社會中與你打交道的叔叔、阿姨等輩分大於你的人。與長輩們交往,要做到尊敬長輩。尊老敬老代表著一個人的家庭倫理道德水準。尊老敬老也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的傳統美德。
學生接觸最多的長輩是自己的父母,對父母要孝敬。我國古代很重視“孝道”,“百善孝為先”。自古以來,孝敬父母的故事數不勝數。例如東漢的“黃香扇忱溫席”,明代的“謝定住打虎救母”,等等。許多的故事中的孝敬父母的思想陶冶了中華民族的子子孫孫。我國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如毛澤東、朱德、陳毅、彭得懷,他們既是尊師的楷模,也是孝敬父母的典範。他們不僅孝敬自己的父母,而且提出為國盡忠、為民族盡孝就是最大的孝。在這種思想道德觀念的指導下,許多革命烈士積極投身革命,為解放中華勞苦大眾而獻出寶貴的生命。建國後,我國的《憲法》不僅將贍養父母列為兒女的義務,而且在公共福利事業中,建立、發展、壯大了社會主義的敬老事業。所以,同學們首先要在思想上樹立“孝敬父母光榮,不孝敬父母可恥”的榮辱觀念。
孝敬父母就是真誠地、發自內心地尊敬、熱愛、關心和贍養父母,這是人類相生相養的自然情感。中學生一般來說現在還沒有贍養父母的能力,但應該做到思想上有認識,行動上有表現。
一個人來到世界上,首先形成的人際關係就是同父母的關係,這種關係決定著你如何看待自己,你同父母的交往方式,為你以後處理好同朋友的關係奠定了基礎。也可以說,一個不孝敬父母的人,是一個不道德的人,是不可能與兄弟、親友、師長,同學和睦相處的。
同學們應該尊重父母,這不僅因為他們是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對祖國和人民有貢獻,而且因為父母對於你無微不至的關懷,為你的健康成長,付出了巨大的勞動。與父母相處,應該做到:
1、有禮貌
出門或回來時告訴父母一聲,以免掛念;尊重父母的意見和教導,有事與其商量;不頂撞父母;做了錯事主動認錯,取得諒解;父母下班回來主動迎上前去,接過東西。
2、體貼、關心
有好吃的東西先讓父母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減輕父母的負擔;當父母生病時精心照顧,問寒問暖,使父母得到身體上的照顧和精神上的安慰;刻苦學習,積極進取,讓父母放心;當父母傷心時,要做個懂事的孩子,安慰和勸說,千萬別雪上加霜,不做父母生氣的事、不說父母生氣的話。並不奇怪,因為你們同父母在年齡、思想認識、對人生和對世界的看法都有一定距離,這是你們生活的時代與環境不同造成的。你應該理解父母。有時他們嘮嘮叨叨,過於為你擔憂。事實上他們與老師一樣,總是希望你進步快,早成才。長輩們的經驗是一筆寶貴財富,他們是你人生路途上的啟蒙人。
對父母應該這樣做,同樣,對爺爺、奶奶及其他長輩也應該這樣去做。除此之外,對親屬中的長輩,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可在生日或節日前去祝賀,去時可帶上自己製作的賀卡,手工製品等小禮物。
對與我們無血緣關係的長輩,同樣也需要尊敬和愛戴,首先要表現得有禮貌,見麵主動打招呼、問好,多用禮貌用語。比如去商場購物,要說:“阿姨,請把那個拿給我看看好嗎?”其次,遇到長輩有困難要盡自己的最大能力去幫助解決。在公共場所比如汽車上,主動給老人讓座,扶他們上下車。還可叫幾個同學組織起來,幫助附近的孤寡老人。
尊老敬老,是中學生與長輩進行交往應遵循的原則,這是我們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優良傳統。中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和21世紀的主人,尤其應該具有這樣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