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5章不健康的心理因素導致產生挫折感(1 / 1)

中學生挫折的產生於中學生的心理發展有關,也與中學生的生活學習息息相關。

首先,從心理方麵來看,中學生之所以產生挫折,是與其心理特點有極大的關係。中學生特別是高中階段是青少年時期的過渡階段,上與少年後期相接,下與青年中期相連,在身心發育和社會成熟方麵相互有一些交叉,因此,高中階段的個體心理發展具有以下幾個明顯的特點。

1、不平衡性。作為青年初期的高中生,正處於從幼稚的少年時期向青年期過渡的時期。在這一時期,高中生的生理發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的發展卻相對落後於生理的發展,他們在理智、情感、道德和社會交往等方麵,都還沒有達到成熟的指標,還處在人格化的過程中。這種不平衡性特征使他們不能恰當地處理生活學習方麵的問題,從而產生挫折感。

2、動蕩性,高中生生理、心理發展的不平衡性,以及生理和某些心理發展同道德或其他社會意識發展之間的不平衡性,一方麵創造了個性發展以及道德和社會意識發展的條件,但另一方麵也造成了高中生心理過程的種種矛盾和衝突,表現出一種成熟前的動蕩性。有人稱為“狂飆期”、“青春騷動期”。高中生的心理發展的動蕩性表現在知、情、意、行等各個方麵。如他們思維敏銳,但片麵性較大,偏激,好走極端;熱情,但容易衝動;勇敢但偏於蠻幹和草率。在對社會、他人與自我的關係上,常常感到困惑、苦悶和焦慮,對家長老師表現出普遍的逆反心理和行為。另外,由於生理上的變化,會出現強烈的情緒反應,帶來劇烈的“性困擾”,心理疾病的發病率逐年增高。

3、自主性。高中生正處在心理上脫離父母時期,有人稱為“心理斷乳期”。隨著身體的迅速發育,自我意識的明顯增強,獨立思考和處事能力的發展,高中生在心理和行為上表現出強烈的自主性,希望擺脫父母的束縛。具有很強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熱衷於顯示自己的力量和才能。凡事有自己的見解,不輕信、不盲從,但有時固執己見,聽不進良言和批評。

4、進取性。由於生理上的迅速發育成熟,以及心理上的迅速發展,使高中生精力充沛,血氣方剛,反應敏捷,上進心強,不安於現狀,富於進取,頗具“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常常是滿懷希望,樂於開拓。

5、閉鎖性。高中生不像兒童時期那樣經常向成年人敞開自己的心扉,他們的內心世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但又不輕易地表露出來,心理的發展呈現出閉鎖性的特點。喜歡有自己單獨的房間,有個人的抽屜,並喜歡把抽屜鎖起來。熱衷於尋求理解自己的人,找“誌同道合”的知心朋友,對知心朋友能坦率地說出內心的秘密。高中生的心理特點決定了他們會經常受到來自各個方麵的打擊,從而產生挫折感。

第二,從學習方麵說,挫折的產生與高中生的學習狀況有直接的關係,應該說高中生的大部分挫折產生於學習當中。學習是中學生階段的中心任務,學習生活是他們生活的主要內容,因而,學習中的困難和問題經常成為他們挫折的根源。高中生學習的挫折主要來自課業負擔過重,考試成績不理想,理想抱負難以實現。同樣的成績,例如80分,對有的同學來說可能很滿足,而有的同學認為沒有發揮自己的水平,從而產生挫折感。

由於每個人的基礎知識的差別,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的不一樣,造成每個學生的成績不同。盡管事實是這樣,但是,有的學生就認為自己成績差就是失敗,對自己就是一種不公平。為什麼同樣的老師,同樣的時間,別人能夠學會,而我就不能,從而產生失望、焦慮、苦悶。更多的情況是,由於不能正確的認知自己的現實學習成績,對自己的學習中挫折不能進行正確地分析,從而失去努力趕上的信息,造成學習中的連續受挫,形成惡性循環。

第三、從人際交往方麵說,挫折的產生與高中生的交友情況有極大的關係。高中階段是個體社會化的重要時期,而社會化的順利完成離不開人與人的交往。人際交往中的友誼對高中生的人格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國內外大量研究資料表明,兒童期的個體在情感上最依戀的對象是父母,朋友則處於相對次要的地位。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情感依戀的重心便逐步由父母轉向了朋友,並日益確定和加強。高中階段處於青春初期,是從兒童期向青年期發展的一個過渡期,是“一個逐步趨於成熟的時期,是獨立地走向社會生活的準備時期。”這一階段的學生的身體、生理、心理、社會性等各個方麵都迅速地發展,自我意識不斷增強,他們要求擺脫對成人的依賴,追求獨立的意識越來越明顯,與同齡人之間的交往越來越頻繁。高中時期是高中生交友的高峰期和關鍵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