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6章是什麼影響了青少年的挫折承受力(1 / 1)

首先,與個人的生理條件有關。一個發育正常身體健康的人,可能比生理上有缺陷或有病的人要有較強的忍耐力。如果他們在同樣艱苦的條件下,前者比後者更能忍受較大的精神折磨。此外,研究還表明,神經類型屬弱型或強而不均衡型的人,其挫折耐受力也較差。

其次,與個人的實踐經驗有關。生活中曆盡艱辛的人,比一帆風順的人更能經受挫折。如果一個人從小嬌慣成性,生活欲求總是順利地得到滿足,他就不能獲得忍受挫折的經驗。有的心理學家指出,兒童期如果挫折大少,將會使人不知如何處理挫折;但如果遭遇大多的挫折,也會影響以後的發展,如形成自卑怯懦等不健康心理特征。

再次,與個人的自信水平有關。當一個人發覺自己遇到挫折時,往往就會開始思考自己不能獲得成功的原因。一般說來,人們用來解釋挫折的原因有以下四種:能力、運氣、任務難度和努力程度。一個充滿自信的人,當他麵臨挫折時,往往認為自己之所以遭受挫折,不是因為自己能力不夠或任務難度太大,而是由於自己努力不夠或運氣不佳,因此他能夠承受挫折,願意再下一番功夫,再進行一次嚐試,不放棄努力。一個缺乏自信的人,當他麵臨失敗時,往往認為這是由於自己能力不夠或任務難度太大,自己無能為力,也就難於承受挫折,容易放棄努力。

最後,與個人對挫折的主觀判斷有關。挫折對人的影響,往往不是由挫折本身決定的,而是由人對挫折的主觀感受決定的。人們對挫折的情境可以有不同的判斷,對同樣的情境,一個人可能認為是重大的挫折,甚至是滅頂之災,而另一個人則可能認為是無所謂的“小事一樁”。於是,對挫折的承受力就有了天壤之別。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把一隻小白鼠放到一個裝滿水的水池中心。這個水池盡管很大,但依然在小白鼠遊泳能力可及的範圍之內。小白鼠落入水後,並沒有馬上遊動,而是轉著圈子,發出“吱吱”的叫聲。小白鼠是在測定方位,它的鼠須就是一個精確的方位探測器。它的叫聲傳到水池邊沿,聲波又反射回去,被鼠須探測到,借以判定水池的大小,自己所在的位置,以及離水池邊沿的距離。它尖叫著轉了幾圈以後,不慌不忙地朝選定的方向遊去,很快就遊到岸邊。實驗至此尚未結束。心理學家把另一隻小白鼠的鼠須剪掉後,把它同樣放入水中。小白鼠又發出“吱吱”的叫聲,但是,由於“探測器”不複存在了,它探測不到反射回來的聲波。幾分鍾後,筋疲力盡的小白鼠沉至水底,淹死了。關於第二隻小白鼠的死亡,心理學家這樣解釋:鼠須被剪,小白鼠無法準確測定方位,看不到其實很近的水池邊沿,以為自己無論如何是遊不出去的,因此,停止了一切努力,自行結束了生命。心理學家最後得出結論:在感覺生命徹底無望時,動物往往強行結束自己的生命,這叫“意念自殺”。第二隻小白鼠不是被剪掉鼠須而死的,而是被那“無論如何也遊不出去”的意念淹死的。就是說,是被主觀誇大而成的滅頂之災嚇死的。

讓我們不能不警醒的是,這樣的悲劇不僅發生在小白鼠和其它動物身上,也不同程度地發生在人身上。人生路上,每個人都可能遇到小白鼠所遭遇到的“水池”,那就是逆境,就是挫折情境。有些人在這個時候,就像被剪掉鼠須的小白鼠一樣,無限誇大自己所遭遇的挫折,以為橫亙在麵前的是厄運的汪洋,“無論如何也遊不出去”。由於對處境感到無比絕望,再也不能承受,讓自己的人生“淹沒”在很淺很窄的“水池”裏。因此,我們需要學會對挫折做出正確地判斷,在主觀上寧可縮小挫折,也不放大挫折,從而提高自己的挫折承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