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照相,同一景物,從不同角度拍攝,就會得到不同的形象。對逆境也是這樣,我們應當看到,逆境是生活的組成部份,但它僅僅是生活的一小部分。在我們的整個生活中,還有那麼多的歡樂和幸福的事情,我們為什麼不去注意它們,而要對自己的一些創痛念念不忘呢?有的人在逆境襲來時,就覺得自己是天底下最倒黴的人。其實,事情並不完全全是這樣。也許你在某件事上是“倒黴”的,但你在其他方可能依然很幸運。和那些更不幸者相比,你或許還是一個較幸運的人。英國作家薩克雷有句名言:“生活是一麵鏡子,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你對它哭,它也對你哭。”的確,如果我們以歡悅的情緒麵對生活,就能感受到生活的溫暖和愉快;而我們如果總是以一種痛苦的、悲哀的情緒注視生活,那麼生的整個基調在我們心中也就會變得灰暗了。
我們還可以這樣認識順境和逆境:人們固然樂於接受順境,不歡迎逆境,但是,逆境也可以砥礪人生,增長人的才幹,使人通過破除障礙和不良情緒而得到新的突破與發展,心理達到更高層次的平衡。而順境則也可能使人懷安喪誌,一事無成。
中國古代有個故事,說的是公元前657年,晉國君主晉獻公聽信夫人驪姬讒言,逼死太子申王,逼公子重耳出逃在外,重耳立誌回國繼位,振興家園。後來,他在齊國取了妻子,又接受了齊醒公饋贈的20輛馬車,很感滿足。其妻見狀,痛心疾首,勸勉他:“行也!安敗者!”意思是“您且行動吧,滿足現狀是會毀掉一個人的前途的!”重耳從此振作起來,幾年後奪回了王位。
根據這個故事,人們引申出“懷安喪誌”這個成語,告誡人們:迷戀、苟安於享受,就會變成碌碌無為的庸人。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順境和逆境,在一定條件下是會互相轉化的。麵臨逆境時,我們如果能夠適當的變換思維和角度和方式,多從其他方萬麵重新評價和審視所遭遇的逆境,也會有助於擺脫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