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抱負水平,就是人對自己追求目標的規定標準。規定的標準高,則抱負水平高,規定的標準低,則抱負水平低。這個自定的標準,僅僅是個人對自己所達到的成就的一種願望,與從事該活動後的實際成就不一定是符合的。
如果說一個人的價值觀決定其行動的方向,那麼,抱負水平則決定其行為達到什麼程度。每個人都在追求一定水平的目標,不然個人就失去了前進的動力。關鍵在於目標的水平高低和他所確立的標準是否合適。假如一個人的抱負水平很低,他固然容易達到目標,但是那種成就並不能給他帶來真正的滿足,對於增強他的自信心,提高他的自尊心幾乎沒有什麼影響,而且他的身心潛能實際上處於被埋沒的狀態,沒有機會充分發揮出來,從而產生由於空虛、苦悶、未滿足感所造成的逆境心理;反之,如果抱負水平過高,超過了自己的能力,他雖然會全力以赴,但是仍然力不從心,達不到自己希望的目標,這就會使自己產生失敗感,挫傷自己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在形成人對活動的態度,以及形成動機——目標方麵,活動中的成功與失敗,個人的抱負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成功會使人產生一種“有所成就”的感覺,即成功感、成就感,而使人受到鼓舞,使人提高信心,達到新的目標;反之,達不到預期的目標,則會產生一種逆境心理、失敗感,從而引起焦慮和沮喪的情緒,降低抱負水平,喪失信心,甚至放棄作進一步努力的嚐試。
所以,確定適度的抱負水平,是避免逆境和失敗,獲得成功與自信,使自己得以順利發展的一個重要前提。一個人要確定的抱負水平,就應當把社會利益、自己的主觀條件、客觀環境條件等綜合起來加以考慮,從而作出正確的分析和判斷。
此外,逆境總是跟目標連在一起的。逆境就是行為受阻、目標沒有實現。因此,當受到逆境後,要重新衡量一下,目標是否訂得過高,是否符合主客條件。如果是由於目標不切實際而造成逆境,就要重調整目標。對建立的遠大目標,分解成中期、近期和當前的各種子目標。子目標的排列要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形成一個層層升高、步步逼進的目標體係,這樣,經過努力不斷地實現一個個人具體目標,會使人接連獲得成功的喜悅而產生更大的心理動力;同時,又總有一個巨大的具有吸引力的總目標呈現在前方,而使人又長久地保持旺盛的進取熱情。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有趣的投環實驗:投擲距離由被試者自己確定,距離越遠,投中的得分越高。實驗結果表明,凡是抱負水平高的人,多選擇在中等距離投擲,而抱負水平較低的人,則多選擇很近或很遠的距離投擲。即他們或者要求很低,或者孤注一擲。由此可見,真正具有高抱負水平的人,他自己定的目標總是很適度的,既要做到有足夠的把握,又要經過一定努力能夠達到目標。毫無把握地冒險,或不綜過努力就可輕易達到目標的事,他是不幹的。
對抱負水平的調節,在生活中應注意兩種傾向:一種是自信心不足,對成功不抱希望,自暴自棄,憂懼羞愧。這種人一般都有較多、較久的失敗經曆,要幫助他們在原有基礎上取得好一些的成績,使他們從成功中體驗到愉快的滿足,從而引導他們把愉快的情感同自己的努力聯係起來,促使他們有再作努力、再獲得成功的期望,逐步提高自信心。另一種是表現為盲目自信,自我評價過高,即使在實際中遇到多次失敗,卻仍固執已,不承認實際能力與抱負水平之間差距過大。對他們,要誘導其客觀的剖析自己,在正確認識自己的基礎上提出切實可行的目標標準,使他們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把目標擺在既有一定難度又可能達到的水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