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科教(2 / 3)

意譯:老師是人類的模範。

一年之計,莫如樹穀;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

——[先秦]《管子·權修》

意譯:一年中的最好打算是種糧食,十年中的最好打算是種樹,一生的最好打算沒有比培養人才更重要的了。

教化之本,出於學校。

——[宋]蘇洵《議法》

意譯:教育培養的根本來自於學校。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先秦]《論語·術而》

意譯:學習要不感到滿足,教育人要不感到倦怠。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

——[先秦]《禮記·學記》

意譯:學習的事,尋找嚴格的老師是難得的。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先秦]《孟子,盡心下》

意譯:指老師稀裏糊塗,而要學生明明白白是不可能的。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論語·述而》

意譯:不到學生實在想不通的時候,不去啟發他,不到學生口裏想說卻難以表達的時候不去告訴他。

教人為學,不可執一偏。

——[明]王守仁《傳習錄》上

意譯:教學不可以僅局限於一個方麵。

聖人無常師。

——[唐]韓愈《師說》

意譯:聖賢的人沒有固定的老師。

廣積不如教子,避禍不如省非。

——[宋]林逋《省心錄》

意譯:積累財富不如教育好孩子,逃避禍患不如不惹事生非。

師必勝理行義然後尊。

——《呂氏春秋·卷四·勸學》

意譯:老師必定富於知識、行為端正,然後才有尊嚴。

教不立,學不傳,人材不期壞而自壞。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粹言·論學篇》

意譯:不興力教育,不傳授學生,即使不想讓人墮落他們也會自行墮落。

不厚其棟,不能任重。

——[先秦]《國語·魯語》

意譯:不打牢基礎,就不能勝任重要的工作。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先秦]《孟子·盡心上》

意譯:好的政策不如給人民一個好的教育。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

——《論語·述而》

意譯:告訴一個角落的樣子卻不能推出其它三個角落樣子的學生不能教。

授書不在讀多,但貴精熟。

——[明]王守仁《傳習錄》中

意譯:教學不在於書讀得多,而在於讀得精而且能熟記把握。

目濡耳染,不學以能。

——[唐]韓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銘》

意譯:經常看到聽到,不學也能會。

有教無類。

——《論語·衛靈公》

意譯:不管什麼人都要對他們進行教育。

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

——[漢]戴聖《禮記·學記》

意譯:老師嚴格,受到尊重,才會使學問受到尊重,人民重視知識才會重視學習。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述而》

意譯:三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肯定有人可做我的老師。選擇他們的優點學習,以他們的不足之處作為借鑒,並改正。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唐]韓愈《師說》

意譯:做老師的就是傳播道理,教授學業,解釋疑惑的。

王法不廢學校之官。

——[漢]王充《論衡·率性篇》

意譯:國家法製是不會取消管理學校的官員的。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簪也。

——《論語·公冶長》

意譯:腐朽的木頭不能雕刻,糞土一樣的牆壁不能粉刷。常用來說明人的素質太差,不堪造就。

立學校以育才,勸農桑以厚生。

——《元史·卷一五八姚樞許衡竇默列傳》

意譯:是為了建立學校,是為了培養人才,鼓勵農業是為了發展經濟。

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唐]韓愈《師說》

意譯:不論地位是高是低,不論年齡是長是少,隻要有本領和知識的存在就有老師的存在。

化民成俗,基於學校;興賢育德,責在師儒。

——《清史稿·卷八九·禮八》

意譯:教化民眾、養成風俗,都靠學校;培養賢人、提高道德,職責在老師。

攝之以良朋,教之以明師。

——[漢]王符《潛夫論·讚學》

意譯:對於學生要請良師益友幫助他們。說明隻有好的老師才能教育出好的學生。

嚴家無悍虜,而慈母有敗子。

——《韓非子·顯學》

意譯:家教嚴格的家庭沒有蠻橫的奴仆,可是溺愛孩子的母親卻會教育出不孝的孩子。

古之聖王未有不尊師者也,尊師則不論其貴賤貧富矣。

——《呂氏春秋·卷四·勸學》

意譯:古時的聖明君主沒有不尊敬老師的,尊敬老師就不分老師出身的貴賤貧富。

學校者,風化之源,人材所自出。

——《明史·卷一六四·鄒緝列傳》

意譯:學校,是教化的源頭,是出人才的地方。

學校者,天下公議所從出也。

——《明史·卷二一六·吳山列傳》

意譯:學校是出天下公理公論的地方。

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竹扶持。

——[清]鄭板橋《新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