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軍事(1 / 3)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

——[漢]司馬遷《史記·高祖東紀》

意譯:在軍帳中策劃指揮戰鬥,遠在千裏之外的戰場就能獲勝。

攻心為上,攻城為下。

——《三國誌·蜀書·馬謖傳》

意譯:從思想上打敗敵人是上策,攻陷城陣是下策。

令行無變,兵行無猜。

——《尉繚子·兵教上》

意譯:軍令一旦下發,不能改變;軍隊一旦采取行動,兵士不能三心二意。

化幹戈為玉帛。

——[先秦]《論語·季氏》

意譯:喻用和平的方法去解決衝突。

有道伐無道,無德讓有德。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

意譯:有道義的討伐沒有道義的,無德行的人讓位於有德行的人。

三軍以戒為固,以怠為敗。

——《六韜·虎韜·金鼓》

意譯:三軍時刻保持警惕的防線穩固,一鬆懈就會失敗。

軍無二令。

——《尉繚子·將令》

意譯:軍隊沒有兩樣的命令。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孫子·虛實篇》

意譯:用兵之法沒有定規,水沒有固定形態。指根據情況做決定。

先發製人,後發製於人。

——[漢]班固《漢書·陳勝項籍傳》

意譯:先對對方發起攻擊,以免受製於對方。

春秋無義戰。

——[先秦]《孟子·盡心下》

意譯:春秋時期時發動的戰爭沒有正義的戰爭。

師克在和,不在眾。

——《左傳·恒公十一年》

意譯:帶兵打戰關鍵在於內部團結而不隻在於人多。

養軍千日,用在一朝。

——[元]高文秀《保成公徑赴澠池會》第二折

意譯:指國家養兵是為了將來發生的戰爭。

水來土掩,兵來將擋。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回

意譯:大水來衝用土去堵,敵兵來攻,勝大將去擋。說明任何情況都有對付的辦法。

禮之用,和為貴。

——《論語·學而》

意譯:禮的作用,以和為最高的境界了。

時來易失,赴機在速。

——《晉書·卷一二三·慕容垂載記》

意譯:時機來了又容易失掉,所以,抓住時機的關鍵是快。

赳赳武夫,公侯幹城。

——[先秦]《詩經·周南·兔置》

意譯:指將軍要保衛好自己的國家。

下令如風行,出言如響應。

——[唐]《白居易集·策林·號令》

意譯:令下之後,軍隊要像風一樣行動起來;說出話來,軍隊要有響亮的回應。

凡戰法必本於政勝。

——[先秦]《商君書·戰法》

意譯:戰爭策略的根源來自於政治上的勝利。

攻其不備,出其不意。

——[先秦]《孫子·始計》

意譯:打仗時要攻擊敵人準備薄弱的地方,出乎敵人的預料。

兵以計為本,故多算勝少算。

——《漢書·趙充國傳》

意譯:用兵的根本是謀略,謀劃周密的為勝者。說明深謀遠慮,計高者勝。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孫子·計篇》

意譯:攻擊敵人就要在其沒準備時,出兵要在其意想不到之時。

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先秦]《老子·六十九章》

意譯:兩軍相抵擋的時候,充滿悲噴之情的軍隊可以獲勝。

處國無私朝,居軍無私交。

——《韓非子·愛臣》

意譯:在朝廷上辦事不能有私情,在軍隊裏辦事不能顧私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