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每天對憂慮一笑,引燃快樂的情緒(1 / 3)

莫受憂慮幹擾

不知道怎樣克服憂慮的人,一般會短命。

在我們的生活中,每天都發生著許許多多的事,似乎每個人都有憂慮,有的憂慮甚至可以壓垮一個人的精神。如果靜下心來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很多憂慮是自找的,沒有任何意義。

富蘭克林曾回憶,他小時候犯了一個錯誤:他喜歡上了一個哨子,並為此興奮不已,甚至連價格也沒過問就把所有的零用錢放在玩具店的櫃台上買了這個哨子,然後得意地回家了。可當他的哥哥姐姐們發現他多付了很多錢而取笑他時,他懊惱地痛哭了一場。他永遠都記得:他為買哨子多付了很多錢,使他得到的痛苦遠遠超過了哨子給他帶來的快樂。所以他說:“我見識到的許多人類行為,他們都為各自的‘哨子’付出了太多的代價。簡而言之,我相信人類的許多憂慮產生於他們對事物的價值作出了錯誤的判斷,也就是他們買哨子多付了錢。”

也就是說,由於我們有時欠缺正確的認知思維能力,內力不夠強大,心智不夠健全,害怕抵禦不了生存中的種種風險,潛意識中過多地估計了我們麵臨的種種失意困境,甚至對有些早已過去的無法改變的事實產生憂慮,或者有些事情還未發生,還不知道發生的程度如何,就提前憂慮了。昨天的憂慮和明天的憂慮都放到今天一塊思考,還一門心思地發揮豐富的想象,把困難和挫折想象得十分可怕,讓小小的心房透不過氣來。

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亞力西斯·柯瑞爾博士說過這樣一句話:“不知道怎樣克服憂慮的人,一般會短命的。”所以,要減少憂慮對身心的幹擾,讓快樂如影隨形!這樣,多花些時間做有意義的事情,成功才有可能出現。

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40%的憂慮是關於未來的發展思考;30%的憂慮是關於過去痛苦的失意;22%的憂慮來自微不足道的小事情;4%的憂慮來自於改變不了的事實;餘下4%的憂慮來自於我們正在做的事情。

1871年春天,一名蒙特瑞綜合醫院的醫科學生心中充滿了憂慮。他憂慮的是:怎樣才能通過期末考試?應該做些什麼事情?該到什麼地方去?怎樣才能謀生?他拿起一本書,看到書中有對他的前途有很大影響的24個字,那就是:最重要的是,不要去看遠處模糊的,而要去做手邊清楚的事。

這24個字使這位年輕的醫科學生成為當時最著名的醫學家。他創建了聞名全球的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成為英國牛津大學醫學院的指定講座教授,這是英國醫學界所能得到的最高榮譽,並被英王封為爵士。他死後,記述他一生經曆的兩大卷書竟達1466頁。他就是威廉·奧斯勒爵士。1871年春天,他所看到的那24個字幫助他度過了無憂無慮的一生。

聰明的猶太人說:“世界上賣豆子的人最快樂。”一顆豆子在遭遇冷落的時候,都有無數精彩的選擇,何況人呢?

快樂是自己找的,煩惱也是自己找的。如果你不給自己尋找煩惱,別人永遠也不可能給你送去煩惱。人至少比豆子堅強,那麼還有什麼可憂慮的?昨天已經過去,沒必要再憂慮;今天正在發生,用不著憂慮;明天還沒有到來,憂慮毫無意義。如此看來,世上本無愁,庸人自擾之。

耶穌說:“憂慮不能讓你多活幾天,有什麼可憂慮的呢?天上的飛鳥不種也不收,一樣活得很好;穀中的百合花無人照看照樣綻放自己的美麗,上帝都為他們準備了豐盛的生活。我們人要比他們不知珍貴多少倍,上帝一樣會善待我們,所以不要憂慮。”

卡耐基說的假裝快樂的方法很有道理,即使生活當中缺少快樂,對工作缺乏興趣,我們可以假裝快樂,假裝很有興趣,用快樂的心情去生活,這樣,不知不覺中,假裝的快樂也會變成真正的快樂。過去的事情已經無法改變,同樣是過一天,快樂地過一天還是憂慮痛苦地過一天,我想我們應該學會選擇。

所以,不要憂慮,要讓自己快樂起來。我們要記住卡耐基的話:要在憂慮毀了你以前,改變憂慮的習慣。問問自己:我現在擔心的問題到底和我自己有什麼樣的關係,我應該何時把這件令我憂慮的事情忘掉,我是否應該把對憂慮的思考轉移到對如何走出困境的思考,哪怕到了“山重水複疑無路”的地步,也應該勇敢地說:該來的都來吧,我已盡力了,由它去吧。

悅己,是快樂旅程的開始

我們都有這樣的感覺,喜歡被人肯定、被人欣賞,越是有人誇獎越開心。不管在什麼時候,被人欣賞總是令人快樂和得意的事情。

如果是學生,能夠被老師欣賞,會感覺自己是一個優秀的學生;在工作崗位上,如果被上級欣賞,就會感覺自己的工作取得了成績;如果是青春勃勃的少男或者是情竇初開的少女被自己心儀的人欣賞,就是人生的莫大快事,這時的你一定會覺得自己是天下最幸福的人。

被人肯定、被人欣賞,就好比千裏馬遇到了伯樂,毫無疑問是人生的幸運,你的優點成為你人生的主流,你時刻都會感覺到自己是出類拔萃的,不僅自己的優點能發揮得淋漓盡致,很多優秀的潛質也會被調動和挖掘起來,而自己身上的很多弱點被掩蓋起來,甚至使它慢慢地消失。

俗話說“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並不是每個人所具有的優秀品質都能被別人發現,有很多人的優點就此被埋沒了。

因此,我們便有了新的想法,想到了欣賞的另外一麵:主動欣賞。正所謂“求人不如求己”,相對於被別人欣賞,自我欣賞仿佛來得更容易。任何一個人都有優點,別人發現不了你,你可以自己發現,別人不欣賞你,你完全可以自己欣賞自己。有心理學家提出,最簡單的讓自己快樂起來的方法就是學會自我欣賞,適當地自我鼓勵,從點點滴滴的自我欣賞中獲得快樂。也可以這樣說,欣賞自己能令自己越來越自信,也越來越優秀。

或許你從來沒有過這種想法,甚至從來沒有發現自己身上有什麼閃光點,那麼你不妨想想卡耐基說過的那段耐人尋味的話:“發現你自己,你就是你。記住,地球上沒有和你一樣的人……在這個世界上,你是一種獨特的存在。你隻能以自己的方式歌唱,隻能以自己的方式繪畫。你是你的經驗、你的環境、你的遺傳所造就的你。不論好壞與否,你隻能耕耘自己的小園地,你隻能在生命的樂章中奏出自己的發音符。”

美國的聯合航空公司,無論是國際航線還是國內航線,機上的服務人員好像年紀都很大,脖子上、眼角邊、胳膊上都有皺紋,有的已經50多歲了。在中國,像這樣年紀的人,多半早已退休在家,穿上了肥肥的褲子,告別了化妝品,甚至當上了奶奶,認為自己已經不再吸引別人,所以不再注意自己的形象,甚至連自己都不喜歡自己了。可美國聯合航空公司的這些“空嫂”甚至是“空奶奶”們,卻依然因為有整潔的衣著、淡淡的妝容,而顯得自信和美麗。

她們欣賞自己、重視自己,充滿自信,所以社會也欣賞她們、重視她們,不會遺棄她們。

可見,一個人隻有充分地自我接納,懂得欣賞自己,才會有良好的自我感覺,才能自信地與人交往,也才能出色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和潛力。反之,假如一個人不懂得欣賞自己、接納自己,以懷疑的、否定的態度看待自己,甚至是自卑自憐,自暴自棄,就有可能限製甚至扼殺自己的生命力,埋沒自己的才能。這樣一來,就更難贏得別人的欣賞和肯定了。

當然,悅己不是傲視一切的孤芳自賞,也不是唯我獨尊的狂妄不羈,而是一種自我鼓勵和自信。它是一種醒悟,一種境界,一種麵對困難、麵對機會,能給予自己信心的源泉,一種推動自己向挫折挑戰的動力。

悅己不是盲目的不理智衝動,而是一種在知識裏有豐富閱曆的陶醉,是喜愛自己天真無邪的童年,是品味自己賢淑高貴的氣質,是欣賞自己優雅而不張揚的魅力……

悅己不是明知自己有不足而一味地遷就自己、寬恕自己。人要不斷地反思自己,自己的優點要敢於肯定,自己的缺點也要勇於承認並改正。因為看不到自己長處的人,容易產生自卑進而自悲;看不到自己短處的人容易產生自負和自傲。正確的態度是:用長處鼓舞自己的信心,用短處警戒自己不要驕傲。

悅己應該更高地要求自己,塑造自己美的形象,用知識和道德讓自己更有修養,用笑臉和語言去感染他人,影響他人,讓自己永遠自信和美麗。

拿破侖說過,一個人應該養成信賴自己的好習慣,即使再危急,也要相信自己的勇氣與毅力。人要經常富有創意地自我對話,找到自己的價值,從而能夠自我肯定,自我欣賞。用一顆真誠、善良的心靈,去感知世界、追求幸福,充滿自信地過好生命中的每一天。

忽略外界環境,時刻與快樂同行

有位偉人說過:“要麼是你去駕馭生命,要麼是生命駕馭你。你的心態決定了誰是坐騎,誰是騎師。”這些話道出了心態的重要性。所謂“心態”,就是指一個人看待事物的態度,是客觀事物在人的心理中的反應,這種心理反應常常會支配人的思想和行為。從心理學角度來講,心態可分為積極心態和消極心態兩類。良好的心理狀態會讓人開心快樂,而不良的心理狀態則會讓人心生煩悶。

有一個商人和一個哲學家,因一次偶然的機會同住在一家賓館裏。這天夜深人靜的時候,兩人都已熟睡,突然傳來一陣狗叫聲,聲音越來越大,兩人同時被吵鬧聲驚醒。這時,商人火冒三丈,大發脾氣,一邊叫罵一邊穿上衣服準備找東西過去打狗;而哲學家卻在床上動也不動,他認為狗這樣狂吠,一定是事出有因,不是通知主人家中有賊,就是被人打傷疼痛難忍。哲學家不僅沒有咒罵它,還很可憐它。過了一會兒,狗叫聲停了,那個商人卻因心恨狗吠上了火氣,翻來覆去睡不著覺,哲學家則是平心靜氣,沒一會兒就安然入睡了。

有些人常說,現在心情不好是外部環境造成的,外部環境對他們的影響巨大。其實,心態才是心情的主人,它決定了我們如何看待人生、把握人生。一個心境平和、心態樂觀的人在什麼外部環境下都會感到快樂。

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還是單身時,和幾個朋友一起住在一間隻有七八平方米的小屋裏。環境不太好,生活也很不方便,但是,他一天到晚總是樂嗬嗬的。

有人問他:“那麼多人擠在一起,連轉身都困難,你怎麼還能這麼開心呢?”

蘇格拉底說:“朋友們在一塊兒,隨時都可以交換思想,交流感情,當然會很開心了。”

過了幾年,朋友們都陸陸續續地成了家,先後搬了出去,最後屋子裏隻剩下他一個人,但他每天還是非常快樂。

又有人問他:“朋友們都搬走了,就剩你一個人,孤孤單單的,別說交流了,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了,你怎麼還能這麼快活呢?”

“當然快活了,我有很多書,每一本書都是一位老師,和這麼多老師在一起,我隨時都可以向他們請教,這難道不讓人高興嗎?”

又過了幾年,蘇格拉底也成了家,搬進一棟七層高的大樓最底層。底層比較嘈雜,既不安全也不衛生,不過這位哲人還是一副自得其樂的樣子。

有人很奇怪:“你住這樣的房間,也感到高興嗎?”

“住這一層很好呀!進了樓門就是家,搬東西很方便,朋友來訪很方便……最重要的是,門口還有小院,可以在空地上養花、種草。這些樂趣呀,數之不盡!”蘇格拉底喜不自禁地說。

又過了一年,蘇格拉底把一層的房子賣給了一位家裏有老人的朋友,自己搬到了樓房的最高層。搬到頂層後,蘇格拉底仍然是快快樂樂的。

有人不解地問他:“先生,住頂層有那麼好嗎?”

“當然,住頂層的好處很多。比如:每天上下樓,都是很好的鍛煉機會,有利於身體健康;視野開闊,能看到遠處美麗的風景;光線充足,看書寫文章不傷眼睛;白天黑夜都非常安靜,沒有人在樓上打擾。”

有人看到蘇格拉底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都高高興興的,非常不理解,遇到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時,便問他:“你的老師總是那麼快快樂樂的,可我卻感到,他每次所處的環境並不是那麼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