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每天對憂慮一笑,引燃快樂的情緒(2 / 3)

柏拉圖說:“決定一個人心情的,不是環境,而是心境。”

此話真的很有道理。如果我們都像蘇格拉底那樣能隨時調整好自己的心境,無論環境如何變化,我們總能保持樂觀和滿足,總會感到開心與快樂。

大詩人李白有一次去拜訪恒寂大師,那天天氣很熱,李白見恒寂大師在房子裏打坐,覺得大師一定是酷熱難忍,便說:“禪師,這裏太熱了,您為何不換個清涼的地方呢?”禪師平靜地回答:“我覺得這裏很好呀。”李白頗有感悟,當即作詩一首:“眾人避暑走於狂,獨有禪師不出房。非是禪房無熱到,為人心靜心自涼。”

“為人心靜心自涼”,以平靜的心態去麵對外界環境的變化,不管環境多麼複雜喧囂,都能泰然處之。反之,一個人如果以壓抑、煩躁、消極的心態待人接物,即使環境再優越,也會被虛無的煩惱所困擾,難以感到快樂。同時,心情不好還會導致生理和心理的疾病。正所謂“智者治心不治境,愚者治境不治心”。現實生活中,當你不能改變環境時,最好還是調整自己的心態,以樂觀積極的心態對待萬物,將會有無數美好的收獲,能夠應對人生的一切艱難險阻,得到更多的快樂和成功,你的人生也會充滿勇氣和智慧。

放下憂慮就是快樂

每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不是所有的東西都可以裝進去。就像一個裝滿水的杯子,隻有倒出裏麵的水,才能再裝進去另外的水一樣,心理也需要這樣的清理。我們都是普通的人,不可能一下子釋放掉所有給心靈造成負擔的東西,所以,需要經常給心靈做個大掃除,放下一些應該放下的東西,減輕心靈的負擔,還原心靈的本真,體驗真正的快樂。

有個人覺得每天的生活讓他不堪重負,沒有絲毫的快樂可言。於是他就去請教一位德高望重的哲人。哲人把一隻竹簍放在他的肩上說:“你背著它上路吧,每走一步都要從路邊撿一塊石頭放在裏邊,看看是什麼感受!”那個人雖然疑惑不解,但還是按哲人說的去辦了。可剛走了幾百步,他就感到背負太重,受不了了,因為竹簍裏已經裝滿了沉重的石頭。“知道你每天為什麼不快樂嗎?因為你背負的東西太沉重了,它已經把你的快樂壓抑殆盡了。”哲人從竹簍裏一塊一塊地取出石頭,並說,這塊是功名,這塊是利祿,這塊是小肚雞腸,這塊是斤斤計較……當大半石頭被扔掉後,那個人再背起竹簍走路時感到很輕盈。

快樂是簡單的,隻要你能放下。放下,就是要看得開。如果總是把不如意的事記在心裏,隻會讓自己更加不開心。對一些不快樂的事情應坦然麵對,做到波瀾不驚;對工作生活中的瑣事,該放手的就要放手;對一些恩怨情愁,不再糾纏,不再為自己增加無謂的煩惱……想開了,霎時間會感到莫名的輕鬆,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多少天來的苦悶和煩惱,失落和迷茫,一下子煙消雲散。走出了困境,一切都是那麼輕鬆美好。

放下,不是簡單地從背上放在地上,而是要真正地從心裏放開。隻要卸下心靈上的思想負荷,即使仍然肩負千斤工作重擔也是快樂的。相反,背負心靈的負荷,即使是一片鴻毛也會讓你不堪重負。

一個富翁身上背著許多金銀財寶,到遠處去尋找快樂。可是走過了千山萬水,也未能找到快樂,於是他沮喪地坐在山道旁。一個農夫背著一大捆柴草從山上走下來,富翁說:“我是個令人羨慕的富翁。請問,我為何沒有快樂呢?”

農夫放下沉甸甸的柴草,舒心地揩著汗水道:“快樂也很簡單,放下就是快樂呀!”看著農夫快樂的神情,富翁在羨慕之餘,立刻茅塞頓開:自己背負沉重的珠寶,東躲西藏,老怕被別人搶,被別人暗算,整日憂心忡忡,快樂從何而來?於是他便把珠寶、錢物用來接濟窮人,專做善事,這樣,愛的雨露滋潤了他的心靈,他也從中體味到了快樂的甘甜。

當下,很多人就像故事中的富翁一樣,一邊在極力追求快樂,一邊卻又在拚命追求身外之物。結果是快樂沒有找到,反而讓身外之物壓得喘不過氣來。許多人以為,金錢越多,地位越高,越受寵愛,似乎自己的快樂也就越多。其實相反,越是追求這些,快樂似乎離得越遠。當真的放下這些追求時,才能感到來自心底的最真實、最痛快淋漓的快樂。所以,要想快樂,就必須懂得放下,放下一切壓迫心靈的重負。

放下是一種感悟,更是一種心靈的自由。“放下就是快樂”是一種頓悟之後的豁然開朗;一種重負頓釋後的輕鬆自如;一種雲開霧散後的陽光燦爛。隻要心無掛礙,就會什麼都看得開、放得下。隻要拋棄一切塵世的煩擾,留下一個廣闊的天地給心靈安個家。何愁沒有快樂的春鶯在啼鳴,何愁沒有快樂的泉溪在歌唱,何愁沒有快樂的白雲在飄蕩,何愁沒有快樂的鮮花在綻放?

放下就是快樂,讓我們撥開眼前的雲霧,卸去心靈的枷鎖,從平凡的生活中,體會雲開霧散的豁然開朗。

放下,是一種生活的智慧;放下,是一門心靈的學問。放下壓力,活得輕鬆;放下煩惱,活得幸福;放下抱怨,活得舒坦;放下猶豫,活得瀟灑;放下狹隘,活得自在……

人生在世,有些事情是不必在乎的,有些東西是必須清空的。該放下時就放下,才能夠騰出手來,抓住真正屬於你的快樂和幸福!

放下你該放手的東西,你便會擁有快樂的人生!

與憂慮無緣,與快樂相伴

做一個快樂的人,擁有幸福的人生是每個人的心願,而生活中經常會有很多的不愉快,使我們憂慮重重,進而影響到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其實,快樂隻是一種生活習慣,養成了快樂的習慣,就能與憂慮無緣,與快樂相伴,生活就會充滿陽光。

歐盟曾經頒布過這樣一條“奇怪”的法令,農民以後需在豬圈裏放一些可供豬玩耍的玩具,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則麵臨罰款或監禁。他們甚至還提醒農民要經常更換不同種類的玩具,“否則,豬會玩膩的”。之所以頒布這樣的法令,是因為歐盟官員認為,即使是豬,也應該快樂地活著。

有位哲學家說過,世上隻有快樂的豬和不快樂的人。他說這句話的意思是,人因為有思想智慧所以痛苦而不快樂,這主要是沿用哲學上“智慧是痛苦的”的說法。我們姑且不說哲學家的話是否恰當,隻想豬為什麼會比人快樂,因為豬不會像人一樣有煩惱,而有些煩惱恰好是人自己造成的。

既然豬都需要快樂地生活,那麼人更應該活得開心、活得瀟灑。很多人為工作和學習憂慮,為沒有地位、沒有權力、沒有財富而憂慮,認為沒有什麼值得開心的事情,這可是大錯特錯的。

開心與否,完全取決於自己對生活的態度,精神世界的快樂與物質世界的滿足是不成正比關係的。一個三歲小女孩問幼兒園的老師:“你知道我媽媽是男的還是女的?”老師故作沉思後回答:“女的!”小女孩回家後,非常高興地告訴父母:“我們老師真的很聰明,她知道我媽媽是女的。”說話的同時,小女孩的臉上綻放著燦爛的笑容。孩子天真的笑臉感染了父母,他們也不由得為此開心了很多天。

經常感到快樂的人,並非經常有快樂的事,而是像這個女孩一樣,有快樂的秘訣,那就是會自己給自己找快樂,如果把快樂當成一種習慣,我們就會永遠快樂。

宋代文豪蘇東坡,一生命運坎坷:受排擠,遭誣陷,陷牢獄,受侮辱。多次被貶,生活窮困潦倒。但是,無論遇到什麼挫折,他都能化苦為樂,苦中求樂,保持瀟灑的心境,快快樂樂地生活。他被稱為“坡仙”,既是因為他絕代的文學才華,亦是因為他樂觀的心態。有一次,他被人誣陷坐了一百多天的牢,出獄後,他所想的不是如何報仇之類的事情,而是如何愉快地度過有生之年,這實在難能可貴。

每個人都想快快樂樂地度過自己的一生。但是現實中,總有很多事情不盡如人意,讓我們心情鬱悶。但是人的生命隻有一次,如同白駒過隙,人沒有理由不快樂地生活。即使命運坎坷,隻要自己擁有樂觀的心態,放棄不必要的憂慮,仍然會有無數個快樂的理由;隻要懂得享受人生、快樂生活,就能從任何困境中得到解脫,成為一個活得快樂、瀟灑的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一位美國戰地記者在德國一片廢墟般的居民區裏,看到在一個居民的窗台上,有一個簡陋的花盆,花盆裏麵有一朵玫瑰吐蕊怒放,眼前的情景令這位記者堅信,德國一定會重新崛起。他的推斷就源於這朵玫瑰,因為它代表著德意誌民族的樂觀心態。

一個人在走投無路的時候,樂觀就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有了樂觀的心態,就能夠堅持,就能夠等待時機。有了樂觀的心態,看待一切事情時,心情都是愉快的,即使遇到不快樂的事也會快樂地麵對。快樂與不快樂是一種看問題的心態,存在於我們的意識之中。

亞伯拉罕·林肯說:“隻要心裏想著快樂,絕大部分人都能如願以償。”

養成快樂的習慣,主要是憑借思考的力量。首先,必須擬定一份有關產生快樂心情的清單,然後,每天不停地琢磨快樂心情產生的辦法,其間若有不高興的思緒進入心中,應立刻停止並設法將其摒除,尤其要以快樂的思緒取而代之。此外,在每天早晨起床之前,不妨先在床上舒暢地想一想,然後靜靜地把有關快樂的一切思緒在腦海中重複考慮一遍,同時在腦海中描繪出一幅今天可能遇到的快樂圖畫。

在生活中,如果能夠摒棄憂慮,以快樂的心態去對待一切,好心情就會與我們相伴。有些人什麼都不缺,就是缺快樂;而有些人什麼都沒有,但是有快樂。他們的差別就在於是否把快樂當成一種習慣。

熱愛生命的人沒有不快樂的,人的一生極其短暫,如果有太多的不快樂,就是在浪費生命。因此,從現在開始就摒棄那些不必要的憂慮,養成快樂的習慣吧。

少一些患得患失,多一些快樂

尤利烏斯是一個快樂的畫家,他生活得很快樂,畫出來的畫也全都是快樂的圖畫。唯一令他偶爾傷感的是,沒人買他的畫,但這種悲觀的情緒一會兒就被他忘記了。

有一天,他的朋友勸他說:“玩玩足球彩票吧!幸運的話隻需花2馬克就能贏很多錢。”

於是,尤利烏斯就花了2馬克買了一張彩票,他很幸運,一下子就賺了50萬馬克。

他很高興,立即買了一幢別墅,並對它進行了一番裝修。身為藝術家,他很有品位,他的家裏一時間多了很多昂貴的東西:維也納櫃櫥、佛羅倫薩小桌、阿富汗地毯、邁森瓷器,還有古老的威尼斯吊燈。

尤利烏斯很喜歡自己的新房子,從此他便常常很滿足地坐在地毯上,點燃一支香煙,靜靜地享受他的幸福。有一天,他突然感到很孤單,想去看看久未謀麵的朋友。他像原來一樣,習慣性地把煙蒂往地上一扔,甩手就出去了。

未熄滅的香煙不一會兒就引燃了華麗的阿富汗地毯,維也納櫃櫥……幾個小時後,別墅變成了火的海洋,被完全燒毀了。

朋友們知道這個消息後,都來安慰尤利烏斯。

“尤利烏斯,你太不幸了,我們很同情你!”他們說。

“不幸?為什麼?”他問。

“你那幢幾十萬的別墅失火了!尤利烏斯,你現在什麼都沒有了。”

“什麼呀?不過是損失了2馬克。”尤利烏斯答道。

尤利烏斯不拘小節的做法我們雖然不讚同,但他能夠看淡得失,這一點的確值得我們學習:如果我們也能像他那樣超越患得患失的貪婪心理,人生是不是也會快樂許多呢?

在《格林童話》中有一個這樣的故事:罕斯得到了一塊石頭那麼大的金子,在回家的路上他發現一匹馬比一塊金子要強得多,因為騎馬是一件快活的事情。於是他用金子換了一匹馬。走著走著,他的馬摔了一下,跛了腿,於是他又用馬換了奶牛。後來,走著走著,他又覺得奶牛不如一頭豬,便又換了豬。最後他又因磨刀匠的一番話,用豬換了一塊磨刀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