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每天對煩惱一笑,放飛生活的理想(2 / 3)

我們似乎永遠走不出這個誤區:總是把擁有物質的多少、外表形象的好壞看得過於重要,因此不惜用金錢、精力和時間換取一種有目共睹的優越生活,同時狠心地讓自己的內心世界一天天地枯萎。

事實上,真實的自我更容易讓人容光煥發,當你隻為快樂的自己而活,而不在乎外在的虛榮時,快樂和幸福感就會潤澤你的心靈。正如詩人愛默生所說:“簡單就是快樂。”當你不被日常瑣事幹擾,剔除心中的各種物欲和焦慮時,你就生活於簡單、快樂之中。而且,無論是富人還是窮人,都可以生活得悠閑、舒適,在過“簡單生活”這一點上人人平等。

請記住梭羅的話:“我們的生命不應虛擲於煩惱之中,而應該盡量簡單,盡量快樂。”從現在起,不要理睬你最初可能產生的焦慮,隻取你所需要的,而非你所不可求的,開始你的簡單快樂的生活。

別讓瑣事變成煩惱

在現實生活中,人人都麵臨著無窮無盡的瑣事,從積極意義上來講,也正是這些紛繁的瑣事,才構成了忙中有閑的生活,有滋有味的人生。但若是處理不好,這些日常瑣事也會變成一種沉重的心理壓力。

從一定意義上說,瑣事是由很多雜亂無章的小事組成的,對我們的生活起著無足輕重的作用。比如,你要做一道工藝很複雜的菜肴,要經過幾道,甚至十幾道的工序,花費很長的時間才能完成,而它的終極意義仍不過是為填飽肚子的一道菜。但如果為做菜花費了很長的時間,而影響到接下來要去做的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麼很顯然,花時間做菜就是明智之舉了。

有一次,卡耐基主持關於怎麼樣區分大事與小事關係的演講會。麵對諸多聽眾,他從演講桌底下拿出一個玻璃瓶,放到桌上盛滿拳頭般大小石塊的淺盤旁邊,說道:“讓我們做一個小小的實驗,你們認為這個瓶子能盛多少石塊呢?”

人們做出各種猜測後,他說:“好吧,讓我們找出答案。”

他把一個又一個的石塊放入瓶中,誰也記不清他總共放了多少石塊,總之,最後瓶子裝滿了。這時候他問:“裝滿了嗎?”

人們看著瓶子說:“是的,裝滿了。”

他說:“是嗎?但我還能裝進去東西。”

他說著又從桌子下麵拿出一些小的卵石,然後把小卵石放入瓶口中,搖晃了一下瓶子,讓小卵石進入石塊之間的縫隙中。這時候他笑了笑,再次問大家:“裝滿了嗎?”

這時,人們似乎明白了他想要說明的道理,於是都說道:“可能還沒有裝滿。”

他回答說:“很好!”說著從桌子底下又拿出一盆沙子,他開始倒沙子,沙子開始進入石塊和卵石的縫隙。他又一次問道:“現在裝滿了嗎?”

人們叫道:“沒有!”

他又說:“好極了。”他又從桌子下麵拿出一大罐水,向裏麵傾倒,大約倒進了一升水,然後問道:“好了,你們從中領悟到了什麼?”

人們說:“時間是有縫隙的,隻要你努力,總能在生活中擠出更多的時間,插入更多的事情。”

卡耐基卻說道:“不,最主要的並不在這裏,要點是:如果你不將最大的石塊先放進去,那麼你還能把所有其他的東西都放進去嗎?”

這個故事說明在生活中做一切事情時,必須首先分清什麼是大事、小事和瑣事。大事好比石塊,小事如同卵石,而瑣事就是沙子和水,如果先將卵石、沙子和水放進瓶子中,那大石塊必然會被拒之瓶外。

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完全擺脫生活瑣事的纏繞。在現實生活中,衣食住行、柴米油鹽等日常瑣事構成了生活的最基本必需,在很多時候,這些必需甚至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沒有了這些,也就沒有了生活和工作的基本支柱。因此在做一件大事以前,不應該忽視這些生活中的小事和瑣事,如果因為這些小事和瑣事而耽擱了重要大事,那就太不值得了。

哈斯從小長在鄉下,是一個家庭觀念很重的人,為了使家庭生活過得更好,他用一年的時間在城裏學到了做廚師的手藝,但因為當時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隻好又回到了鄉下。

有一天,一位城裏的朋友給他捎來口信,說城裏的一家大酒店正在高薪聘請一名廚師,要他馬上趕去報名應聘。而此時此刻的哈斯卻在家裏忙得不可開交:地裏的莊稼還沒有收完;樹上的果實還沒有收獲;幾頭牛越冬的草料還沒有備足等。

於是他不分晝夜地苦幹了3天,將這些事情全部料理完畢,才匆匆忙忙地趕到城裏,但為時已晚,那家酒店已經聘用到了其他廚師,他隻好又回到了鄉下。

幾乎整整一個冬天,哈斯都是懷著極大的心理壓力待在家裏,為這次坐失良機而懊悔不已。

世界上的事情總是千變萬化的,每一件事情在操作起來時都有它不同的特點和規律。因此在處理一些瑣事的時候,必須按照其特點和規律去運作。生活中,有些事情的本質常常被許多小事所掩蓋,在處理這種事情時,就像剝一隻蔥頭,隻有先將外麵的表皮層層剝去,才會露出裏麵的鮮嫩蔥芯,而這外麵的表皮就好比是在辦一件事時遇到的一些不必要的心理負擔或壓力。

所以,在做任何事情時,都要分清事情的大小輕重,抓住重點,按規律、分層次地去做,並在運作過程中不斷地放鬆自己,化解自身的壓力,按預定的目標不懈地努力。這樣,就可以從煩瑣的小事中走出來,成為不被那些小事所迷惑的人。

欲望隻會徒增煩惱

法國傑出的啟蒙運動代表人物盧梭認為,現代人物欲太盛,他說:“10歲時被糖果,20歲時被戀人,30歲時被快樂,40歲時被野心,50歲時被貪婪所俘虜。人到什麼時候才能隻追求睿智呢?”可見,內心不清淨是物欲太盛所導致的。

人生在世,不是沒有欲望,欲望在一定程度上是促進社會發展和實現自我價值的動力。可是,除了生存的欲望以外,要有節製地預防其他欲望的侵害,要時常提醒自己,要淡泊明誌,隻有內心清淨,才不至於腐化變質。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的欲望無邊無際,物欲、情欲、權欲、金錢欲……他們為了滿足這些形形色色永遠也無法填滿的欲望裏爾虞我詐、貪汙受賄、招搖撞騙,或活得相當累;或當了欲望的奴隸;或鋃鐺入獄,成了囚徒。

一個沿街流浪的乞丐,每天總在想,假如我手頭有兩萬元錢,我就不再有別的想法了。

一天,這個乞丐無意中發現了一隻跑丟了的小狗,乞丐發現四周沒人,便把狗抱回了他住的窯洞裏,拴了起來。讓人沒有想到的是,這隻狗的主人是該市有名的大富翁。這位富翁丟狗後十分著急,因為這是一隻純正的進口名犬。於是,他就在當地電視台發布了一則尋狗啟事:如有拾到者請速還,願付酬金兩萬元。第二天,乞丐沿街行乞時,看到這則啟事,便迫不及待地抱著小狗,準備去領那兩萬元酬金,可當他匆匆忙忙地抱著狗又路過貼啟事的地方時,發現啟事上的酬金已變成了三萬元。原來,大富翁尋不到狗,非常著急,又打電話通知電視台,把酬金提高到了三萬元。

乞丐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向前走的腳步突然間停了下來,想了想又轉身將狗抱回了窯洞,重新拴了起來。第三天,酬金果然又漲了,第四天又漲了,直到第七天,酬金漲到了讓市民都感到驚訝的地步,乞丐這才跑回窯洞去抱狗。可想不到的是,那隻可愛的小狗已被活活地餓死了,而乞丐當然還是乞丐。

其實人人都有欲望,都想過美滿幸福的生活,希望豐衣足食,這是一個人生存的合理欲望。但是,如果把這種欲望變成不合理的欲求,變成無止境的貪婪,那麼我們無形之中就成了欲望的奴隸。在欲望的支配下,有些人拚命地追求權力、地位、美女、金錢,常常感到非常累,但是仍然不滿足。因為在他們看來,很多人的生活比自己更富足,權力比自己更大,所以他們別無出路,隻能硬著頭皮往前衝,在無奈中透支著體力、精力與生命。

民間流傳著一首頗具諷刺意味的《十不足》打油詩:

終日奔忙為了饑,才得飽食又思衣。冬穿綾羅夏穿紗,堂前缺少美貌妻。娶下三妻並四妾,又怕無官受人欺。四品三品嫌官小,又想麵南做皇帝。一朝登了金鑾殿,卻慕神仙下象棋。洞賓與他把棋下,又問哪有上天梯。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九天還嫌低。

永不知足是一種病態心理,其病因多是權力、地位、金錢等引發的。這種病態如果發展下去,就是貪得無厭、欲壑難填,其結局是自我毀滅。

其實人生在世,很多美好的東西並不是我們無緣獲得,隻是我們的期望太高,往往在剛要接近一個目標時,又會突然轉向另一個更高的目標。西方一位哲人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的欲望是座火山,如不控製就會害人傷己。”

我們很多人就是過多地考慮利害得失,結果總是跟在欲望後麵跑來跑去,兩手空空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由於太貪婪了,欲望太強了,而其能力又有限,必然會導致可怕的後果。

欲望是無止境的,我們有著太多的需求,麵對著太多的誘惑。然而,在我們滿足欲望的同時,也會相對地迷失自己,並產生一種錯覺,以為財富和地位代表了一切。當一切都失去的時候,我們就會張皇失措。

托爾斯泰曾經說過: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人生最大的苦惱,不在於自己擁有得太少,而在於自己向往得太多。向往本身不是壞事,但向往得太多,而自己的能力又達不到時,就會形成長久的失望與不滿。

因此,不管做什麼,都要適可而止,把握有度。對於能力所不及的事,不要過於強求自己,這樣才不會徒增煩惱與壓力,才能輕鬆享受生活,穩步取得成功。

心胸豁達,煩惱自消

隨著社會競爭壓力的與日俱增,生存環境越來越複雜多變,人們對物質生活水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如果不能以豁達樂觀的心態麵對無處不在的激烈競爭,麵對生活中無處不在的來自各個方麵的壓力和挑戰,那麼就隨時都有可能被烏雲密布的氛圍所籠罩。

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感覺:當我們的事業和感情都一帆風順的時候,就有一種控製壓抑不住的衝動和快樂,渾身上下每一個細胞都充滿了勃勃的生機和活力;而當事業或感情遇到挫折時,大多數人都會落入感情的低穀,開始自卑、自責,甚至懷疑自己的能力,從而失去了生活的動力,變得不思進取、碌碌無為。

但是,豁達能把沉重變得輕鬆,把煩瑣變得簡單,把平凡變得有趣。擁有豁達,就會擁有快樂。豁達就是胸襟博大,性格開朗,拋棄前嫌,寬容大度,體貼諒解,包容謙讓,善待他人。

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總有一些不如意讓人煩惱、氣憤,有些甚至是微不足道的小摩擦和小誤會,如果讓這些情緒累積在心裏,長此以往,就會像結石一樣給身體和心靈帶來傷害,影響正常的生活。所以,應該學會用豁達的心態對待周圍的一切事物,避開煩惱,迎接快樂。